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对话描写指导的三次尝试
——对话中,提示语写作的指导
一、美丽憧憬
自从孩子们接触写话以来,人物间的对话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细节,但是见通篇是“XX说”,就感觉是没有表情的娃娃一般,不够吸引人;再加之批改到错误运用的标点、甚至是错误占格的标点,就被气得无奈。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三年级下学期的习作四是看图写话,但是重点是训练“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仿写”。
终于可以有个正规的样板来指导孩子们写对话了,可以将正确的标点占格、多样的提示语位置、生动的提示语描写全部教给他们了。
看着书上的例文,真开心啊!
二、海市蜃楼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地准备,将提示语位置分类,根据不同位置的提示语,将标点占格具体明细化,还查找了一大段说明:
标点符号行款的书写
不论是标号还是点号,在书面语言书写中有一定的行款格式,切忌随意书写。应该注意的有以下三点:
一、所有的点号各占用一字格儿,一般是写在格儿的左下角。标号中的着重号不占格儿,标在所强调的字下面;间隔号占一格,写在格儿的正中间;引号、括号和书名号前后两半部分各占一格儿;连接号占一格儿,破折号、省略号占用两格儿,都写在格儿的中间。
二、每行开头的第一字格儿: 不允许出现所有的点号;不允许出现间隔号,以及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后一半。如果恰巧赶上了,就把它挪到上一行,挤在末尾字后。不允许出现省略号的后三个点和破折号的后半截;如果赶上行末只剩一格,就把它挤在这一格内,不能再往下行第一格写一半,造成上下两行各一半的现象。
三、每行末的一字格儿:不允许单独出现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前一半;如果恰巧赶上了,就把应排到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提上来,挤在最后一格儿里。
满怀着憧憬走进课堂,激动地讲着,看着孩子们皱着眉头,不时歪歪头,呆呆的表情,我觉得自己的心,速冻至冰点,我感觉到这次教学效果一定不好。等草稿收上来,我发现,我只教会了孩子们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他们能运用3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但是,我之前最担心的标点的正确占格,依旧是大问题。
进课堂前的美好期望,就像沙漠中美丽的海市蜃楼般,近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但是却不实际,失败!!
三、二战提示语
看着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我心里很委屈,做了那么多准备,孩子们怎么还不会呢?静下心来想想:我的说明书说得很准确、很严谨、很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不能掌握呢?“说明书”?对呀,我做的是说明书,孩子们能读得懂吗?能理解吗?怎么能把这份文字变成孩子能接受的?
图画可以吗?
那就试试看吧。
改进后,我出了一份图例,并配合相应的要点,给孩子们看:
一、提示语在前面。
二、提示语在后面。
三、提示语插在人物语言的中间。
万一遇见转行:
四、在清楚地知道对话人是谁的前提下,省略提示语,连续地写双方对话。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书呀?”
“我在读书呢。”
“书?哪里有书哇?”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五、补充:万一只剩这行的最后一格,又要写最后一个字,又要打上标点,就像这样全挤在最后一个格子里。
看着这份图例,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很认真,很专注,还不时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有的孩子激动地指着某处,和同桌说着什么……他们的表情让我轻松了一些,但是还是惴惴不安。第二次收上草稿,明显发现标点的占格错误少多了。
反思:
基于儿童学习特点的把握
写作教学,要基于儿童学习的立场,我在第一次的教学中,过多地关注了教给孩子的内容要是规范、严谨的,而忽视了儿童的特点,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堂憧憬中,却没有想到从儿童学习的立场来看,我的教学是晦涩难懂的,教学的起点大大超出了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
在失败后,我用真实的例句代替“说明书”,就是从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让孩子在范例的引领下,让学习从模仿开始。
儿童学习的立场才是我们教学的起点。
四、三战难题
我有了收获,又发现了新的不满意:提示语生硬,缺乏表现力。不满意!!
恰恰这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了一节指导写对话的公开课,我认真听课,仔细观察,发现于老师重在指导孩子们观察表演,指导将观察到的动作、表情写出来,更鼓励孩子们猜度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写,这给了我很大地启示。
我从孩子们已经完成的习作4的草稿中,选出写的不足的句子,出示,先请孩子们读一读;再请孩子们根据文章、图画,想象并表演相关场景,大家观察、说说人物的动作、神态;还可以自由发挥,补充表演,再说说;最后请孩子们共同修改,对比前后的作品,说说自己感受。
就这样一边表演,一边修改文章;一边修改文章,一边补充表演,再修改……这时,原先缺乏表现力的句子,变得生动有趣,很有画面感了。
反思
基于儿童观察的能力
写作教学,要基于儿童观察的能力。好的文章,写的就是生活的点滴,要善于观察,从细节处发现。孩子们的文章之所以苍白,就是会忽略司空见惯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放大生活的细节,通过表演来回忆、再现场景,指导孩子们认真细致地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心理活动,使得孩子有内容可讲。仅仅坐在那里凭空想,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写作教学,一定要基于儿童观察的能力。
修改完了习作4后,再请孩子们写一篇日记,选材不限,只要以对话为主,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正确使用标点。这次,就比一比,谁写得提示语最生动。
这次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只有之前2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草稿,1次集体修改相同文章的经验,但我觉得孩子们一定会有进步的。
这次收上的日记,明显生动有趣了很多:
文章一
文章二—1
文章二—2
反思:
基于儿童生活情境的创设
写作教学,要基于儿童生活的情境。
对于儿童来说,写作绝对不是枯坐案头,编文章。而是需要给予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境,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孩子们在生活中时时都要与他人对话,只要注意观察、收集,就有很好的素材来表达。文章一的小作者,重在对话语言的表现,甚至多处省略提示语,但仅仅是人物语言,就活脱脱表现了一个活泼、爱生活的孩子。文章二的小作者,重在提示语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地描写,表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撒娇、“撒泼”,甚是生动。
这些题材,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在他们写完作业下楼玩时;在他们旅行的时候……正是丰富有趣的生活积累,情景再现时,孩子仿佛又置身于那或有趣、或教训深刻、或后悔不已的场景中,使得孩子不知不觉中生动表达,使得提示语真起到提示作用,对话语言活灵活现。
在描写完情境对话之后,我组织孩子们相互欣赏文章,共同提高,同伴互学互助更容易形成高效课堂。
五、新的憧憬
在几次的对话描写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需要基于儿童的立场;要基于儿童生活的情境;要基于儿童观察的能力。其实,对于习作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虽然孩子们现在描写对话时已经基本能够做到提示语丰富,标点正确。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们的一种能力的形成还需要长期的训练,我想: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还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对话,描写对话,让他们在有滋有味的观察中,写出有声有色的对话,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为习作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对未来教学的新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