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072
post:489072

樊敏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9-01 16:06
  • 作者:樊敏
  • 点击量:

播洒爱,收获美

          ——关于“三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樊敏

 “三学”究竟是什么,怎么去解读它,实践它,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虽然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传承的,而是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秉承着我们玄武区坚持锁定课堂教学研究不放松的精神,从“一严”“二抓”“三优化”,到“三学双动”,到“四边”课堂教学研究,再到“三全”“五优化”,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的,它更应该是学生的“学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学生振翅高飞积蓄能量的地方。围绕学生的学习,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就是“三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以“学”为主的境界,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们对“三学”课堂教学研究,怎样从理论上去认识,怎样在实践中去运用,这是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去思索和探究的。

围绕着三学这个关键词,我提炼了另外两个关键词美。这三个词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在我看来,用植物来比拟的话,学生学习也是一个播种、生长和收获的过程。美术课堂教学,就是在播洒爱,收获美。下面我将从学习的前提、学习的核心、学习的目标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一、理解学生,播洒爱(学习的前提)

熟悉和去过附小的老师都知道,四牌楼校区中央大道尽头有一棵高大的雪松树,树下有一块斯霞老师手书的“爱”字石。提到斯老师,我们就会想到她的“童心母爱”。每个附小人,都为自己是斯老师工作过的学校一员而自豪,也为把这种爱的理念薪火相传,结合新课改成就“爱的课堂”而努力。关于“爱”,有太多的名人、学者做过阐释,我想这其中必定少不了理解和包容。缺乏理解的爱,注定是肤浅、苍白的爱;基于理解的爱,才能爱得长久爱得深沉。同样,由爱生发的理解,更能理解得深刻和透彻。可以说,爱和理解,是互为基石的。理解学生,一是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二是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策略以及个体差异性;三是理解学生当下学习的核心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将来发展的关系;四是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情感、动机、态度、目标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和发展需求。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尤其我们美术教师,从事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更应该怀着一颗爱心,从学生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去接近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支持学生更好学习,这是前提是基础。

例如,美术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忘带美术材料,这是每个美术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过去我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在反复强调和通知后还有学生遗忘,就算孩子不记得,家长不应该提醒孩子吗?直到自己做了家长,我才深深体会到要做到每门学科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滴水不漏有多难。偶尔一两次的疏忽是谁都可能有的。所以我会继续提醒和叮嘱,并备好一些材料,供需要的孩子使用。事实证明,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学生,只会对孩子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加热爱老师、热爱学习。

二、支持学习,践行爱(学习的核心)

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而是说我们带着对美术学科教材的研究和理解,走向学生的时候,不是一种单向传递,而更需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做到学生能学的自己学,学生难学的支持学,学生学后的迁移应用自己行。古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一种老母鸡的爱,仅仅停留在呵护的层面,而应该象搏击长空的老鹰一样,教会终生学习的本领。在课堂上不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觅食”,因为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学习的能力,远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支持学习”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研究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策略,让他们更乐学;二是研究学生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起点与背景,选择更合适他们学习的方法、过程;三是研究让学生“更会学”的课堂教学流程;四是研究让学生不断向高阶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能力水平发展的学习路径和有效方法;五是研究将现代脑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理论、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爱的课堂,始终是关注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学习的课堂。

例如在六年级学习《我种的植物》一课时,我对学生作业进行了这样的分层设计:临摹书本范画;在临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主体人物、环境背景等进行改画;根据已有生活体验进行创作。这样的设计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东西画,有能力画、有兴趣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既利于学生的操作,又提供了学生更大的进步空间。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发挥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力,收获美(学习的目标)

学习的目标实际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也就是学力,它包含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是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学习品质的总和。“提升学力”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向。小学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我们的美术课堂应当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放在首位。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等问题上,进一步寻找和追问。“提升学力”需要关注以下内容:一是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学习观的进一步更新,和时代的要求合拍;二是对“学什么?”作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高课堂学习的张力,即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总量,更要关注知识的质量,还要关注知识的流量和增量;三是对“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学习力”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好的导向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等与审美相关的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美术课的价值所在。收获美,不在于培养出多少高精尖的美术人才,而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例如低年级色彩教学《点彩游戏》一课,不仅仅是学习机械的技能技巧,关键是让学生在点彩过程中将所学的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对比协调、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与运用,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到的对色彩的运用,对画面的把控,对意境的营造,无疑就是一种美的熏陶。

以上是我对新“三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跟大家分享。“三学”课堂研究,离不开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努力。我想,它的建构,必定是基于各个学校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特色以及每位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为玄武教育的不断前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