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273
post:489273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3-08 20:56
  • 作者:陆瑜1
  • 点击量:

诗词教学中的声与色

陆瑜

诗词,是小学阶段每一册语文学习中都会接触到的内容,浅显的如一年级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蕴含哲理的如《游园不值》里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景的《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抒情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乍一看,每册语文书中,“古诗两首”这样的课题似乎只有一两课,可要是细细琢磨起来,随着年段的上升,不少课文里都包含着诗词的内容,更不用说《新课标》中推荐学生背诵的近百篇诗词了。由此可见,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占据很大比重的。

然而,诗词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较难驾驭的一种。短短几句话,怎样教得充实透彻,怎样教得津津有味呢?倘若让老师们给诗词教学定一个通用的教学目标,那大概可以浓缩成两个词——理解、体会。理解,不用说,无论学习哪一首诗词,都必须掌握其中的词义、句意、通篇大意,但理解的途径可就大相径庭了;体会,这也是学习诗词必不可少的环节,诗词的用语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要体会、描绘的画面也要体会……当然,体会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其实,在理解和体会这两方面,诗词也是有一些共通的切入点的,比如,诗词中的声与色。

声,既有诗词在吟咏时所蕴含的声律,也有诗词内容中所描写的声乐。《尚书·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这就是诗词在吟咏时所蕴含的声律;“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弦嘈嘈如急雨,细弦切切如私语……这便是诗词内容中所描写的声乐。色,即诗词所描绘画面,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格律的诗词,都少不了对情景画面的描述,写景诗有景色描绘;送别诗可借景抒情;抒情诗常托物言志……这些情景、环境、事物所展现的画面,可谓色色俱全。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以绝句、小令为主,内容大都很简短,且所选诗词基本都是极具画面感的,随诗词所配的插图往往能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理解诗词,这就为我们在教学中从“声”与“色”入手教学提供了便利。以五年级上册的宋词《清平乐·村居》为例,这首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词人心中向往平静生活的一种心态。这首词的画面感很强,几乎每一句都可以对应一幅单独的画面,教学时配合这些色彩丰富的画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景。比如在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我便借助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句中的用词之妙:

教学片断】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看看图,你能说说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

 

 

 

 

(学生看图描述)

瞧,辛弃疾用了一个“卧”字,就把小儿剥莲蓬时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卧”在字典里的意思为“躺倒”,看——

这样也是“卧”, 还有这样“卧”,

 

 

想怎么剥就怎么剥,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小儿此时的样子呢?

通过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了词中的意境;通过画面,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这就是从“色”入手的教学。

那么由“声”入手的教学呢?还是《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也有对“声”的描写——“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是吴地的方言,现江西东北部、江苏的苏州、无锡以及上海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有些老师在教学吴音的时候,会模仿说一两句方言,让学生感受一下吴音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媚好”的感觉,这其实就是由“声”。我在这里则引入了一首吴方言的民歌,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吴音软糯、柔美的特点。有时,由“声”入手的教学还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诗词的韵律。就拿《清平乐·村居》中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来说,我听过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指导过“莲蓬”一词的读法,而且指导的结论还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觉得此处“蓬”应读轻声,也有的老师认为这里“蓬”应读第二声。在教学此处时,我也查阅过不少资料,《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规范读法显示为“lián peng”,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古诗词有不少音律的规律,这造成一些字在当时的读法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在查阅了“清平乐”的平仄规律后,我终于确定此处应读“lián péng”。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不需对五年级的孩子灌输太多深奥的韵律知识,只需以此为引,以例为导,帮助学生明确此处的正确读法。

【教学片断】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提出质疑,并解疑。

“莲蓬”的“蓬”在这里应读第二声。 因为诗词都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这个字叫做韵脚,而诗词一般是不用轻声来做韵脚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上头的“头”也不读轻声,而要读第二声才更响亮) 因此,“蓬”在这里读第二声,更押韵,也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

诗词包含着其他体裁的文字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了诗词教学应当是有声有色的审美教学。随着多媒体教学辅助的普遍使用,声音、画面、文字三者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声色结合的具体形象,也让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变成视听刺激,加大了审美的信息含量,也打开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审美时空。

下一篇: 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