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书声开启语文学习之门
——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指导
摘 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积累语言和练习说普通话的关键阶段,要做到“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与平时语文课上的练习息息相关。朗读的练习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朗读课文的优美和有感情上,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为学生准确、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打基础。朗读训练必须要从入学时开始重视,从口型到发音进行细致指导,以新课标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为基本目标,训练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明确要求 巧妙引导 方式多样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练习,学习过程中,启蒙老师的指导作用不可谓不大。目前,儿童主要通过在校学习接受普通话练习,通过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来感受母语、学习语言文字。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乎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母语的感受能力。因此,朗读训练必须要从入学时开始重视,从口型到发音进行细致指导,以新课标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为基本目标,切实有效地训练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 朗读要求明确细致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了对于低年段学生的朗读要求。这看似简单的七个字,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达到要求却并不十分容易。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书时大声一点,殊不知学生之所以不能大声,有可能是发音时嘴巴没有打开,口型没有到位,声音含在嘴里自然无法大声。教师经常在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说要读得更有感情些,更突出些,可是往往却变得矫揉造作,夸张不自然。
要让学生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要在教学中明确朗读要求。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做到朗读时正确、流利。从学习拼音开始,便要求学生发音时嘴巴打开,口型到位,做到发音字正腔圆。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口型的示范,并且关注学生发音时口型是否到位。例如教学拼音字母“a”,通常教师会用口诀“嘴巴张大aaa”,这时就要要求学生注意看教师的口型,请学生读时关注学生的口型是否到位。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复韵母教学是难点,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式,如果告诉学生读复韵母时注意口型的变化,学生便很容易读准,例如教学“ei”,可以告诉学生口型滑动从“e”到“i”,最后收尾时嘴巴要保持“i”的口型,就能发准了。注意口型的变化,也让教师在指导时更有针对性,指导起来更加明确。读词语时做到“词儿连读不拖音”,不顿读,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教鞭的滑动来指导,要求教鞭起声音起,教鞭从词语的第一个字快速滑动到第二个字,教鞭落,声音停。这样具体细致地练习确实可以让学生在读词语时不拖音,如果不注意指导,学生往往会拖着读或者顿读,显得很不自然。
在课文朗读的指导中,要对学生明确提出“五不”的要求,即“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唱读、不顿读”。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求越明确越具体,他们越容易做到,在教学时可以将要求编成儿歌让学生诵读,更容易让他们记住。例如每次读课文前就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音,词儿连读不拖音。读完一句想意思,边读边想边记忆”;在听老师范读时提出要求“看字听音,听清字音,听清停连”。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学生明确了要求,在读的时候目标更明确,能对照自己是否达到要求,从而进行练习和调整。在同学之间互评朗读时,也有依据可循,这样细致的坚持,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练习朗读很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成效的。
关于朗读,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如何能指导一二年级的孩子与作者心灵相通,读得有感情?我认为在这一个阶段不必强求,做到“口诵其言,心惟其义”,能够自然地读出课文的意思便很好。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课文《朱德的扁担》,这些革命历史背景学生并不十分理解,要怎么读出毛主席对于人民群众的关爱?怎么读出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类课文,只要学生读得自然即可。在朗读一些较为优美的文章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出意思。例如在读《夕阳真美》这一课题时,能够读出从朗读中凸显美,便能够读出感情。在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能够读出想要变成什么样的荷叶,就表示理解了课文内容。
朗读贵在自然真诚,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做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边读边想意思,读出意思,读得自然一些便好。
二、引导评价巧妙多样
新课程中所说到的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而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情感体验的经验不足,也较难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如何引导就很关键,也需要试用一些巧妙的方法。
为了让孩子读出意思、读出感情,可以结合朗读内容进行巧妙的评价。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的朗读指导为例,当学生读“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这一句读得较平淡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朗读让我觉得这朵花平淡无奇,还不够美呢,请你再读一读”;当学生读得声音响亮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这真是一朵色彩艳丽的花,你读得真美”;当学生因紧张读得轻柔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朵娇羞的花,希望你大胆一些哦”。这样的引导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比直接告知学生要“读得生动些,读得高兴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语文课也能因为这样的评价多一些语文味,多一些美的气息。
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也是一种朗读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学生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声音甜美,教师可以评“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甜美的采莲姑娘”,这样的评价是肯定的,但比直接说“你读的真好”更能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怎么样读才叫好。学生从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自然就感受到读这首诗歌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读得生动和轻松一些。当学生读《月亮湾》中“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这一段时,对能够读出喜悦、读出桃花的灿烂的学生,教师可以评“这些桃花通过你的朗读仿佛变得更加艳丽了,老师也可以听出来,你很喜欢这些灿若朝霞的桃花”。
此外,在朗读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学生在相互评价和交流中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三、内容方式不拘一格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往往在教学课文时进行,这是一般地朗读指导的教学方式,诚然,这样的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儿歌和古诗的诵读,不拘一格的练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亲近母语、还至本处,儿歌的启蒙作用能让一年级孩子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著名草根教师薛瑞萍如是说。她力行的“日有所诵”活动让学生从诵读经典儿歌中不仅习得语言文字,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性情。尽管教学任务重,但是每周一次的诗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还有什么比兴趣更好的学习驱动力呢?
在苏教版配套的练习题中,也有不少的好诗文,都可以拿来让学生们一展“歌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读出意思。教师可以挑选早读时间让学生读熟这些儿歌,争取背诵下来,语文课上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要求是声音响亮、站姿挺拔、朗读流畅。此外,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一名学生推荐他读过的课外的儿歌,这样的展示机会很受学生的欢迎。练习和展示的方式也可以不拘一格,推荐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朗读,还有随机抽签朗读,这样的朗读方式比课上读课文更刺激更轻松,学生读起来会格外卖力,有了这些星星点点的浪花点缀在语文朗读教学的大海中,语文朗读教学既活跃又轻松,既丰富又实在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通过细致地朗读指导来帮助孩子开启语文学习之门,帮助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多么的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积累语言和练习说普通话的关键阶段,要做到“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与平时语文课上的练习息息相关。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声调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的唱歌,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朗读的练习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朗读课文的优美和有感情上,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为学生准确、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打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瑞萍.《心平气和一年级》.长春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