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课的三部曲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於小丽
“这孩子,计算方法都会,就是会出错,真是粗心!”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言下之意:孩子不笨,方法都懂,就是临时出了一些小差错。日子一长,陋习难改,“粗心”就会成为家长、老师和学生痛心疾首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和尚学理发时用冬瓜作为练习的材料,通过用刀刮冬瓜上的细毛练习如何剃光头。每次练习完毕,手酸腰疼之际,小和尚总要使劲把刀插入冬瓜以发泄心中的怨气。一日,老和尚要考验小和尚的刀功,就让小和尚给他剃头,孰料事毕,小和尚一不小心竟将刀插入老和尚头颅……
同样道理,对于计算来说,算理与法则的掌握不是很难,而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才是最主要的,这远远不是简简单单的“粗心”二字所能概括的。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孩子们爱上计算,有这样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
在教学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借助小棒或计数器。例如:算“62–
用不同的数反复操作使学生意识到,当减数的个位比被减数的个位大,不够减就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一到个位作十,“退一作十”的算理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形成。
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参与到算理的探究中。这样,为学生理解记忆算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
三部曲之二:读懂学生计算中的“错”
学完简便计算后,班上的孩子发生了这样的错误:
学生A的计算:70×30+45=100+45=145。
师:明明是70乘30,你为什么会算成70加30呢?
A:我一看到70和30,头脑中马上想到100,因为70和30刚好凑成100,以前做简便计算时看到能凑成整百的数要先凑成整百,然后再算可以简便些,所以这道题我就没看中间是什么符号了。
仔细思考,才发现学生是由于教师在教学加法时经常强调“凑整百数”的影响而出的错,可见,教师要尽量减少死记硬套性质的训练,防止因强化训练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计算的思维进一步规范化,可设置一些干扰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正确计算并说说哪里出了错,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有效地发挥元认知的调控功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三部曲之三:揭开“计算粗心”的面纱
教学“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学生常常把积末尾的“0”漏写,造成计算错误。因此,在新授课时,我也用估算、改错、对比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积末尾的“0”。即使这样还是有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但是只要一个眼神,他就立刻知道是末尾的0漏写了。于是第二课时我继续来强调 “0”的处理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不能漏写积末尾的0。
师:谁有好办法能帮助我们记住积末尾的0呢?
生2:计算时,我们先把 0“寄存”起来,等其他部分都乘好后,再把 0“取”回来。
生3:是呀,这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用“存 0 取 0”的方法可以提醒我们注意。
……
“存 0 取 0”多么形象、多么贴切啊,在这以后的计算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不约而同地都用上了“存 0 取 0”这个“时髦词”。课堂气氛也因此空前活跃,学生都觉得数学很奇妙,跟生活很贴近。更让我兴奋的是,因为很多学生牢记“存 0 取 0”,全班的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正确率提高了很多。
最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检查的好习惯,适时把检查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训练学生尽快掌握。其实计算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每位学生认真、细心的对待它,相信我们一定会爱上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