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耐力素质 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是国家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中对小学生水平三六年级学生耐力素质的考核项目是50米*8,女生的成绩要达到1分43秒是优秀,达到2分19秒是及格而男生的成绩则要达到1分36秒才是优秀,达到2分12秒才是及格。
水平三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女性器官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发育起来,9~12岁时,有氧耐力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男生较女生发育晚1~2年,在10~13岁时,有氧耐力素质大幅度提高,并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进入青春发育,是儿童成长发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期对儿童及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效组织学生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对耐力素质训练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耐力素质练习中,通过亲自经历,达到国家体制标准。因此,探索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一、追溯耐力素质练习痛苦的根源
(一)源自于教师的枯燥训练
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陈旧,手段枯燥单调,导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在教学中面对部分学生的消极反应,许多年轻教师又容易丧失信心,以致干脆消极地对待。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耐力素质练习不能顺利进行,成绩也由此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二)源自于学生的畏惧心理
很多学生因为耐久跑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的“极点”状况,而产生抵触心理,对耐久跑没有信心、甚至严重到“谈虎色变”的地步。
(三)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水平三教参中,耐久跑单元总是出现在最后几课,分布不均匀。让学生感觉不重要,引起不了他们对耐力素质练习的重视。再加上,耐力单元的课程总是以定时跑、定距跑、弯道跑为主,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打不起精神,注意力很难集中于练习上。
二、探寻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循序渐进—建立良好的耐力素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结果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大家同样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案例1 在组织学生进行绕圈耐力跑练习时,让学生以小组(10人左右)为单位,每对学生成一路纵队排好进行绕圈练习,给学生制定目标即每个组员都要做一次小组的领头人,一圈换一个由最后一个开始,到第一位学生结束。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发现学生跑下来时很开心愉快,每个人都尝试了做领跑者的角色,在期待自己做领跑者的过程中,早已忘记了跑步过程中的疲劳。
(二)以玩促学—建立自主式学习
1、创编以耐力为主的游戏单元
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导致体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和游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小学生处于年龄层次较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体质负荷能力较低,所以在课堂教学方面侧重于游戏等的设置和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娱乐的同时锻炼自己,加强体育运动方面的训练。但是在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前期,必须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阶段特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案例2 水平三六年级耐力跑游戏单元目标:1、通过不同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2、在练习中能学会勇敢的克服困难、与他 人合作完成游戏。
课时 |
游戏名称 |
游戏方法 |
游戏建议 |
1 |
“捉人”游戏 |
学生10人左右,选择一块有边线限制的场地,先用猜拳的方式确定一名追赶者,游戏开始后,追赶者喊过“1、2、3”后,开始追人,被追赶者四处逃避。一旦被追赶者触到,两人角色互换。 |
1、 每次游戏以6~8分钟为宜。 2、 追拍力度不宜过大,防止学生受伤,在规定的场地内练习。 |
2 |
“穿过城门洞”游戏 |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手拉手站在起跑线后,在距起跑线60米远的折返处,两名学生手拉手上举形成一个“城门洞”。听到教师开始口令后,两个小组的成员手拉手出发,穿过“城门洞”后,再手拉手跑回,以先跑回的小组为胜。 |
1、 1、5人要协调配合,在跑动中手不能松开。 2、 依次穿过“城门洞”。 |
3 |
“风火轮”游戏 |
