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06
post:489406

郑金春期初论文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发布时间:2012-02-14 13:05
  • 作者:郑金春
  • 点击量: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和方法阐述了创设问题情境下的音乐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会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创设问题 自主学习

    新的音乐课标指出: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指导,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一、创设问题情境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更加明晰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结论的传递与接受并不意味着学习,也不构成知识,只有参与其构建的过程,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最终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学环节以问题串联,可以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本节课需要获得什么,并且,由于问题的呈现,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寻疑性思维,进而唤起学生思考解疑的方法,在教学结果生成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留下清晰的记忆。正如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指出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音乐本身带有强烈的情境性和喧染性,如果在学习之前或过程中,把要掌握的知识和学生需要关注的要点呈示出来,这样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的情景,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思考所学内容,获得解疑的办法。

 

2、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充满民主氛围

    问题情境下的音乐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当问题呈现,学生会主动去思考,会学会与同学合作,会尝试与老师和同学去探究,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实现目的;作为教师把课堂问题呈现,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它破除了文化传统以及教师的优势定位,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交往由单项走向互动,由隔离走向沟通,学生会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当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会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师生共同在问题情境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发展,这样的课堂,构建了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课堂空间得以拓展,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更加紧密相连

    在教学中,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形成逻辑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是组织教材、驾于课堂、指导学习的首席和主导;学生是掌握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难点、获得成果的主体。而连接这三者的正是问题情境,它成为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桥梁和纽带。当课堂中以问题作为链接和纽带,能激发学生关注知识,建立问题意识,并且,由于问题的出现学生会认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要点,努力从教材中寻求寻问题的来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在相应的情况下,学生会借鉴老师的正确引导,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并在老师、同学、教材间形成很好的研究、探讨、质疑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从书本中再次发现问题并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便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是表层和形式的。在课程改革广泛推进的今天,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变传统学习方式为现代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发现、研究,教师应该为这一过程搭建平台。创设更好的“问题”环境,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载体。具体尝试如下:

1、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地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中的问题,是指教师在某中特定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各种和情境相关的问题,促使情境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直观形象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性的导入,会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求知的欲望,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知识充满亲和力,能让问题解决过程变得更加快捷和诗意。音乐的情境性特点要超出其他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学中要以情景作依托,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来完成课堂教学的根本要义。例如,在让同学们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之前,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听赏这首歌的欲望,课一开始,我便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flash《寻找春天》,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屏幕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美景,看完后我不失时机地呈现问题:春天有哪些景象?你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有关春天的诗歌?如果答不出来可以合作完成,或求助老师。当这些问题出现后,教室里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容易走进问题情境,变枯燥的问题解答为生动的情景感染,变单一的传授知识为情境下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在情境中探索,在情境中沉思,从而使思维受到启发,能力得到提高。

2、注意教学情境中的问题

    音乐教学的质量,体现在教学过程能否在问题的连接下进行,能否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赏、带着思考总结、带着评价审美。因此,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决定了教学生成的过程和结果,注意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去理解、同化新的知识;二是调整自我的知识结构,接纳新知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过程情境中的问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由浅入深的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问题的设定,既是教学的开始,又为教学的结果服务。对于接受新知识的学生来说,问题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开始问题的设计,相对要浅些,让学生容易就能得到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每个问题的呈现,既要有铺垫,又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艺术的审美和学习的自信。

(2)    用学生已有经验启发想象解决问题的情景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适宜学生知识迁移的情景,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不断地去同化性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音乐是最能激发起人想象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可以展开想象联想,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外还可以利用音乐的这种特殊的功能性,构建解决问题的情景,去实现知识的同化和前迁移。音乐教学的许多内容,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富有激趣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出所学知识、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挖掘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而利用想象、联想,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例如,在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前,我唱了一句《国歌》中的一句旋律后,问同学们:“听了这句旋律,你们想到了什么?”同学们齐答:“升国旗”。我又接着问:“我仅仅唱了一句旋律,你怎么就和升国旗了这样的情景联系起来了呢?生答:“我们听过,见过……”。 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亲眼目睹了集体晨会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境,同时又听到了雄壮有力的歌声,就会激活头脑中固有的生活积累、并和一定的场景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想象和联想。”从以上的师生对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音乐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和音乐情景是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当学生能把想象的情景和真实的情景,通过媒介和载体进行有机的结合时,就能轻松、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常用的全盘灌输的教学方式,忽略或掩盖了学生认知思维的过程的存在性,而学生的认知思维的过程,无论正确与否,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学生认识知识,掌握教学内容,能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利用特定的环境,解释学生思维发生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对教学结果的生成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揭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情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①出示概念或知识 → 合作讨论、寻求解惑的思路 → 总结获得结果的方法。

例如,在《放牦牛的小卓玛》这节课里,介绍西藏的民族音乐风格时,按如下问题步骤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    教师先介绍西藏的音乐风格

★    提问:你知道西藏歌曲有什么特点?

★    学生通过听赏、讨论、演唱等方式,寻求并展示思路。

★    师生总结,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结果。

②  寻求或制造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 展示学生错误思维的过程和成因 → 引导学生纠错归正。

    当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维的错误和误差,这时教师应设计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发现并予以揭示,让学生及时找出思维偏差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获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思维过程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课堂中关注教学结果的生成,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寻求系统的方式方法。因此,音乐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特点,精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情境。

3、学会在情境中自主学习自主设计问题

    音乐教材中 “我的创造”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把设计问题变成自我感知和思维的目标,并且在心里形成一种寻疑解惑的求知状态,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思索中获得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绪,让问题成为教与学的纽带,引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自己的学习设计问题,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知阶梯。并且能转化成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法。所以,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的教学才是优质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自我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创设问题情境下的音乐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会学习的能力,充分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