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南师大附小 李竹竹
语文教学中,对话已经成为一种及其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从教育教学的操作机制层面,有效地实现了人的诗意栖居的可能性。其中,师生对话是最为重要的,老师和学生在生命的共振谐和、沟通对话中,呈现出一种真诚平等的“你——我”关系,师生对话使课堂灵动起来。
如何实现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呢?须注意三个问题:
一、重视对话的自由多元。对话,强调的是平等,强调的是共存。“对话式”教学课不是用一种意见去压制其他意见,而是各种意见在共存的状态下自然而然的体现出其中部分意见的价值。这里没有一言九鼎的评论权威,只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普通读者,教师不是以身份去获得学生的尊崇,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成为阅读探索的领路人。作为教师,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要维护自由多元的氛围,把握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对话式”教学的精髓就会荡然无存。
二、重视对话的过程。学一篇作品,当然要理解作品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这是阅读作品后形成的结论,必不可少。然而,如果学生仅仅因为知道了结论而沾沾自喜,教师仅仅因为传授给学生结论而自得,无疑是“买椟还珠”。“师生对话”的过程才是“对话式”教学的精华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想象力、表达水平都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才是“对话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挖掘潜能。在阅读教学中,结论只是“言”,而“意”,则渗透在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三、重视对话中师生的心灵沟通。如果仅仅把对话理解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无疑是片面的。“对话式”教学的灵魂应该是师生之间精神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师生双向互动你问我答固然是“对话”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如果仅仅是“为对话而对话”,只注重形式,“师生对话”的理念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而教师陈述学生倾听,也未必不是对话,如果教师的个人发挥能够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促成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这不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话。所以,一节课是否贯彻了师生对话的理念,不可流于形式,而要看它的内涵和实际效果。
老舍曾经说过“思想与语言是血与肉,是分不开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把握好文本人文和语言的交汇点,设计话题,更深地促进师生对话,更深地追求文本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之一
师:姥姥的剪纸手艺为什么如此“神奇”?快速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
生:(朗读)“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抹黑剪。”(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文字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
生: 这句话中有很多“剪”字。
师:共有几个?
生:6个。
师:我们读读看。(引读)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抹黑——剪。
师:这么多“剪”字,说明了什么?
生:姥姥不断在练习。
师:所以,姥姥感悟道:“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熟能生巧”,剪纸是这样,做其他事情是不是也这样?
(不少学生点头)
师: 你来谈谈体会。
生:我练习写毛笔字,起初写得很难看,后来多多练习,逐渐就好看了。
生: 我学弹琴,开始很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就熟练了。
……
在此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品味用词的精妙,在学生与文本极富个性的阅读对话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人文特性。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之二
师:哪些作品拴住了我?画出文中描写剪纸作品的句子。
……(出示相关三句话)
生:你能读懂姥姥这些作品中的寓意吗?
生回答。略
师:拴住我的仅仅是这些剪纸作品吗?
生:是姥姥对我的一片真情。
师:这份情感深深地融入语言文字中,我们来读好这些语言文字。
(师生角色朗读,感受温情。)
师: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天真烂漫的童年。(音乐起,师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出示剪纸图)这定定地站着的,出神望着远方的老牛仿佛在说——
生:孩子,你可要经常回来看看哟。
生:孩子,天冷了,记着多加件衣服,别着凉啦。
……
师:这欢蹦远去的兔子仿佛在说——
生:姥姥,我会永远记住您的。
生:姥姥,您也要注意保重!
师: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
师:尽管我在异乡,在异国,都不会忘记慈祥的姥姥的可爱的家乡。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我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出示:每当——,我——。
生动情表达。略
师:作家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
生:读。
师: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人间有一种最真、最纯、最深的爱,那就是——亲情。
在此设计中,老师很善于创设对话的情境,抓住老牛与兔子的剪纸作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动情表达,感悟亲情,深化学生对亲情的认识。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什么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而这也正是创设对话情境所产生的最佳效果。
学习是一种分享,课堂是一种对话。让我们追寻并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