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其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精神财富的累积,民族文化是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强大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西方文化正以一种超强的态势在四处蔓延,强烈地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家忙着过圣诞节而渐渐漠视春节时,在孩子过生日吵着要去麦当劳时,在影院里上映一部部美国大片时,在孩子们谈论美国、日本的卡通形象时……我们的民族文化根基正在被不断冲击,民族文化观念正在渐渐消失。这场文明的冲突和较量,使人们意识到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必须举起民族化的大旗,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判断、认同和欣赏能力呢?民族文化的渗透,从哪儿着手?
一、我们面临的尴尬
场景一:我家没有民间玩具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美术课《中国民间玩具》,其中有大量的欣赏内容,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特别是玩具实物。一上课,就有学生兴奋地举手告诉老师,“我从家里带来了无锡泥人”,又有同学举手说“我带了布老虎”,“我带了拨浪鼓”“我带了……”有位女孩子站起来说,“我带了芭比娃娃”,话音刚落,就有人发出哄笑。教师问:“芭比娃娃是中国民间玩具吗?”有同学在底下嚷道:“不是!芭比是外国的!”女孩怯生生地说:“那我家没有民间玩具。”
这是一个民间玩具越来越难以看到的年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都拥有一大堆的玩具,然而在这些玩具中,纯粹的、或者说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间玩具,所占的比例恐怕是少之又少。相对于价格昂贵的变形金刚、芭比娃娃、电动玩具等,那些泥做的、草编的、面捏的、布缝的、抑或是纸扎的民间玩具,似乎显得很简陋,甚至在某些孩子眼里,它们是土气的,粗俗的,不值得欣赏的。有的孩子对什么是民间玩具根本搞不清楚,头脑中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是他们的错吗?不!从他们出生之日起所看到的、听到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到文化,可以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的影响。面对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米奇、哈里波特包围下长大的孩子,我们怎能苛求他们一定得分得清什么是中国民间玩具呢?我们怎么样让有着悠久历史、浓郁乡土气息的中国民间玩具被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呢?我们怎样让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呢?我们怎样激发孩子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场景二: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这是小学中年段的一节美术课《老房子》,在欣赏了大量的图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老房子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紧接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图1),提问:你认识图中的这种老房子吗?你能介绍一下它的特点吗?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老房子?因为课本中有类似的图片,所以学生很容易便回答出前两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似乎也没有难倒大家,有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通,点明了客家土楼在防止土著骚扰、盗匪劫掠、野兽侵袭等方面的功用。教师进行总结:老房子的建造除了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紧密相关以外,还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在福建、广东、江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客家人修筑起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土楼、围屋,以防范可能的侵害,这一点似乎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偏僻、边远的山区在中国有很多,为什么惟独客家人将房屋围成一座座圆形、方形坚固厚实的堡垒,内部以排屋围绕中心层层叠叠,依次建构、其中生活数百人,这种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这种体制巨大的土楼、围屋,向后人昭示的仅仅是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的矛盾纷争吗?作为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他们的建筑模式到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和文化特征?其建筑外观、结构布局、功能使用方面又体现出怎样的审美理想呢?在美术的欣赏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了房子的建造与自然环境有关,与社会文化有关,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他们清楚吗?尤其中国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蕴藏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哪里挖掘呢?
场景三:一次尴尬的课堂冷场
这是一节高年级的美术欣赏课《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课前教师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并设置了若干问题,涉及青铜器的起源、纹饰等,其中罗列了一些青铜器,请学生分析有什么用途,并谈谈其历史背景以及艺术特色。因为是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这些青铜器的背景资料找寻到了答案,包括具体的名称、年代、用途、特色等。但是在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时,他们就显得有些茫然了,一时间,课堂陷入了冷场的尴尬之中。
这节欣赏课前有一界定“走进博物馆”,而我们由于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将学生带入到博物馆去实地现场欣赏,因此只能借助于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青铜的艺术成就。在涉及到本课的教学难点——古代青铜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及艺术特色时,学生显然缺乏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的能力,无法从文化的高度上归纳、总结得出作品中蕴藏的潜在规律和成因。怎样从材料、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认识中国古代青铜的艺术成就?怎样从青铜作品的艺术特色中找寻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把握艺术与政治、宗教、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呢?
