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实践作业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以《认识常见岩石》一课为例
小学科学《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现在的科学课堂我们大都冠以“探究”的名称,但其实,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名不副实”。我们真正所要发掘和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体验。
《认识常见岩石》一课,是一节“历史悠久”的课,无论是过去的自然课或是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目标都定位在:什么是岩石?它有什么作用?岩石有哪些种类?它们的性质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无论是教师的直接传授知识点,还是学生毫无思考空间的“探究实验”,都无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深入钻研,自主探究了。往常,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常常自我解释:冷冰冰的石头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活生生的动植物更惹学生喜爱。
学生没有探究兴趣,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低下真的是内容引起,无法改变吗?在经过对比教学之后,我发现教学思想与方式的转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完成实践性前置研究单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探究的兴趣浓厚,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岩石的认识,对于探究过程的应用更加娴熟,实证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前置性作业单的四道题目分别是:
1、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岩石,找一块带到学校来。为什么说它是岩石呢?
这道题目的着眼点在于“什么是岩石?”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概念传授式或者标本陈列式,不再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岩石”,而是询问“你觉得什么岩石?”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探究很有兴味,而不是假装对老师手中的石头充满好奇。
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课堂上,我们既看到了从河边捡来的小石块,也看到了家里珍藏的化石,当然还有装修剩下的看上去像石头的边角料。讨论就此展开,小组内,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时间,他想证明自己带来的就是岩石,那么必须说服其他人,这就需要前期的调研。这其中,有的孩子会用查来的定义进行分析,也会有孩子说“我爸爸说的”,哪些是正确的呢?千万不要小看了孩子,在交流与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会最终指向“岩石是天然的矿物集合体”。也许获得这一知识比我们传统的教学时间要长,但孩子的印象是深刻的,并且这一认识对接下来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岩石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用途,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道题目一下子就将学生和研究对象的距离拉近了。“原来石头并不是与我无关呢,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有呢。”“它们很有用的。”学生们立刻就展开了思索。更多的学生聚焦到自己带来的岩石上。“我的这块岩石是公园里造假山用的,我就是从旁边捡的一小块。”“我见过国外有用我带来的鹅卵石砌成的小屋呢,可漂亮了。”“我带来的这块玛瑙是放在我家博古架上的,是很漂亮的装饰品。”……
着眼于自身的思考让学生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瞬间亲近,每个孩子在介绍的时候因为说的是“我带来的”、“我家的”,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弥漫其中,那么这样的讨论就是充满活力与生气的。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那么多孩子的想法经过归纳,只会比书本上呈现的更多。并且学生发自内心地更能接受这些知识,远比教师一二三四五条罗列来的强得多。同时,因为觉得“别的同学都说了,我也要说”,孩子更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发掘,这是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的作用。
3、将你找到的岩石,通过用放大镜看、放进水里、敲击等你能想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它的性质,并记录下你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如果对研究方法不加以提示,毫无疑问,学生会乱研究一气,即使他们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科学研究方法绝不可能凭空想象得出,这需要有资料的查找与长期的摸索。这道题目设定而不限定,既为学生的研究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允许学生有自主的思维。
这题的设定,是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自主探究的机会。“我想研究这块石头的什么性质?”“我准备怎么研究?”“我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当学生把以上问题回答完以后,他的自主探究也就完成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保守地选择了老师给予提示的方法,有的孩子会大胆地自主尝试,还有的孩子会通过资料查找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这些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有了探究的基本思维过程,即使他们的思维水平有差异。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观点的碰撞会让他们发现哪些方法可以研究岩石的什么性质;哪些研究方法自身就存在问题,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些研究结果中发现了岩石会有哪些性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靠这样一点点地主动建立起来,一直靠教师“喂食”的学生是无法获得觅食的本领的。
4、岩石是怎样分类的?根据资料,判断你找到的这块岩石属于哪类岩石,记录下你的判断理由。
毫无疑问,这题是本次小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题。在经历了判定岩石,思考用途,研究性质以后,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岩石的类型上。通常,这都是科研人员的任务,学生只需要记几种常见的岩石属于什么种类即可,根本不需要判断身边的这些石头类型。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在前面已经给学生逐步搭好了研究的梯子。通过回忆用途,结合资料的查找,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石头可能会有这些用途。再结合已经完成的性质研究与岩石分类的标准,显然,学生可以将手中的岩石种类判定个八九不离十。
当然,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着眼在学生知道自己带来的石头究竟是哪一种,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在作出判断之前,学生要经历初步预测、资料搜集与查找、验证性实验等步骤,并且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相互启发,质疑,可以帮助思维的进一步明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单纯的记忆让学生厌倦而乏味,拒绝个性思维让学生无法对学习投入真正的热情,教师的饲喂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能力与成功的喜悦。传统的教学因为时间与教学模式的限制,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我研究”的过程。而实践性前置性小研究,既有资料与实物查找,又有实验设计与验证,还有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地释放。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锻炼与提升,课堂效率自然也随之提高。
一举数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