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731
post:489731

浅谈科学课中的精准

  • 发布时间:2015-03-05 09:31
  • 作者:高琦
  • 点击量:

 

浅谈科学课中的“精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高琦

2015-2

 

 

所谓“精准”,相信没有哪位老师是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的,精准就是指精练和准确,换句话说,我想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教学中就应该做到这两个方面。

在现在的科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兼职或从其他岗位刚转到科学教学岗位上的老师,以及一些年轻的缺乏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课堂中,应该如何上出科学课的味道,我个人觉得,“精准”是“科学味”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们有的老师会把科学课上成很多不同的形式,如:科学语文课、科学阅读课、科学勾画课、科学实验课等等,于是我们就在课堂上看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如:老师请同学们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情况,学生就用上了各种各样的好词佳句来形容,或老师不要学生多说什么,就读书吧,读书百便其意自现,或我们一起来勾画书上的重点,至于有些东西书上是没有明确表示出来的,那我们就不管那么多了,或者就算管了,也是你学生说吧,说到什么程度,重点牵涉到哪几个方面,我们是不是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了,甚至有的老师你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当然还有的老师一心想让学生看明白实验,能了解某个科学原理,就拼命地在实验上下工夫,满头大汗地摆弄这那些瓶瓶罐罐,十分专注,却完全忘记了下面的学生已经形成了真空的状态,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条理和顺序的紊乱,反而让学生无法从中得到正确的引导,进而成为了学生的笑料。这样的课堂不见得是老师不付责任造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师在科学课“精准”的问题上没有下足功夫。

在我看来,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精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有近意词或约等于,科学中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有争议的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对科学课进行策划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最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到“精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的“精准”:

没有准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就不能生成准确的教学方向,不能生成准确的研究意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就容易迷失方向,进而产生学习疲倦,只能低层次甚至不能完成老师既定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于三个方面:

1、               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造成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或过高。在这样的现状下,学生必然对老师本来的教学设计产生完全出乎意料的效果。记得在听某位老师上《猜猜暗盒中的电路》一课时,这位老师没有对学生的以有认知情况做前测,不了解学生对“电极正副情况在电路中会造成不同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在上课的时候,讨论到“接电池后灯泡更亮或不亮”问题时,学生无法反馈出正确的答案,并且课堂上出现了长时间的冷场,而老师由于对学生的学情估计过高,并没有设计有关的转化环节,导致了课堂教学在这里崩溃。

2、               老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体现出的教学目标比较简易,没有达到让学生有学习和提高的效果。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刚接触科学教学的老师身上,这些老师(包括我本人在内)容易出现就课本讲课本的情况,如听过的一节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看到空气,老师用了跳水运动员入水一瞬间的图片,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讲了很多,当涉及到那些身边的气泡时,立刻打住说:“对,这就是空气”。“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看到这些东西中有没有空气?”学生立刻反映到将这些东西扔到水里,就可以看到有没有空气了,老师在这里结束了课程。到了这里,给我留下两个疑惑:运动员入水时大量的气泡是运动员身上有的,还是运动员从外界带进水里的?这个现象同后面的检验方法是否是同一原理?还有,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否只能检验物体中是否含有空气?老师能不能总结一下,渗透一下常用方法的概念呢?

3、               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范围太过求全,对技能学习的要求太高。“贪多嚼不烂”是自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对于学生来说,同样也是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学生只要在某一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某一个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一味求全,必然是两手空空。

二、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求精准:

这里的概念教学就是指平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在揭示概念之前喜欢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一下,特别是那些比较好的学生在讲的过程中,意思比较接近后,老师习惯性的会对这样的学生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甚至对一些平时不怎么发言,但今天也积极发言的学生(虽然他讲的是错的)也进行表扬,并称为这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一种肯定,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我不否定这样的讲法,但对于科学——这样一门严肃性和真理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这样也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似是而非印象,甚至这样的印象会影响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并难以修改。比如说空气具有弹性,但学生会讲空气具有弹力,一字差出千万里,同样是这个知识点,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所产生的弹力是越大,还是说越强?有经验的老师就能比较准确地指出,应该是越大,因为大和强在力学上是有着明显分歧的意义的,这也表现出我们在教学科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概念的准确性,不要随便的更改概念的表述方式。

三、实验的演示和指导要做到“精准”:

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动手技能的主要方式,老师的实验演示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争取考虑到排除各种外部干扰因素,并且有目的的将实验的每一步安排得井井有条,同时在实验后要让学生来讲一讲这样设计实验的好处是什么,或者其中某一步某一环节的设计是起到了什么效果。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时候,就会如同老师那样尽力去有意识地排除可能存在的外部干扰因素。记得是在听一位老师上《热空气与冷空气》时,她的纸蛇实验设计就十分地到位,如为什么要在蜡烛火焰上加一个开了口的罩子?为什么要用铁架台来固定纸蛇?纸蛇离火焰的距离要有多少?你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什么?这一个个问题就如一盏盏灯,立刻将学生引到了细节上,简单的做实验谁都会,但向这位老师那样来引导和训练学生,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必然会养成注意细节,思考缜密的良好习惯。同样我们来对比一下那些只顾着忙自己的实验,没有给学生布置观察要求,也不注意实验细节带来的影响,当然,学生的实验设计在这里也是走一个过场,甚至学生实验时是否按照原来的实验设计都不确定,我想,这两类学生的发展,必然不会在同一个高度上。

四、学生表述要尽量做到“精准”

为什么讲学生的表述?我想我们的老师们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表述一个现象的时候,会罗嗦讲一大堆废话,始终绕不到题眼上来,或者是始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候经常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急。

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的训练中也应该注意到精练和准确,把每一步每个细节都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再校准自己的表达,争取做到准确,这正是和其他科目不一样的地方,如《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在让学生讲的时候不仅仅要学生准确表达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的基本原理,我们还要让学生从细节入手:首先了解是太阳照射地球,地球是球体,所以各地冷热程度不一样。再明确冷热的差异引起了对流,最后解释空气的对流形成风。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从每一步细节上让学生做足了研究,得到了最大成效的训练。还有如同对《热传导》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并表达如热量是从左向右传递的(实验1)、热量是从右向左传递的(实验2)、热量是从中间向两边传递的(实验3)、热量是从中间向四周传递的(实验4),他们的共同点是开始传递的地方都是被蜡烛加热的,都是温度高的地方,所以热量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注意到科学实验和平时生活中的细节,并通过细节进行判断和准确表述,这也是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老师们还要在这方面下好功夫,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一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