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135
post:489135

谢丽 音乐 让学生“动”起来

  • 发布时间:2014-09-05 08:21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音乐“三学”课堂实践与探索

 

 

  本文基于“三学”课堂教学理念,就音乐课堂“为促进学习而教”之“动”进行分析,在实践中探寻音乐课堂学生“动”之泉,“动”之根以及不同年段的学生“动”的特点。通过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阐述音乐课堂要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之中,身体,思维,情感都动起来,并且动的有趣味,有感情,有意蕴。

关键词以生为本 生动 主动  音乐实践

 

“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为促进学习而教”,即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提出在课堂语境中,教师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的境界。“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为核心内容的“三学”课堂作为区域新一轮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基于“三学”课堂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此“动”以音乐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利用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将“动”融入到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中,启发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帮助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动”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简单的舞蹈、传统的歌唱或是节奏的模仿。他包含了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包含了“主动”和“生动”两大方面。

一、生动:学生“动”之泉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的美。而这种美离不开音乐课堂的生动,此生动包括教学形式的生动、教学内容的生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有生动了,才能激发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感才能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涌出。当然“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

1.  动的形式多样化

1)全体的表现之动。音乐实践活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全班性歌唱,声势练习,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这时特别强调整体性的统一,往往要忽略个人的特色,每一个个体是班级的一分子,每一分子尽量做到均衡,通过大家的努力,享受到整体的美感。

2)小组的合作之动。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亲密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音乐课堂中的活动往往分小组合作进行的,每个小组大约4-8人,可以分角色扮演音乐形象,可以合作演奏乐器,可以互相学习交流音乐知识,也可以小组竞赛进行音乐游戏等。

3)个体的特色之动。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2.  动的内容形象化

1) 动的内容关联生活。音乐是生活的凝练与表达,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动的内容也要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变得形象,便于学生感悟与体验。

2) 动的内容富有童趣。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3 动的内容激发联想。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3. 动的方法灵活化

1)情境创设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寓动的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动的效果。

2)合作交流法: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动的目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3)辨析探究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演绎、表现的尝试。

4)才能展示法:通过组织歌、舞、演奏比赛活动,通过音乐游戏、知识竞赛或童话,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展示,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

二、主动:学生“动”之根

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所以说主动才是学生动的根本。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加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1. 自主地动

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

1)身体动起来

动要在教师的科学方法引导下,逐渐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由地感受音乐美的沐浴,提高音乐修养。首先做到身体动起来。动耳:聆听音乐作品、辨别音高、音色、旋律、节奏、调式、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等;动口:演唱歌曲、视唱曲谱、声态模拟等; 动眼:观察旋律、观看投影等;动手:进行器乐演奏、节奏练习、手势练习、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动脑:对音乐进行理解、想象、记忆、创造、再现等。

2)思维动起来

音乐的动并不仅仅是表象的动,也不仅仅是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音乐有内心的感受。法国大文豪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它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课堂上,要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要鼓励学生挖掘音乐内在的东西,学会发现音乐背后的故事。

3)情感动起来 

乐圣贝多芬更是直白地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当我们心中有了某种无以言表的情感而又无法保持沉默的时候,音乐,这种“高级的启示”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可见,音乐是和人的心情相通的。不论在你开心还是不开心的时候,每一种音乐,它都能代表着人们的一种心情。音乐就是心情的一段独白,一份写照,无论高亢,无论低徊,它总能在你的心灵深处找到一个和你共鸣的契合点。现代的社会整体比较浮躁,学生也很难静心,被音乐打动,所以我们更是要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正是音乐将这些孩子重新变成了天使。

2.自由地动

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天生动的潜质,让音乐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生自由的动,教师在学生自由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赋予动的美感。

1) 教学内容留白  激发学生自由想象

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音乐课堂的留白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自然具有它独特的审美意义。例如《梦幻曲》的欣赏中,学生闭着眼睛,静静聆听音乐诉说的意境,一曲终了,此时教师并不马上把学生的心神拉回来,而是任其在幻想的意境中徜徉。此处留白延伸了审美空间,使学生沉醉其间,如痴如醉,心灵在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

