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360
post:489360

张开泉(语文) 小不点,大作用——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点标点

  • 发布时间:2011-02-21 15:32
  • 作者:张开泉
  • 点击量:

标点符号是“舶来品”。在雨果的轶事中,就有一则关于标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说雨果写出了《悲惨世界》后有些担心,就写信去问,不久就接到了出版商的回信。这去信和回信都分别是一个标点符号。

雨果:?

出版商:!

急切的询问和衷心的赞叹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的古人只讲句读,有点像现在的标点。但句读只能起到分隔和停顿作用,没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古人的情感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虚词表达的。如“矣”相当于现在的“了”或“啊”,“乎”相当于现在的“吗”,“邪”不仅相当于“吗”,还有设问的语气……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代的洪承畴在投降清朝前,曾手书一联以表对明朝皇帝的忠心:“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降清后,人不齿其行径,就在联后各加一个字“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表示讽刺。这里的“矣”其实相当于感叹号,而“乎”则相当于问号。

现在,我们比古人简单了,只要用一个个小小的符号,就可以达到分隔停顿、表情达意的双重作用。可惜,在作文中,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忽略了这个不是文字,有时却胜似文字的“小不点”。

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而且灵活地使用标点呢?

我认为,首先是要让他们养成点标点的好习惯。在有些同学的眼中,标点可有可无,点到哪里也无关紧要。所以我们看学生的作文手稿,常常见到三类人,一是基本不用的;二是一逗到底的;三是随意乱点的。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班级的学困生或行偏生,他们或圉于智商所限,或困于心绪不宁,所以怎么点标点对他们而言是模糊的。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多看书,多体会书中标点的用法,并告诉他们点每一个标点的理由。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一个连标点都不会点或常常乱点的人绝对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对于已经基本掌握一般的标点用法的同学,我们要让他们注意使用特殊的标点符号来传情达意。所谓特殊的标点,就是除了逗号、句号以外的冒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我们在研究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凡是学生的优秀的作文,这些特殊标点的使用率相对较高,甚至达到频繁的程度。而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这些特殊符号几乎是不会用的。这充分说明,使用特殊标点符号的频率是写好作文的一面镜子,一个坐标。

这里举一个使用双引号的例子。除了在语言描写中使用外,双引号可以表示引用,可以表示强调,可以表示特殊含义。有些学生学识比较渊博,语言比较俏皮,心思比较细密,文章中的双引号就千变万化,能充分地表情达意。这里举我班一位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片段描写为例。

那是两年以前的一天,三个女孩在老师的鼓励下决定合写一篇童话——《魔幻世界历险记》。文中以真名真姓讲述了三个女孩一次冒险的历程。那三个女孩就是我、缪班长还有已经转走的王欣桐。一开始,我们也是兴奋异常,几乎都在抢着写,可过了半年……

“我写过了,该你了!”

“你再写一点嘛,上次我写了那么多。”

“对了,她好长时间没写了吧?让她写去!”

……

后来,王欣桐的转学,使我们又少了一个“劳动力”。很快,童话本便开始在我的抽屉里“长眠”。

如今,我们又开始了另一本书的“编写”,每位参加者是否都该问问自己:“你真的能做到善始善终吗?”

在这个短至256个字的片段中,特殊标点有破折号(1次)、书名号(1次)、顿号(1次)、省略号(2次)、感叹号(2次)、问号(2次)等,而引号运用最多(7次)。其用法几乎囊括了引用、着重指出、特殊含义等所有用法。所以文章显得生动而有韵味,灵动而有节奏。这个孩子的作文也确实是班级的翘楚。但我并不是说,每一篇优秀的作文都是按标点来评判的;我只是想说,注意这些特殊标点,能灵活机动地使用它们,确实可以让文章增色不少。

当然,我们还要阅读现代作家的经典名篇,从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让小小的标点传达更为深邃的内涵。比如,逗号和句号是不足为奇、人人会用的。但是到了名家手里,也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像我们曾经学过的《黄果树瀑布》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标点运用的典范。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好在哪里?不是感叹号好,而是逗号用得好!因为这个句子不用标点完全可以,也一样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赞叹之情,可是,用逗号隔开,顿时,“黄果树瀑布”被强调了出来,作者把自己要咏叹的对象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就是标点符号的神奇之处。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运用标点符号的高手。他在《故乡》中就尽情地展示了他的这一特点。在“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啊!闰土哥,你——来了?……”

七个字,六个标点。

这个经典的案例之所以要被提及,一方面想说的是名家的作品是值得细细玩味的,另一方面也想让每个人认识到,标点符号有着极为强大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运用得好,能起到多少语言都难以企及的作用。所谓“此时无字声胜有字”!

 

其实,标点从来没有被作家们忽略过。希望以下面这则故事引起大家的深思。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有一次宴会迟到了好久。等到他匆匆赶到时,面对大家的疑问,王尔德抱歉地说因修改文稿而耽误了。有客人问:“这么大半天,您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尔德笑着说:“我做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工作。我删去了一个逗号,但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又把它加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