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527
post:489527

刘飞 科学 浅谈课堂中学生科学习惯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1-02-19 10:06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浅谈课堂中学生科学习惯的培养

刘 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细心呵护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遵循这一理念,现今越来越多的声音都在呼吁对学生放手,让他们充分地摆开实验器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而且要利用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料进行科学学习。当然,这样的呼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过去的科学教育中,学生的许多发现与动手的机会被无情地剥夺了,他们获得的只能是书本上给出的结论和答案,生动的科学实验变成了冷冰冰的文字,日常生活中一些困扰他们的科学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学生为了上科学课而学科学。但是,是不是现在的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这是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小学生普遍对生活周围及大自然的事物充满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当他们走进科学教室,面对着许多新奇的玩意时,动手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与他们强大的好奇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中几乎没有人有良好的科学习惯。他们往往不了解一些科学实验的危险性以及他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教育他们科学地进行探究活动。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为例,作为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的第一本书,其中就有许多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科学习惯的地方。

一.养成先观察,再动手,不做危险事情的习惯。

在《科学是……》这课中,交流环节要求学生谈谈有无书上的一些经历,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其中的一个经历是“看看电视机‘肚子’里面有什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故意将这个经历的讨论放到了最后。当我提问后,有二十几名同学举了手。我请几位同学分别回答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电视机“肚子”里的情况的。一位同学说是通过电视机后背的散热孔向里看到的,但是看不清。我抓住机会接着提问:“有谁是清楚看到电视机的‘肚子’里有什么的呢?”一位同学说是在家中的电视机坏了的情况下,请了修理工叔叔上门维修,自己在旁边看到的。我表扬了他的这种好奇以及抓住机会学习的精神。

“那么还有通过其他方式看到的吗?”我继续提问。一个男生很自豪地说:“我是趁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打开电视机后盖看到的!”“哦,那后来呢?”“我看完了,又把它合上了。不过还是被爸爸妈妈发现了,还被打屁股了。”他不好意思地说。“爸爸妈妈有说为什么打你吗?”“说我这样会把电视弄坏的。”这时,我清了清嗓子,说:“其实,你这么做不仅有可能弄坏电视机,还可能让你触电。”“触电?”同学们都很疑惑。“我已经把电视插头拔掉了呀!”那位男同学说。我继续说道:“你们有人注意到电视机后背上有一个感叹号还有一段话吗?”“没有。”同学都在摇头。“那今天回家就好好地看一看吧,老师先告诉大家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为避免电击,请勿擅自打开机壳或自行维修,请将维修事宜交由专业人士进行’。电视机内部本身就有高压电,与你拔没拔插头没关系。”一片惊呼之后,我提醒同学们注意:“以后做实验之前,先看看你要用的东西上有没有惊叹号、骷髅、火苗、叉号等符号,如果有的话,就说明有各种危险性。我们要看看具体说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怎么做?这是进行安全的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听完了我的话,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一定要回家看一看,以后做自己好奇的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他们已经养成了先观察再动手的好习惯。

二.养成规范实验操作的习惯。

在《观察水》这课当中,第一个动手实验就是分辨牛奶、白醋、糖水和冷开水四杯不同的液体。问题刚提出,一个学生就说:“这还不简单?每种喝一口不就行了。”的确,对于这四种液体来说,这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符合孩子平时认知方式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孩子以后在实验中会不会对分辨所有的液体都采用这种方式呢?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于是,我让孩子们一起读了书上对这个实验的注释,特别强调了“对于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学生不是很理解,问为什么。于是我出示了酒精、乙醚、稀硫酸等几种化学药品,并出示了他们的介绍,告诉学生许多看起来很纯净透明的液体其实是剧毒的化学药品,不能尝,比如这几种;还有一些是有挥发性的,闻了以后同样可能中毒,或让人昏迷,比如乙醚。学生点点头,但随即又问道:“那我们如何知道它的气味,又如何分辨它们呢?”我趁机向他们介绍了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不要直接用鼻子去闻,而是用手扇一扇瓶口,闻手扇过来的气味。我还告诉他们有些液体的分辨是要通过复杂的实验来进行的,这要通过他们继续地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完成。这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他们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再冒冒失失乱喝东西,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科学,按科学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三.养成爱护实验动植物的习惯。

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章中,需要同学们去寻找校园里不同的动植物。事前,我就要求他们不能损坏校园里的树木,可以通过画画或照相的方式来记录,千万不能攀折花木;对于动物,也要小心地获得,不能出现伤害它们的事件。并且,我还告诉他们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痛苦。总的说来,孩子还是能够做到以上要求的。

可是,当做完实验后,蜗牛和蚂蚁的该如何处理学生却忽略了。当我看到他们开始把蜗牛和蚂蚁往垃圾桶里扔的时候,制止了他们。我问:“你在做什么?”“扔垃圾呀。”孩子很疑惑。我把蜗牛拣出来,放在手心,问:“你说它是垃圾么?”

孩子有些脸红,嘴里却说:“做完实验可不就是垃圾么?”“不,它是生命。它是我们实验的伙伴。不要说它现在还是活的,就是它死了,我们也不能把它们当成垃圾,它们对我们的贡献要永远记住。”接下来,我向学生讲实验动物保护条例以及为实验动物立碑的故事。最后,我问大家:“你们说现在该如何处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送他们回自己的家!”孩子的心中从此种下善待生命的种子。

    对科学探究活动,绝大多数学生是充满热情的,但由于其年龄小,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其他事物的事情来,这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因势利导,自然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相信这样的科学探究才是新课标希望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