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588
post:489588

全敏 语文《抓住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语感》

  • 发布时间:2011-08-31 12:29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抓住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语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全敏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强调从吟诵中建立语感,获得领悟,不讲或少讲语文知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不甚科学的一面,因此在建国以后,我们加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了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但是忽视了吟诵,忽视了语感训练。而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而把言语对象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感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就心理因素说,语感是从感知开始的,整个过程包括有关的表象、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语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儿童入学以前,他们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一些言语的感性经验,属于较低层次;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言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学习语法规则及其他语文知识,并用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渐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语感也就进入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作为儿童语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应以语感培养为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就是言语实践。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那么,如何进行言语实践呢?

一、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语感的活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经验就难以获取具体的语感。叶圣陶是这样描述语感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因此,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所经历的生活,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的联想与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获得深切的语感。

二、诵读揣摩

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眼耳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至、目至、耳至,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我国传统语文学习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科学价值之一就是体会语感。当代语文学习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既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还要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义、句义的领会,关键词语的把握,语序、标点、停顿作用的理解,段意的分析等,经过反复揣摩、思考、比较,进而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含义,分辨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这才符合语感的学习心理。通过诵读揣摩,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那些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饿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当今提倡的“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的课堂教学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到实处。以《二泉映月》为例,陈涓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将“读”贯穿到整节课中。

导入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听《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初读课文时,首先由老师范读,接着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美妙的二胡曲,他通过这首曲子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接着,由学生边读边说边议,几乎每个学生都谈了自己读书的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着,学生们齐读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读中体悟了阿炳坎坷的经历,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你从这首曲子中听懂了什么?以说促读,总结出全曲突出的是阿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他对世界的爱。正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正是这样的精彩课文,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之中加强了语言修养,培养了语感。

三、强化训练

语感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修养,要在严格的、有目的有机会的训练中才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语感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由易到难,要求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效。

首先,在语感实践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感分析,加强语感训练的指导。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内涵丰富的段落,流畅多变的句子,形象生动的语词,精当巧妙的标点等,向学生进行由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的分析,揭示其情感色彩、隐含意义和表达效果,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感理论,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鼎湖山听泉》的第四自然段: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中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会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这是典型的内涵丰富,流畅多变的句子,是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其次,语文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做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义、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丽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语言特色的练习,这些都能使学生对书面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锻炼。

再次,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写语感随笔,这是特级教师刘胐胐所创造的。语感随笔是学生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笔记,是语感自我训练作业,它不仅要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语感),而且还要对语言感受进行分析。长期进行这种练习,必将使语感能力得到发展。

吕叔湘学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不可能发展语文能力的。以此与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