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109
post:489109

谢丽 踏着生命的节拍自由歌唱

  • 发布时间:2013-02-22 16:25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激发教育的内在生命因素,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为宗旨的教育理念。艺术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音乐,她能够超越时空,沟通生命的信息,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语言。因此,音乐教育更有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生命的个性地发展。

生命化音乐课堂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光彩。生命化音乐课堂以促进师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将教学原则、方法、形式和技术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生命和谐、自由、创造性地、富有个性的发展。于是,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教师作为一名智慧、机灵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展现无限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教学活动被看作灵动精神的生命体。

1. 自由

生命化音乐教育是自由的、协调的,使师生专注于对艺术的欣赏,完全处于精神的自由状态。生命化音乐课堂为学生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学”、学生的“能”、学生的“创”,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在音乐的行进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想象、自由活动、畅所欲言的空间。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自由的、个性地发挥潜能,得到美的享受。自由正是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2. 多元

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与发展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从来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诗歌、绘画、舞蹈、雕塑等艺术种类在内容与形式都有共同性:画中有诗,诗中有韵;舞蹈是活动的雕塑,雕塑是静止的、凝固的舞蹈,因此,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各艺术门类均可相互渗透与影响,音乐教学也应如此,生命化音乐教学更该如此。

3. 灵动

“灵动”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的样态,生命的自然舒展,生命的健康律动,生命的跃动勃发。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灵动”教学是把教学活动看作灵动精神的生命体,是一种师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富有灵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并将音乐的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体验与创造,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沿着这条“生命化”路线,笔者进一步深入探索,使音乐化生命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同行们认为这样课堂是美的享受,孩子们就更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说这样的音乐课:生动有趣,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更高追求

纵观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研究历程以及同行们的一些课例,注重更多的也许是师生生命外显的活力,学生张扬的个性,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美。然而,生命化音乐的内在美又是什么?课堂所呈现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所追求的生命化音乐课堂能否有新的突破口呢?

生命化课堂应该是纯自然的,没有任何修饰和铺垫的课堂。这也是生命化音乐课堂所追求的自然的、内心的、音乐的课堂,抛开一切粉饰,回归自然,回归音乐,返璞归真才是生命的真谛!

生命化音乐课堂不但应该是自由的、多元的、灵动的,还应该是生命和谐、情感丰富、思维激荡、个性飞扬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更应该是朴实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和回归音乐的。

(一)朴实自然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追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完美无缺。而自然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师师不需要走任何形式,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自然,教师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也许从课的形式和内容上表现的并不十分“美”,然而却是师生的思想情感通过音乐的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样的课堂再现的才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情感世界,体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正如贝多芬所说: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二)发自内心

李斯特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生命化音乐课堂所追求的正是通过音乐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心灵得到美化、艺术情操得到陶冶。因此,更加强调激发和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感受和感悟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而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回归音乐

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强调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任何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马克思说: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音乐课中,我们不要把非音乐性的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泯灭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使音乐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挖掘、渗透、感知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孩子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了音乐之中,用表情、歌声、律动、舞蹈等表达着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之审美真正的在通过孩子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以音乐的美感来获取,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没有“充足”的音乐,生命化音乐课堂也就没有价值。

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长期的研究实践。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吟唱生命之歌,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在音乐的世界中能够全面而和谐,自然而灵动,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成长!

上一篇:孙小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