二、让我们来问问自己
民族文化的渗透,贯穿于整个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尤以“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最为突出。“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因为在这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那些人类历史上经典的艺术作品,所以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是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在不同的学段,民族文化渗透又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如低年段要求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玩具、木偶、皮影的造型、色彩,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年段要求欣赏民居,了解造型特点及成因,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并描述对象,说出特色,表达感受;高年段要求了解文化艺术的成就,区别时代特点,通过描述、分析、讨论等方式认识对象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特征,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民间玩具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结晶,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氛围中,在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风俗、宗教活动的需要紧密相连。因其创作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或者是配合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喜庆活动,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民间玩具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不仅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而且制作材料庞杂,功能多样。由于它是群体之间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并与民生、民俗共存,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各种玩具充斥市场的今天,更应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
把握住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发展这样一个特性,我们再来欣赏中国民间玩具,就不难发现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民间玩具中出现大量自然界动、植物的造型和图案,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这种以生活为基础的内容形式,具有着质朴真诚的艺术风格,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思想和情感,传达出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因为以真实的生活面貌反映民族文化,所以民间玩具用感性形象产生视觉的美感,具有感性直觉的审美特征,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向往。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引导孩子们从玩具与生活的关联入手,了解民间玩具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因素,使民族文化的渗透落在恰当的着力点上,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之后获得清晰深刻的印象和认识,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民居建筑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文化?
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建筑一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不断建造、改进并完善居住场所的演变过程。人类在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的物质要求,而且还注重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更舒适地生活,精心地营造着自己的居所,因此,民居建筑代表了一定时代文化、经济和思想的风貌状况,凝聚了一定时代的人类文明。世界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自己的民居,其中,中国的民居建筑蕴涵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人文观念与美学理想,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具独特风格,又具特殊功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技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居建筑因地理、气候、民俗等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但不管是悠久的北京四合院,还是惬意的皖南民居,它们都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建筑外观、内部结构、功能使用等诸多方面,无不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为例,让学生透过建筑看文化,体会其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文化看建筑,识别不同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引导学生从民居与社会的关联入手,分析、思考、探究、把握民居建筑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从而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品味民居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思想、严明的伦理道德,所传承着的浓郁的民间风俗习惯以及寄托着的家庭温情与天伦之乐。
3、青铜艺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青铜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的几个重要地区成为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青铜文化,伴随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与衰亡,尤以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的青铜礼器的存在,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奇葩,民族文化的瑰宝。
如果说以民间玩具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艺术和以老房子为代表的中国民居建筑虽然正离我们逐步远去,但孩子们或多或少还能够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么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距离我们就太过遥远了。隔着厚厚的历史帷幕,让学生去认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古代艺术,去了解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恒久绚丽的艺术光辉,的确存在着很大的教学难度。如果没有一定历史资料背景的提供,学生将无法揭开古代青铜蒙着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关于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是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做什么用,什么时候有的,发展状况如何,具有怎样的艺术成就等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了解,是进行“欣赏?评述”学习的教学重点。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不仅仅要求欣赏、认识古代青铜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还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去了解其艺术特色与风格成因,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也是进行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欣赏?评述”学习的教学难点。因此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在历史发展的背景中联系政治、宗教、社会、生活,探究中国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的热情,实现民族文化的渗透。
三、值得借鉴的做法
1、《中国民间玩具欣赏》教学案例片段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玩具
1、欣赏陕西布制蛙形枕头(课本中图片)
师:先请看这只枕头,它与一般枕头有什么区别?
生:外形像青蛙,中间有个洞……
教师小结:这枕头都是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制的,它的造型非常别致,像只青蛙。枕头的中心挖了一个洞,这是为了使孩子们睡觉时能将耳朵放进洞中,不受挤压,同时又便于泪水的漏淌,不会让泪水打湿枕头、流进耳朵,影响身体健康。这种枕头色彩鲜艳,形象给人以笑眯眯的感觉,除了睡觉外,这枕头还是小孩们所喜爱的玩具。小小的枕头,伴随孩子长大,这其中的一针一线,包含了母亲多少的深情厚意啊,这可是现代高档玩具所不能比拟的。
2、介绍玩具中图案的寓意
蛙形枕头上图案绣得很精致,上面的莲花、莲蓬、莲藕和鲤鱼的组合,意味着年年有余,同时有连生贵子,期盼多子的意思。
在民间玩具上,一般都绘有一些富有寓意或象征性的图形,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大家想了解一下吗?请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图案的寓意)
3、欣赏民间玩具的色彩
民间玩具的图案很别致,色彩也很独特,请看:(出示西安布制十二生肖挂饰)这件挂饰的色彩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中国民间玩具在色彩上总是选用艳丽、醒目的颜色,给人以强烈对比的视觉感受。想象一下,北方寒冷的冬日里,浓郁的色彩不就可以缓解那灰暗、萧瑟的气氛;丰收的季节,到处鸟语花香,那鲜艳的色调又恰好和大自然浑然一体。一年四季中那美妙的色彩总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喜悦。
4、认识民间玩具的功用。
民间玩具不仅图案别致、色彩艳丽,而且很多玩具还具有多种功能。(出示实物套娃)引导学生说出套娃不仅集玩、观赏、贮藏于一身,而且具有存放方便的功能。(展示套娃的七个套形)
教师小结:民间艺人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很贫困,但他们永远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艺术品,多么难能可贵呀!中国的民间玩具虽然没有现代高档玩具那么制作精良,但它那传神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创造艺术,是现代高档玩具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今天我们通过图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对民间玩具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民间玩具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注入长辈对下一代人的深情与爱心,在造型的塑造上,不仅强调夸张变形,又强调生动活泼、清新健康,传神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趣,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有象征性,而且更重视色彩自身的对比和五彩斑斓。
评注:本课较好地把握了民间玩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题材、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加深对民间玩具实用功能、审美特征和情感因素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了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2、《老房子》教学案例片段
师:(出示福建客家土楼图片)你认识图中的这种老房子吗?你能介绍一下它的特点吗?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老房子?
