489805
post:489805

习作交流:由“教作文”转向“让心灵相遇”

  • 发布时间:2015-08-31 20:27
  • 作者:刘淑洁
  • 点击量:

文本框: 学科分类:小学语文


习作交流:由“教作文”转向“让心灵相遇”

                                                                                                                         ——“新三学”背景下习作观的改变与尝试  

习作,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可是在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境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学生是厌烦习作的,几乎很少有学生喜欢习作。在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我常常扪心自问:学生为什么要习作?学生习作需要的是什么?学生习作完成后还可以做什么?……我们是不是过于重视“教作文”,却无意间淡化和忽略了习作的交流呢?

本学期一次单元测试的习作是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我想成为_______”的作文。也许是因为此次习作对学生的束缚较少,他们可以尽情抒发内心所想。在批改作文时涌现出一篇篇佳作,孩子们思维活跃,生动地给我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作为老师,看到学生们能够在文章中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增强文章表达的效果、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感悟到生活中蕴含的道理,颇有成就感。可欣慰之余,我也被他们笔下所描述的学业给他们带来过多的烦恼、压抑震撼了。从他们的文字中,我感受到这些物质条件优越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并不富足,他们并不快乐!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忧愁,期待心灵的“相遇”。

一、打开心扉,朗读与倾听相伴

这些被压制的“学习机器”需要向老师、家长、同伴敞开他们的心扉,需要灵魂得到碰撞,需要真正倾听他的人。

于是,习作交流课上我请孩子们上台分享了他们的习作片段:

杨同学声情并茂地和小伙伴分享了《我想成为一只仓鼠》:“变成仓鼠后,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多好!”

马同学略带忧伤地读了《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人世间是美好的,又是污浊的,它充满了困苦、猜忌、怨恨。人的一生是一段布满荆棘的旅程。唉,如果我能选择来世的模样,我想成为一只小鸟。毕竟做只鸟比做个人要轻松得多。”

夏同学细声轻语地读完《我想成为一朵云》:“云儿是没有思想的。它们不会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需要做题,更不会为这个事那个事发愁,它们只会在天上飘呀飘,飘呀飘,因为,它们的任务就是玩,就是飘!可是,当它们飘着玩着的时候我只能写作业。”

张同学读起《我想成为“爸爸”》的开头:

“‘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

80分。’

‘多少?80分?你想挨打吗?考得这么差!’

这怒吼着的就是我爸。

我多么想当一次‘爸爸’,让我挥动着拖鞋向我的儿子打去。”……

随着台上同学的朗读内容的变化,座位上的同学脸上的神情也在不断改变。他们时而皱眉,时而被同伴生动的语言逗乐。而台上的不同朗读者,脸上却始终有着一样的笑容:那是敞开心扉收获的无尽快乐!

二、启迪心智,学会多角度辨析

听着这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感慨,想想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命,才十岁多一点,却对生活有着如此深的感触和苦闷,失去在他们这个年龄本应拥有的单纯、快乐,真让人感伤。我想:我不能让孩子们沉沦下去,应该抓住契机引导他们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于是,待上台的同学读完作文后,我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你们是不是和刚才几个同学的想法一样?觉得做个小学生好累啊?”

教室里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是好累,我们每天都要写好多作业!”“我生病了也要去上奥数课。”“每次周末,我都要去上辅导班,回家还要练琴” ……大家都有说不尽的无奈。

见此,我引导说:“那你们都认为这些都只带给我们痛苦,没有一点收获和快乐吗?”

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接着一只又一只的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作业是为了帮助巩固所学的知识,适量的作业是必要、不可缺的;有的说课外的辅导班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同学知识面更广;有的说掌握一门技艺会让自己的能力更强;还有的说现在的辛苦是为了将来能有服务社会的资本;更有甚者,说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也可以看作是老天给成功者的考验,成功的路不会一帆风顺……

在此基础上我让写《我想成为仓鼠》的杨同学读了她的文章结尾:

“我去跑步,把轮子转得超快,我到房顶上玩耍,吃我爱吃的食物,在笼子里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我很快就厌倦了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每天都按照一张无形的计划表做事,我开始变得暴躁,我许愿:快把我变成人吧!

当我醒来发现自己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好开心啊!我现在生活得很快乐,因为每天都有生活的惊喜在等着我,我真觉得还是做人好啊!”

让张同学将他的《我想做“爸爸”》最后的感慨分享给大家:“我要感谢老妈把我叫醒,我在梦中的角色终于结束了。煎熬了一个晚上,我终于变回了小学生!不过,在这次奇幻的体验中,我体会到了爸爸的辛苦,我真想对爸说一句:‘爸爸,谢谢您,我爱您!’”

两篇文章的分享,让学生们对生活、对快乐和自由有了更深的思考,他们再一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们畅所欲言,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汩汩清泉。他们不仅运用各自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新思想,同时也从相互交流中加强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互动既自然又朴实,拉近了作文与生活的距离。他们在不停的求异、 求新的思维时空中捕捉生活的脉搏,在不停地思忖、 辨析中,深化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三、敞亮心胸,携手走向明天

看到学生们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了新的认识,我也陷入了深思。我反省了自己:作为老师,我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吗?我的课堂是最高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吗?我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精心设计最能巩固提高他们所学的吗?我让学生们花费的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吗?我可以为学生们做的仅仅是这些吗?

我深有感触地对着每一双眼睛说:“是啊,老师知道你们的辛苦。我也好想你们能每天能多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多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个约定,我保证我尽量布置最少的作业给你们,但你们呢,要向我保证今后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都最认真地对待,好吗?”

“一定一定!“老师,您真好,我们最喜欢您啦!”这帮“坏家伙”嘴像抹了蜜一样甜。

我又借机鼓励学生:“在这次习作中还有很多同学的文章让老师看到了你们金子般的心灵,你们有的想成为为大自然奉献绿色的大树,有的想成为给别人带来希望的种子,有的想成为给山区孩子送去温暖的校长,有的想成为世界级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大家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真了不起!但现实和理想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我们现在的不断学习。老师相信你们打好坚实的基础,不断向前努力,今后一定能实现各自的理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学生们懂事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坚定。

是的,“新三学”要求我们为促进学习而教,真正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升学力,这次作文交流课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有了心灵的“相遇”,是一个好的开始。它增添了我对于作文教学的信心,让我对于明天的作文教学,多了几分美好的期待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