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889
post:488889

捕捉“切入点” 引领个性化“阅读” 陈玉林

  • 发布时间:2013-02-25 22:37
  • 作者:陈玉林
  • 点击量:

捕捉“切入点”  引领个性化“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玉林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和形式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从操作层面来说,可从四个“点”上去尝试,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探究“关键点”

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其内涵。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必须捕捉文本的“关键点”。关键点,即文本用笔的精彩之处,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是让学生兴致勃勃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文本的“关键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课文的难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抓住它去因势利导地探究会发掘出丰富意蕴及精妙写作技巧。费蔚老师执教了古诗《晓出净慈寺》,其耳目一新的风格,精湛娴熟的教艺让聆听者沉醉其中。

师: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得出“美、绿、红、艳、秀”等)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引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是大的美。

师: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可以圈圈点点。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引导理解绿的多种多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这绿可能绿到了哪里?

生:A绿到三潭印月。B绿到断桥。C绿到平湖秋月。D绿到净慈寺。E绿到苏堤……(费老师示意课始谈话交流时分发到景点词卡的学生举卡并起立回答,一个个学生分散在整个班级,标志着西湖里的一个个景点。霎那间,教室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

难忘“满湖莲叶碧课堂”那一个空间的置入,那一份大气的至美那一个个“景点”经费老师魔术师般的轻轻一点,即刻出现在了课堂:三潭印月、断桥、平湖秋月……这“无穷碧”的绿继续扩张着,因为想象的天地没有止境,心灵的空间胜过海洋。“关键点”的探究,要贴住课文内容的展开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的、且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深思,切磋议论,提高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探究“疑问点”

探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的“疑问点”,也可以针对文本形式上的“疑问点”,还可以针对文本相关因素的“疑问点”,进行质疑、争辩。教师还要巧设“疑问点”,搭起争辩的平台,发现“潜在的”“深层的”疑点,启迪学生研读探究。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柳暗花明”的境地,会自然提升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更好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意蕴。请看《珍珠鸟》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提出文中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词语,是不是重复,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谁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用“小家伙”这个词语是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雏鸟的可爱,也反映了“我”喜爱雏鸟的感情。但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出现四次,我认为优点嗦,可将第二、第三个改用“它”。

生:这样虽然通顺,可读起来没有味道,四次出现“小家伙”有反复强调雏鸟可爱的意思。我连起来读四个语段,你们体会体会吧!

生: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要补充一点,四次出现描写的内容不一样:第一次写“小家伙”是写它的外形可爱;第二次写它活泼,表现可爱;第三次是写它和“我”亲近得可爱;第四次写前面加上了“可爱的”这个词语,是概括了上述三方面内容,使“我”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了。

师:你真会读书,读进去了又跳出来,好!(走近该生,亲切握手)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雏鸟是个动物,怎么会那样亲近“我”呢?

生:我开始读课文也想不通,后来联系看过的电视片《鸟语》反复体味,明白了:这是“我”对它的关爱赢来的信赖。

师:“信赖”这个词用的好!(鼓掌)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对它的关爱?请默读课文,同桌议论。

生:“我”给它安排温暖而又舒适的巢,而且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下面,让它有个安全的环境。这是有形的关爱。

生:雏鸟趴在“我”肩上睡,“我”停下笔不惊扰它,让它睡得好香。这是无声的关爱。

生:雏鸟在“我”书柜上乱啄,喝“我”杯子里的茶,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没有吆喝一声,也没有挥手驱赶,任它自由自在地逗着玩。这是对它的宽容和爱护。

师:正因为“我”对雏鸟如此宽容和关爱,赢得了它对“我”的信任和依赖。它就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而又稚嫩有灵性的儿童,所以文章第四次写到这个“小家伙”,就非常自然地加上了“可爱的”这个修饰语,加上这个词语就水到渠成地向人们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从正面说说这个道理吗?