学生回答。
师:其实,除了这种“抵御性”的营垒式住宅,中国很多民居都是房屋围绕院落向心而建,形成一个相对内向封闭的空间,使居住者获得了一种集体安全感。这种围合的手段,体现了中国人的防范心理、防患意识和农耕文化影响下的内省中庸的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民族谦恭温和的整体性格。
师:(出示福建客家土楼内外景图片)你在土楼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土楼内部以排屋围绕中心层层叠叠依次建构,整齐划一,显现出突出的内向性、强烈的向心力,惊人的统一性。著名的客家土楼“承启楼”,便是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便用正楷大字写成对联刻在大门上“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耕与读”,强调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楼内房间大小一样,每户人家均等分到底层至高层一间房,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无混乱。这种儒家文化的遗风,也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在民居中的体现。
评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土楼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从中揭示民居建筑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情感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民居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从而真正理解民居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3、《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教学案例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感 受 导 入 1、出示一包裹好的物品,请学生猜猜是什么。
2、教师去除包裹,揭示谜底——一件工艺品青铜鼎。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东西?你认识吗? 1、学生用手摸,感受其外形,用手掂,感受其重量,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告知其他同学。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回答提问。
引 导 探 究 1、指导学生进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世界》主页面,点击进入“美丽的青铜”页面,自主欣赏精美青铜图片。 1、学生点击进入页面,自主欣赏学习,教师巡视。
引 导 探 究 2、进入“你知道吗”页面,回答教师提问:
● 什么是青铜?什么材料?起源于何时?
● 认识这些青铜器吗?分析它们的用途。
● 这些青铜纹样你看得懂吗?有何含义? 2、学生通过初步的欣赏,思考、概括、讨论,得出对青铜概念及其起源、用途的结论。
自 主 发 现 1、教师导言:刚才同学们解答了有关青铜的一些问题,那么,大家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大家进入“学一学”页面,去寻找答案。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中的内容,及时提出有关问题,并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自 主 发 现 2、请学生进入“青铜器起源”、“青铜器纹饰”、“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鉴赏”中,自由浏览。
青铜器起源: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铭文: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以下各子栏目,根据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 青铜器起源。
(1)青铜
(2)青铜器
(3)青铜礼器
(4)青铜时代
(5)中国古代对铜的称呼
(6)青铜器起源与青铜器断代
● 青铜器纹饰。
(1)青铜器纹饰
(2)青铜器纹饰主要分类
(3)青铜器纹饰欣赏
● 青铜的铭文。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青铜器鉴赏:
● 青铜的鉴赏。
(1)青铜器名称及种类
(2)铜器的命名
(3)青铜器欣赏
探 讨 反 馈 请学生进入“测一测”页面,测试一下今天的
学习效果。
学生将测试结果上传至学校网站——学生乐园——个人空间。
现场测试强化了学生对青铜的认识和理解;上传后教师可立即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下研究素材和经验报告。
总 结 提 升 1、教师再次提问:你们认为,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与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欣赏认识和了解了一种文化,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古代文明。祖先给我们遗留下丰富的艺术瑰宝,从中我们获取了艺术的滋养,受到美的熏陶。
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能够多接触美,
多感受美,用美去装点生活,创造人生。 部分学生谈谈心得体会。大家共同来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体会学习的过程是需要自己主动去探索、去把握的,只有在积极、努力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多地得到艺术的滋
养,领略到美的真谛。
评注:本案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超大信息量、多元互动化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通过大量的欣赏,学生认识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及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各个不同年段的美术教学中,分别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的关联入手,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品出民族味,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判断、认同和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