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835
post:488835

夏菁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3-07 11:54
  • 作者:夏菁
  • 点击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捞铁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教学前我首先考虑的是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质,即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体会和感受语言文字传了什么情达了什么意,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这是我整个教学的出发点,而具体到课文的教学中,这一中心便转化为另外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你这说了等于没说啊,任何一篇课文都是这样啊。诚然,在此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我教学设计的立根之处,倘若没有这样的一个最根本性的目标,怕是教学设计不免会落入信马由缰的境地。

 

语文生本实验教材第五册《捞铁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感知铁牛的巨大和作用,认识浮桥。

1.读完课文之后你对铁牛有了哪些了解?(出示铁牛图)

生:铁牛十分巨大,一只铁牛就有几千斤重。

生:铁牛本来是拴住浮桥的,可是被洪水冲走,沉到了河底。

师:是啊,巨大的铁牛一只就有几千斤重,如果按一个成人100斤来算,一头铁牛就相当于几十个人的重量。

生:哇!

师:刚才有无同学提到了浮桥,什么是浮桥呢?谁能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

生:这座浮桥是用四根大铁链。。。搭成的。

师:(出示图),看这就是浮桥,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浮桥两边的河岸上各有四头巨大的铁牛。。。拴在铁牛身上。

师:铁牛对于浮桥来说,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生:铁牛将浮桥牢牢地固定住了。

师:“这样浮桥既牢固又稳当。”牢固是说浮桥不容易——

生:浮桥不容易断。

师:稳定是说桥身不——

生:稳定是说桥身很稳,不会摇来晃去。

师:对,不摇晃。文中是哪个词把这两个意思连起来啦?

生:“既……又……

师:这样的词经常一对一对的出现,它们叫做“关联词”。老师这里也有用这个词连接的一句话,请你填一填:“这头铁牛既              。”

生:这头铁牛既高大又笨重。

师:带着这个意思再读读课题。

二、认识捞铁牛的困难。

1.可是有一年,黄河发洪水,冲断了浮桥,铁牛也被冲到了河底,浮桥急需重修,可是重修浮桥容易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不容易的原因是什么?同桌可以小声商量。                                                                                                                                                                 

生:铁牛非常巨大,一头有几千斤重,很难铸造出来,肯定要花很多人,很长时间。

生:如果用原来的铁牛,铁牛已经沉到河底,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把铁牛捞起来。

2.师:既铸不出,又捞不起,文中用两个连续的疑问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出示两个问句)

?   就拿栓桥的铁牛来说吧,一头牛就有几千斤重,一下子怎么能铸造得出来?

? 原来的铁牛倒是可以用,可是又有哪个大力士,能把这么笨重的铁牛捞起来?

3.如果把问好换成句号,意思不变,该怎样说呢?

生改成陈述句。

师:用改后的句子替换文中的句子好不好?

生:不好,课文里的句子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强调”,这个词用的真准确,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说,就自然地起到强调作用了。那同学们再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强调了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句强调了铁牛不容易铸造出来。

生:第二句强调铁牛太重,捞不起。

师:这样一来,更加突出了捞铁牛困难重重。像这样的疑问句叫做“反问句”,只问不答,读起来是疑问的的语气,表达的意思却更加肯定!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感受感受。

三、认识捞铁牛的过程。

1.怀丙是怎样指挥水手捞铁牛的呢?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是不是一开始就写怎么捞铁牛了?

生:没有。

2.先写了什么?课文哪一句话给了我们提示?

生:“准备工作做好了。”

3.研读第一部分,思考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能不能借助文中的字帮助我们简单概括。

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生:首先划来装满泥沙的大船,停……

师:简单讲就是装——什么?

生:装沙。

师:停什么——

生:停船。

师:连起来。

生:装沙停船。

师:然后——

生:架木拴链。

师:最后——

生:潜水拴牛。

:  谁能看着标题,用“先……然后……再……”这样的句式把准备工作连贯地说一说。

生:先装沙停船,然后架木拴链,再潜水拴牛。

师:学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有问题要问?

学生提问交流(略)

师:这么多的问题怀丙和尚都考虑到了,可见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是多么的细致有序。

3.再读读,捞铁牛的过程,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生:船里的泥沙越来越少。

师:能不能用两个字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意思。

生:沙少。

师:沙减少了,我们也可以说成沙减。还有什么变化?

生:船浮。

生:牛拔。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来说说这些事物的变化。因为怎样?所以怎样?

生:因为船里的沙越来越少,所以船慢慢上浮了。

生:因为船上浮了,所以铁牛被拔了出来。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又有疑问。

(提问交流略)

演示浮船拔牛的过程。

师:怀丙就是这样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底一点一点拔出来的。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学习的课程,应具有其独特的语文特性。但语文学习的内容又与其他许多学科相渗透,相交杂。当下有许多语文课堂讲求开放,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热热闹闹,且不论这样开放对是不对,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只是语文开放教学的形式,而其神韵在哪里呢?

语文有其自身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气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任何时候,任何形式也不能偏离“文本”与“人本”之间的直接对话。庄子曾说过:“文灭质,博溺心”。花样名堂过多,就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上也是如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简约,在简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特质。陶行知曾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时,最省力的方法,收取最大的效果。”所以,我说教学力求简约,但简约绝不等同于简单,简约指教学中有简朴的教学理念,简明的教育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育过程,简练的教学形式。简约并不是简单,它不重形式重感受,它排斥随意,拒绝低效,真正简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扎实的,高效的,和谐的,精湛的课堂。这正是我在教学中所努力最求的。老子说:“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有一种原生态的美感,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呢?

                                                            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