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079
post:489079

张月 语文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3-06 15:48
  • 作者:张月
  • 点击量:423

浅谈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造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探寻新形式下“语文课”的特征与“人文素养”的内涵剖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直面语文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化教学偏重知识性分析

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本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传递给学生一种美轮美奂的感受,同时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语言文字当中,产生一种仅凭借文字而进行文学想象,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的眼光,不仅在课堂上面对课文,而且能够在生活中透过眼睛寻找美、发现美,通过自己的言语来组织文字表达美,通过用手中的纸笔记录美。但是我们所亲身经历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每篇文章,不论体裁,统统要求学生拿到手之后通读两遍,然后就是大刀阔斧地把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再逐段逐层地“精讲”,全然不顾文章自身的结构和整体性,在这样的拆分之下,固然使文章的讲解变得很有条理,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再从一篇散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字字句句之间透露的美的气息,更不用说增长对美的辨识能力了。

(二)教师讲课欲过旺过度把持着课堂的“话语权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成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同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智慧的启发者。但是在小学的真实课堂当中,有太多的语文老师却把自己定位在了课堂的“主宰者”的角色上,在课堂上牢牢地把持着绝大多数的“发言权”,整堂课下来,学生仅仅是处在一个“收音机”的位置上,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断然无法学好语文的。

(三)繁多的非语文内容充斥着语文的课堂,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以前欣赏过一节语文汇报课,上课的教师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示了大量图片,播放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因为设计思路的新颖,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理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对学生感情熏陶自然等,获得了好评但是,细细品味此课,就会发现,教学本课,除了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些非语文的活动上时,反而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去感受说明文特有的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的特点,忽略了对说明方法的教学,而这些才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应该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这种语文非语文让路的现象并不少见,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科整合已被许多教师演绎得变了味道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表演,这些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尽显其能,甚至喧宾夺主不错,语文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的课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同时也承担着丰富人文内涵提升道德境界等许多使命,但其毕竟有自己的专职,它是语文,语文课就应该学”。

(四)教学的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以及刻意的创新扭曲了文本的内涵。

过分偏重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和相互模仿,必然导致轻视对文本的精读细研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细致,必然缺乏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和引领难识的字不强调,难写的字不多写,难理解的词不解释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更是一溜而过,使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不去深入文本体会意蕴,不去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是脱离文本,自由畅想,把工夫都花在文本之外这样做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显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教学乌鸦与狐狸,教师让学生评价,学生说:狐狸真聪明,太可爱了!阅读精卫填海,教师让学生去感受,学生说:精卫是只傻鸟!”……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这样脱离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扭曲文本价值的答案比比皆是我们的教师,本应该对这种问题答案给出否定性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所传达出来的真实内涵,相反,教师往往从求异与创新的角度对这种错误观点推波助澜,你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很好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这些冠冕堂皇的不实之词,老师说习惯了,学生也听习惯了,两者都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二、人文素养

打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是“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我们先来看看何为“人文”?“人文”是一个古老而又时髦的词汇。据我国学者钱穆考察“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国家、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一词进行了这样的诠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今天“人文”这个词汇在中国各类媒体上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中国人用它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意义并且试图把自己对于人性的各种看法与期待涵融在这个词汇里。故而我们说“文化、文明的实质就是人文。”“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养”指“修养”。由此看来“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 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既强调先天禀赋强调遗传又强调后天养成强调教育强调知识、能力、品德等是靠平常学习修养而成的。“人文素养”概括地讲是指人“文化的、文明的修养”。 [1]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 更新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导向机制。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的形式、方法、活动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都是为了培养人使人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目中无人”的现象教师和课本知识成了教学过程当中的绝对主角,而在这样的课堂当中教师课堂当中独霸课堂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学生则是记录员机械地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小学六年下来,可能上课记录的笔记本有厚厚的一大叠,但是真正能够留在学生记忆当中并且能够灵活使用的语文知识又屈指可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几代学生做着同样的作业学生总是在被动适应中获得某种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今天当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就必须革新旧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导向机制。

 () 发挥教师的人格感召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要发挥人格感召力。教师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好。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的确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故而任何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教师人格的感召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师怎么发挥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呢?

教师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是发挥教师人格感召力的源头活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才开始接触和掌握祖国语言的孩子,所以对其语言修养的要求愈发的严格,其语言要追求情感美讲到庄严处学生竦然端坐讲到豪放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教师语言还要追求文辞美追求语言的精确之美理解正确讲解规范追求语言的精炼之美抓住关键言简意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瞥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大度风范和高雅情趣流露出教师的英气和睿智流露出教师的知识魅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学好语文学会做人。

() 教学内容挖掘人文因素。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教学还是口语交际习作训练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是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又一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任务。写字写方块字写毛笔字是在培育和弘扬一种民族精神由写毛笔字入手联系到中国的书法艺术,再到绘画艺术以及和中国字画文化有关的领域将学生领进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说识字教学中的人文价值不可低估那么阅读教学中由于几百篇课文内容组成了一个人生“万花筒”为学生展示着多彩的世界其人文价值就更不可低估。从内容上讲有古老的文明如画的江山有杏花春雨江南水乡的秀美也有骏马秋风塞北草原的壮美有黄山苍松、云海的奇特美也有桂林山水的清丽美有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有敦煌宝库的灿烂文化以及“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划时代的影响。这些都让孩子们从小在心头烙上了“中国印”今后无论是到哪里“可爱的中国”都会使他们梦魂牵绕。总之只要留心只要挖掘阅读教学中无处不含人文因素无处不可进行人文教育。

 () 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养。

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首先要打破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使教学过程本身富有人文性。以往主要采用预习——讲授——复习这一过程流程呆板每课如此循环重复学生机械接受被动学习失去自主性,又何来人文性?新型的教学过程应把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首位然后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与学生形成共识再为达到学习目标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教学人教版《奴隶英雄》、《马踏飞燕》、《长征》等课文时,可让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事先自己寻找翻阅相关资料了解斯巴达克的英雄事迹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文物“马踏飞燕”的艺术价值了解红军长征经历的种种艰辛让学生带着这些经验与知识参与到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多种思维的参与为师生共同活动奠定了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地去读书尽量自读自悟使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素养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了。[2]最后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反馈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作业不应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作业可有多种形式办小报、搞美术欣赏等。做作业和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在此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

四、总结

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应该从小予以培养,而在这当中,学校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只有牢牢把握住人文素养与语文课堂的联系,并由教师透过课堂努力找寻相关资源,通过相应手段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即使在语文课上,得到的也远不止识文断字的教育,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一并得到了人文素养熏陶。可以说,努力发掘人文素材,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帮助学生今后的在人生道路当中走好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64

[2]刘 毅.语文教改新趋势.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