三人一组,其中ab同向与c迎面而立,距离25~30米,a把篮球抛掷对面,与此同时b学生沿相同方向追逐,在与c两人距离范围之内身体任何部位超过篮球,练习结束,三人互换角色。抛掷过来的篮球如果没有追上,对面的c同学接住相反,再进行相反方向的追逐。 |
1、 追逐人超过滚动中的篮球游戏即结束。 2、 来回不超过2—3次。 |
4 |
“YOYO”跑游戏 |
在距离为20米的两个标志物间,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有间歇的往返跑。不断增加的跑速由预先录制在录音带上的声音信号来控制。 |
1、 按照老师所说的路线跑。 2、 守规则,坚持到底。 |
5 |
“齐心协力“合作跑游戏 |
学生10~12人一组,成一路纵队站立。前后间隔一定的距离,统一用左手握长绳于体侧进行绕标志桶的图形跑或数字跑。 |
学生10~12人一组,成一路纵队站立。前后间隔一定的距离,统一用左手握长绳于体侧进行绕标志桶的图形跑或数字跑。 |
2、多元教学手段
过去单一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产生厌倦、排斥心理。根据学生特点与爱好,变换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练习、坚持练习。
案例3 主题课:寻找春天
学习目标:1、利用校园中的自然地形寻找校园中的春天,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2、学会与同伴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课时1 寻找春天—自然地形跑
目的:利用校园中的自然地形,引导学生在耐久跑时感受身体变化
课时2 寻找春天—绘制学校地形
目的:引导学生在自然地形跑中,合理分配体能,并与同伴合作,绘制最佳的奔跑路线,如图1
图1
课时3 寻找春天—耐力接力跑
目的:合理分配队员,在耐久跑中与同伴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如图2
图2
这次主题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耐力素质为目的,通过一系列主题教学内容,使单调的耐久跑变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项目,在特定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地进行学练,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课外练习机制
1、科学的布置耐久跑作业
开学初我通过邮件给我任教班级所有学生家长发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告诉家长这也是我们体育学科的考核标准。之后通过学生反馈,排除没有收到的家长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有这个标准,爸爸、妈妈并没有告诉他们有这封邮件或爸妈并没有看这封邮件。我又随机电话询问家长有没有注意过邮件,又有2/3的家长称由于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注意。耐力单元考试结束后,我将学生成绩按体质健康标准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带着回家给父母看并签字与此同时,我又给所有家长发去如何在课余提高耐力素质的方法的短信,第二天反馈回来的签字情况及回短信率有所提高,家长开始注意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随后,我开始给学生布置耐久跑的家庭作业,平时出来连续跳绳2分钟,周末休闲时间,让父母带着自己去游泳、爬山或去环湖跑等,并记录下自己运动时间、方式最后让父母签上名字。家庭作业我也将其编辑成短信发给家长,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同时也告知家长耐力素质对孩子的重要性。
2、合理检查完成情况
耐久跑作业布置下去后,每周由体育课中的小组长负责检查记录于平时成绩上,每锻炼一次并没有家长签字的学生即可以获得“爱锻炼”奖章一枚又可以给自己平时分加上0.1分。
一学期下来,很多家长反馈现在不仅孩子爱运动,自己也爱运动了,互相的影响,让全家一起锻炼的习惯坚持了下来。从而增强了小学生的各方面体育素质。因此,正是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紧密以及系统化地进行体育耐力素质训练,最终提升了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三、反馈与总结
实验前后喜欢耐久跑课的对比
实验前
喜欢 |
一般 |
讨厌 |
9% |
38% |
53% |
实验后
喜欢 |
一般 |
讨厌 |
35% |
55% |
10% |
实验前后50米*8考核成绩的对比
10月份的成绩
百分比 |
优秀 |
良好 |
及格 |
|
4.3% |
46.2% |
96.7% |
1月份的成绩
百分比 |
优秀 |
良好 |
及格 |
|
9.8% |
65.2% |
100% |
两年的工作时间,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我一直努力着去学习、研究、实践。通过自己反复实验。通过自己反复实验调整,发现对于耐力素质的练习效果虽然没有达到特别好的效果至少没有学生50米*8的测试不及格了,优秀率也有了小幅度的增长,很多学生再也不畏惧耐力练习了。如果我想得到更大的收获,那我必须继续探寻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策略,并不断地进行实践,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在耐力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03).
【2】黄文郁.浅论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的有效策略【A】.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17).
【3】刘国年.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耐久跑【A】.考试,2012(73).
【4】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