生:从正面说就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者称雏鸟为“可爱的小家伙”,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作者呼唤出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也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强烈希望,希望人类能够爱护鸟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和希望吗?还觉得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亲切的称呼重复吗?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个教学片断就体现了这样的精神。教者以学定教,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疑点、争论点、闪光点等),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合作探究,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放手让学生读中“辨”,辨中“思”,思中“悟”,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雏鸟对“我”的逐步信赖,以及“我”喜爱雏鸟之情。这样阅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三、探究“分歧点”

语文教学文本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并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诸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捕捉、探究对文本理解的“分歧点”,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成长。请看《落花生》的教学片断:

师:从落花生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课文中的父亲以落花生的形象循循善诱地启发他的孩子领悟做人的道理。做怎样的人?要做有用的人。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了明天做个有用的人。

师:说得好!还有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要是太夸耀自己,会遭人妒忌。

生:落花生埋在地里很清静,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哦,要遭风吹雨打(生大笑),而且桃子、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落花生保存时间长。

生: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长相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有用,也有炫耀的资本。(鼓掌)

生:我觉得落花生非常谦虚,同样很有用,但从不炫耀自己。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鼓掌)

生:毛主席就像落花生,从农民中走出来,艰苦奋斗,领导革命,当上了我们新中国第一任主席。

师:举了一个伟人的例子,毛主席正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一位“落花生”,多伟大啊!

生:我觉得落花生代表着20世纪做人的观念,桃子、苹果、石榴代表着新世纪做人的观念,如果现在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大家不一定瞧得起你,只有让大家看到你的好处和优势,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

生: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展示出来,别人看不到也是没用的。

师:有道理。不过请大家再进一步研读思考文本:怎样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生再次潜心研读,同桌低声切磋)

生:老师,我明白了,许地山爷爷是托物寓理,写落花生的朴实无华,写桃子、苹果、石榴的外表好看,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对比着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既富有情趣,又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生:我赞同,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有个共同点:都有用,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如果说有不同,那是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的不同,用途不一样。我们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褒一贬一就没有必要了。

师:分析得很精彩!(鼓励,走过去和该生握手)那你们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既要像落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对人,对社会有贡献,也要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服务社会。

生: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要做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个敢于创新的人。

师:好!掌声送给你!“人要做有用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人文精神,也是无论今天,明天,还是将来,都必须切实张扬的价值观!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师擎领一句“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回答。面对学生的“多元反应”,怎样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汲取真正有价值的养料?课例表明: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相统一的关键。教者巧妙地采用了有效策略:一是异中求同。文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研读、体悟、议论,发散求异,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同,让学生辩证比较,探寻文本的“应有之义”,领略作者的旨趣。二是同中求佳。“你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做怎样的人?”这是“求佳”、“求新”的引导,拓展了学生视野,将文本的“应有之义”置于新时期来审视,评别正误,分清优劣,融落花生形象和桃子、苹果、石榴形象为一体,赋予其鲜活的有时代特征的新意,超越文本,既尊重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又有效地渗透了健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体现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探究“空白点”

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会戛然而至,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点”,让读者去想像。有的“空白点”,结局可能是唯一的;但多数“空白点”,其理解是千人一面。

教学中让学生开动脑筋,填补和续写文本的“空白点”,实际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把寻找、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像,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创造性、思辨的能力。请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片段教学设计

1、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还有那威武的大龙虾,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其实,西沙群岛的海底还有许多吸引我们的有趣的生物呢!叫出它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图:海星、水母、章鱼、鳐鱼、鱼群等。

想不想看看它们在海底里的表现?

(课件出示动画)

2、我看到许多同学都看呆了。你感觉最有趣的是哪一种生物?

那就让这些可爱的生物也在我们的笔下出现吧!

请组长组织每个组员写一种生物,可以写刚才在视频中看到的生物,也可以写其他的海底生物,组员之间最好不要重复。如何让这些生物在我们的笔下更加有趣,吸引人,你可以像作者写珊瑚一样用上生动的比喻句,也可以像写大龙虾,海参一样用上有意思的拟人句。

3、请组长带领组员各选一种生物写具体,最好不要重复哦!

我们会写:我们会仿照第3自然段,来写一二种生物

(词语库:长腿小蘑菇   热气球   肥嘟嘟   圆鼓鼓 懒洋洋   一张一合   游玩  飞翔  神气  自由自在  散步 捉迷藏……)

小组里每个同学各选一种生物来写,最好不要重复起来。写好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修改,让你和你的伙伴写得更好。

4、小组汇报

评价:刚才我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组员之间合作时,读的人虚心请教,听的人认真指导。

    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教者善于把捕捉其“艺术空白”,启发诱导,引路子,引方向,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蕴,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断实现自我建构,把一个个问号拉成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陶冶情操,融美于心,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涌动生命灵性。

上一篇:诸蕾的论文
下一篇:潘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