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848
post:488848

张明娟论文:且行且思考 ——生本实验研究的小点滴

  • 发布时间:2014-09-04 17:49
  • 作者:张明娟
  • 点击量:

   且行且思考

                     ——生本实验研究的小点滴

南师大附小   张明娟

在低年段实验班执教了两年,如今得知我将再次回到一年级重新来过,不禁感慨万千。倒不是对新班的恐惧,而是想到了我能将自己的遗憾通过新一轮的教学弥补,真的觉得很荣幸。

回头整理自己曾经收获的点点滴滴,不禁找到了未来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方向——踏实地教会学生倾听和合作,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精彩在于充分地交流

片段一:

1:我读得这个正确吗?

2:曲应该读第一声qū,不是qǔ。

师:为什么呢?谁能说明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

3:这里是说鹅伸着弯曲的脖子,弯曲的曲就读qū

4:你看弯曲读成弯曲,多难过呀。平常我们不这样说。

 

片段二:

师:他读得正确吗?

1:鹅鹅鹅,不应该停顿,应该连起来。

师:是吗?到底应该怎么读?回答的同学还要说出理由。

2:应该停顿的,因为你们看书上鹅,鹅,鹅,中间有逗号。

3:作者是看着水中的鹅,吟诵出的句子,不可能那么快,所以应该停顿。

 

    《鹅》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觉得精彩的不是孩子结合资料去述说鹅这首古诗流传千古的原因,毕竟孩子们找到了资料,也仅是读一读,并不是自己理解的,最为精彩的反而是上面这两个交流片段。孩子诉说的语言虽嫌稚嫩,也许还不够准确,但是这是他们经过思考后出自自我的表达,是真正理解后的诉说。可以说这比读资料带来的精彩更值得深思。

     以前我觉得学生读完书后问“我读得正确吗?我读得流利吗?我的声音响亮吗?”很浪费时间,但经过这课教学我发现这有其存在的道理。孩子小,不会评价他人,有了这三个问题的指引,孩子们知道如何评价,甚至交流出许多精彩之处。

近学期结束,我有时也会让孩子省掉这三个问题,直接请同学们评价,反而觉得评价不到位,孩子们总是指出问题,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进行评价。这还得继续教,相信到了二年级会好些。

现在想想,为了节省几分钟而剥夺了孩子们充分有指向性的交流时间,是不是得不偿失。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主体、自主和合作

之前就听说了,李春辉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是有关阅读的。因为我也曾上过类似的课,知道不外乎导读课和交流课这两大主流类型。

可到现场听了短短5分钟,我就震惊了,原来阅读课也可以这么上!更让我引起思考的是,这课和我们之前参观并学习的杜郎口中学的课有何区别?

 

共同之处: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理念。

老师的课上也有主持人,两个主持人起到了把握节奏、承上启下、引导总结的作用。

整堂课就是在这两个主持人极其默契的配合下自然轻松地完成了。而所有的学生活动,不管是美文欣赏、朗诵展示、互动问答等等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可以说课堂成了学生的天地,一直都是学生的舞台。

但这也并不是说有没有老师都没有关系。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起的是相机引导的作用。

比如说一名学生一个字音读错了,在这名学生汇报完后,李老师及时进行了纠正。当发现这堂课的节奏有些慢时,李老师会跟两个主持人进行沟通。当发现班上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时,李老师也会提醒并激励学生,有机调控课堂的状态。

可见拥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这种理念的课堂是灵动的,是容量大的,是丰富多彩的,是热闹非凡的,但同时也是有序的。而课堂的指挥棒依然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

二、课前学生进行了大量较长时间的自主学习

老师的这堂阅读课定位于一学期阅读的总结和汇报,首先这必须是在长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日有所诵》的诵读汇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对于古现代优秀作品的喜爱,也看的出来正是因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的熏陶,学生对于同样的文字有了不同的理解,有了各自的体悟和喜恶。

学生推荐的书籍种类繁多,一学期全部读完不切实际。李老师就让学生根据推荐书目自主选择阅读,也正是这种自主性,学生在课上推荐书目的问答中才出现了如此最为真实的反应,有的书籍问题答案学生知道的多,有的则知道的少。

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其实也是这样的。课前,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或者主持人提供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班级里进行轮流的汇报。

三、课前教师的大量参与

虽然这类的课堂看似是学生主宰,但离不开教师这个隐形的指挥棒。所有的流程,不管是杜郎口中学的课还是李老师的课,都能看出教师课前进行了积极参与设计。

这就是与一节班会课最大不同之处。可以说班会课的课型中也有阅读交流,但是那更多地是自主介绍、交流,少了全体的阅读参与。

老师的课上还有各项阅读反馈,这些数据和名单显然离不开老师的总结,而这些正好也证实了教师在课前的积极参与。而课堂上推荐展示的名单也肯定是教师所提供的。

正是因为课前有了教师的大量参与,整堂课才会如此有序,才会围绕着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的引导不仅在课上,也许更多的还是在课前。

不同之处:

课中更多的体现为自主学习后的汇报,少了点合作

虽然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我们有看到一组学生进行了合作的诗朗诵,但是合作这点在课堂上的体现还是不多。

杜郎口中学在课上更多展现的是小组合作式的汇报。对于文字的理解,他们会采取组内轮流述说,有人朗诵,有人解释,有人评价,有人提醒。这样一轮下来发言的人多了,各个都参与进来,形式也多样。

老师的课上如果也使用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可以在以下环节使用,仅供参考!

1、书籍推荐

可以让对某本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各自阅读,然后组内交流。因各自感兴趣的点不同,在交流后形成推荐的主要内容。这是在课前进行的。

之后在课上由这些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分块交流。

这样的推荐我个人觉得内容会更加丰富,推荐度也就更高了。

2、朗诵汇报

《日有所诵》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自主阅读、诵读。教师可以在展示时,让几个对同样篇目感兴趣的学生集体汇报。如分段落进行朗诵,由不同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学校开展了这次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出色的老师,他们早就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可能因我们疏于了解,就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如今的教育教学要转换思想,要更新理念,要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个思想开放的社会、这个自主勇于展现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变,我们还要先变!

如今我们学习了、反思了,不仅从先行者身上得到了启迪,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审视。

是的,我们在变!

何为真正的合作?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上的是苏教版的《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

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这课原本是磨过很多遍的一节现成的苏教模式的课,教师引着孩子学习。而作为已经担任两年的实验班老师,我想看看,能否采用生本的模式去学习,效果又如何。

想法很好,课堂上我采取了不少次小组合作的方式,如读词读音提醒、小小组合作选字填空、根据课堂学习单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

但最终并未完成我的教学计划,对于四个动词的赏析并未来得及进行就下课了。我事后在想,到底为什么来不及,而以前来得及。

形式多了,看上去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多了,但是效率低了。是否那些读词、选字填空的环节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交流下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提升。

正如洪老师所说,你设计的有些合作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只是分工去读了词,读了课文,学生之间并未产生更深层的合作互动。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想,对,那些并非合作学习,仅仅是分行读词,分小节读课文而已。

所以,未来的课堂里,我要想方设法去设定真正能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此中有所得,有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