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688
post:489688

尹润萍 音乐 《小组活动,让音乐欣赏成为“快乐时光”》

  • 发布时间:2011-08-30 08:21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的方式,紧紧围绕音乐本体,引导学生开展开放的、互动的、自主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课例进行设计,从而展开小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欣赏   “生本”教育  小组活动  开放互动  方式方法

 

引言:音乐欣赏教学的尴尬——学生的“轻松一刻”,课堂的“乏味之时”。

与中学以听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活动不同,小学音乐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是以歌唱表现为中心的。由于歌唱的外显性,课堂教学显得十分活跃。与之相比,欣赏教学的手段就不那么丰富,课堂上常见的情形是:大家一起静静地听,之老师发问“你有什么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好不好听?”……暂不说学生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的欲望,即使所有问题都有学生回答,相对四五十人的学生总数,参与者可谓寥寥。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出现了越往高年级越少学生参与的尴尬现象:音乐响起之时就是大多数学生走神、休息甚至聊天之时,成为课堂中令教师尴尬的“轻松一刻”。因为,学生们压根没打算回答老师后面的问题,反正等会儿会有几个“好学生”把问题“抵挡”过去的,老师也最终会告知答案。久而久之,音乐欣赏也变得越来越乏味了。欣赏参与的减少必然带来音乐感受能力的降低,而一切音乐表现都是以丰富的音乐感受为基础的,不会听,自然不会唱,不会表达音乐。这也难怪老师们感叹:学生越大越不会唱歌了。

 

一、         小组,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音乐“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可是面对欣赏这种个体的、内在的体验活动,老师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怎样才能“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呢?

教育走向“生本”的理念是近年来,郭思乐教授结合自己所开展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的,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价值观),高度尊重儿童(伦理观),全面依靠儿童(行为观)”的新理念。它认为学习可以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主张将课堂交给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进行。然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习活动是围绕个体对音乐的不同层面的体验展开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需要。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手段将这些需要统一到课堂上、音乐中来。即是要在保证音乐的“本体”的基础上,机智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主体”。这个手段就是——小组。

 

二、         小组建设:“存异求同”

这里的小组,不是指按高矮个子,自然排列成的小组座位,而是精心组织的、五、六人组成的学习单位。小组活动中,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在集体学生活动中,每个小组又能与其它小组组成一个大集体。

因此,小组的建设当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应当本着“存异求同”的原则,即:小组成员的组成当“存异”;小组活动的目标当“求同”。“存异”指组内成员的个性特点要有所差异,既有外向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腼腆的学生;既有声音条件好的,也有擅长动作表现的;有行为习惯差的,就搭一个爱“管事”的……男女生比例也应基本均衡。“求同”指在活动中强化小组的集体概念,引导学生为了小组这个集体而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         小组活动的方式:开放互动,现实音乐体验的差异性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为了使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教育的专业性、精英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它大力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充分调动的观点与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完全相合。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感觉。这些感觉可能是愉快的、宁静的、兴奋的,也可能是忧郁的、愤懑的、悲伤的,甚至可能是讨厌、不耐烦的。个体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由于其个性、认识、经历的不同,所产生的体验也会存在差异。如一年级的孩子欣赏《玩具进行曲》(详见[附一]课例),男孩子从其鲜明的二拍子节奏中听出了机器人的沉重的脚步声,女孩子从高音乐器明亮的音色中听出了小娃娃轻巧的舞步声……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玩具或大或小、或灵巧或笨拙,各式各样,却都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这正是这首乐曲所要向人们表达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教学过程第四步),每个孩子都可以按自己想象向同伴传达内心的感受,体会大家模仿我表演的快乐。正所谓在开放的、互动的小组活动中现实了音乐体验的差异性与开放性。

 

四、         小组活动设计的核心:音乐的本体性。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行为应当“全面依靠学生”,教学活动的理想境界是“不教而教”,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高度自主。人类对音乐的欣赏源于本能的反应,这使得学生自主进行音乐欣赏学习成为可能。但音乐欣赏教学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本能”的层面上,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仅应获得各种体验,还应该学习欣赏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老师的小组活动设计不仅要帮助学生体验音乐,还因以音乐为本,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

例如学生的年龄不同,对音乐理解的层次也不同(详见[附一][附四]小学一至四年级欣赏课例)。在四个课例中,一年级以感受节拍与简单的情绪为主;二年级要能对不同的乐句进行比较,并能运用简单的节奏进行创编;三年级则能对乐段进行比较,从速度、情绪、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上分别异同;四年级的综合欣赏能力与低年级有了明显的不同,能够自主地分析感受有多个段落的音乐作品。可以看出,这四个课例的对音乐欣赏方法的掌握有明显的渐进与发展。因而在小组活动中(课例中阴影部分),教师的角色是从一开始的让学生模仿着活动,逐步引导,最终得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鳟鱼》这样长达二十分钟的作品的欣赏。可以说,教师最终的“不教”,是从切合音乐本体的特点的、层层递进的小组活动设计中得来的。任何离开音乐本体的小组活动都将是徒劳无益的。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是学生老师领着欣赏到独立自主欣赏过渡的一个“手杖”,教师要把这“手杖”随着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需要,“打磨”得更加适用,从而切实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音乐鉴赏及音乐表现的水平。

 

[附一]

一年级课例:《玩具进行曲》

活动目标:

以形象的表现为媒介,在表演活动中用身体的韵律、队伍的进行以及队形的变化,充分感受二拍子的韵律,在活动中自然地将不同的节奏型融入节拍之中。

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播放《玩具进行曲》):听,音乐响起,许许多多的玩具向我们走来,大家猜一猜出,都会有什么玩具在队列中呢?