2) 教学形式开放  鼓励学生自由探究

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开放,包括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音乐活动的开放性,小组交流的开放性,充分放开学生的身体与思想,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解放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鼓励学生亲身感受、自由探究。

3.自然地动

无论是动的内容还是动的形式都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让学生自然地动。

1)音乐活动自然  符合学生学业能力

音乐课堂的整体目标达成是有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离不开音乐活动。对于每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不仅仅关注活动本身的有效性,趣味性,还要关注此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现有年龄特征。往往会出现低年级的音乐活动设计太难,学生不容易掌握,完成效果不好,高年级的音乐活动,设计的又比较幼稚,没有挑战性和新鲜感,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所以对于音乐活动的设计要多方面考虑,不能忽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音乐评价自然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音乐课堂的评价要贯穿于课堂的整个过程,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起到激励的作用。尽量做到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及时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不同学段学生“动”的特征

在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动”的特点。所有的“动”都应该是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1. 低年级的“动”重在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地模仿行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还保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在创设的主题情境中以模仿为主,设计音乐游戏,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动作简单形象、乐于表现,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同时,教师有必要选择富于律动的、节奏鲜明的(但不应过于强烈或刺激)、音色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以培养他们动作的敏捷、协调、明确并富于动感。如:跳绳、拍球、洗手绢、拾麦穗、挖土、摘果子、小鸭走、青蛙跳等。

例如《买菜》一课,将音乐中的小音符变化成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将音乐与歌曲内容相结合。于是每一个小音符都化作西红柿、萝卜、蚕豆、黄瓜。各种蔬菜随着音乐的行进依次出现,有高有低,彼此的距离有长有短,形象地将音符的高低、长短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听旋律的同时画旋律线条,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再进行节奏练习。此环节中,音乐的内容动了起来,学生的眼睛、耳朵也跟着动了起来,自然思维也动了起来,拍出的节奏非常准确。

 

2.中年级的“动”重在韵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方面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情绪较稳定,对情绪的调节开始和某种道德规范相联系,在无明显的外因的诱惑下,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懂得集体活动的一些规则、规范;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气质类型开始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的性格特征。

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对节奏的变化表现很为敏感,可以自主地根据所学歌曲或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肢体语言、体态律动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内容上需有所取舍,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切入点,并在动作的创编上加以引导,让音乐和所做的动作产生关联。

例如《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是一首极为抒情优美的合唱曲。词曲简洁、质朴,充满诗情画意,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共只有四个乐句,其中三个乐句的旋律是一样的,通过月亮随着旋律的走动,感受到美妙的夜晚的意境,月亮走动的线条弯曲柔和,学生体悟到旋律与画面的统一,尝试用动作表现柔美的线条,用歌声轻轻唱出歌曲的美好意境。这样的动,动的有韵味,将歌曲与其所表现的内涵演绎得浑然一体,带领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

   

3.高年级的“动”重在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逐步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音乐与动作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调动起他们“动”的积极性,不能显得幼稚、缺乏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大多乐于参与多变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动”这种音乐活动方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给素材进行组合、创编,表达、创造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例如五年级学生创编节奏,进行锣鼓表演22-1

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了解“急急风”是京剧常用的一种锣鼓点,常用在人物的奔跑、撕打、战斗等急促紧张激烈的场面。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而体现出的一种价值。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生成和实现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关注音乐教学的音乐性与实践性。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擅和即共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获得音乐能力的提高,让音乐课有温度,更要有深度,让小学音乐课堂真正“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三学”课堂:为促进学习而教——新一轮区域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主题解读.2014.

[2]  . 音乐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

[3]杜宏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04.

[4]南京市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建设项目.让小学音乐课堂""起来.2014.06.

[5]张晶.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