2.      你们最喜欢什么玩具,它有什么特点?它若是走起路来,会是什么样子?你能给大家学学吗?(大家模仿发言同学的动作,引导学生对不同特色玩具的步态,用不同的节奏型表现)

3.      模仿老师表现玩具的动作:在音乐声中老师做八拍动作,学生重复八拍动作,下两个八拍换一种玩具表演,以此类推。

4.      小组活动:轮流当小老师,每人带领大家做一个玩具的动作。

5.      小组汇报活动——玩具大检阅。各人扮演喜爱的玩具,以小组为单位,按老师的要求走出相应的队形(如方形、圆形等),后面的小组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新的队形。

6.      刚才一直陪伴我们的曲子名字叫《玩具进行曲》,在音乐声中,我们扮演的小玩具一直在走路,那么有谁知道,“进行曲”是用来做什么的曲子吗?

 

[附二]

二年级课例:《士兵进行曲》

活动目标:

仍以形象感知为主,在把握进行曲的风格的基础上,明确划分乐句,并进行初步的比较,并运用已学的节奏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表现出来。

活动过程:

1.      直接揭示课题《士兵进行曲》:“进行曲”是用来做什么的曲子?看了这个题目,大家猜一猜,这是一首表现什么的乐曲?

2.      学一学士兵走路的动作。

3.      大家走得很有精神,不过比起真正的士兵,似乎还差了一点气势。出示节奏 2/4 嘁嚓 | 嘁嚓 | 嘁嚓 嘁嚓 | 嘁嚓 ||,读一读,再配合动作做一做。

4.      老师一起按四个方向进行,注意向哪个方向走时音乐和其它方向的不太一样,有什么变化?(对乐句的感知与比较;对相同节奏、不同音高的乐句的感知与比较)学生创作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这个不同的乐句。

5.      通过刚才的表演,大家觉得这首曲子有几句?哪几句非常相似?

6.      节奏创作:除了配上大皮鞋的声音,你觉得还可以加上什么声响让士兵们的行进更有气势?(鼓声、哨子声、呼号声等)引导学生创作两句四个小节的节奏,并加在音乐合适的位置表现。

7.      综合表演。小组讨论并合作,各小组轮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展示及评价。

 

[附三]

三年级课例:《赶花会》

活动目标:

以段落的划分与比较为重点。以律动帮助学生划分比较复杂的乐句,从而更好地记忆段落主题,使段落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

活动过程:

1.      听音乐引子部分: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揭示曲名《赶花会》,以及我国南方赶花会的风俗。

2.      在这样的春光中去赏花,人们心情欢畅、步履轻松,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吧。(学习律动动作。注意引导学生数一数这两组动作的拍数一样么?)

3.      合上音乐(第一乐段主题)表演,边做边想一想,这段音乐可以分成几句,每句的长度相同么?

4.      不过,去往花会现场的路程可不是走这几步就能到的,让我们邀请好友,一起迈着这样的舞步随着音乐出发吧,边走边留意,这个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

5.      我们终于来到花会现场了,瞧这里百花盛开,树枝上、花盆里,五颜六色,让人目不暇接,还有精彩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和诱人的小吃,真是热闹非凡!你和好朋友来到这里,都会做些什么呢?能给我们表演一下吗?(小组简短讨论)引导学生听着音乐表演里能配合音乐的情绪与节拍。

6.      听第三乐段,这段音乐大家熟悉吗?它为什么再一次出现了呢?

7.      音乐活动——《赶花会》:和同组好友一起合着音乐完整地进行表演,注意相同的音乐用相同的动作来表演。

 

[附四]

四年级课例:钢琴五重奏《鳟鱼》

活动目标:

同一主题改变不同的形式表现时,迅速准确地做出划分段落的判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音乐要素主动地理解音乐,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

活动过程:

1.      用歌声说一个故事,为学生演唱歌曲《鳟鱼》。请学生说一说歌曲中的故事内容。简介舒伯特及创作背景。

2.      出示图片,简介钢琴五重奏的乐器组成。乐器也可以说故事,但它不是用歌词直接地叙述,而是向我们展示一个情感的历程。让我们来细细体会——

3.      学生边听音乐边完成下方的表格(每个小组一份,合作完成),在认为出现新的段落时举手示意老师暂停。

段落

涂色

情绪

速度

力度

主奏乐器

1

 

 

 

 

 

2

 

 

 

 

 

3

 

 

 

 

 

4

 

 

 

 

 

5

 

 

 

 

 

6

 

 

 

 

 

7

 

 

 

 

 

   在暂停时学生完成该段各项,学生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必要时重复听赏该段。

4.      再次完整地听赏全曲(不停顿)后学生小组总结讨论:

1)      作品共分为几段?

2)      音乐表达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3)      几件乐器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表达怎样的情感?

4)      你最喜爱哪一段,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