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直观 拓思维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陆咏梅
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学校,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是又迈出了一大步,有了一个质的转变,这以后,他们将由一个以玩为主的玩童转变为一个以学为主的学童,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学习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孩子年龄段的特征,智力尚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差,,且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而直观感知的能力却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感知特点,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重直观,促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一个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倾向于学习活动本身和教学内容中的趣味因素,而在教学中若能更多直观数学教学,多使用课件、实物和学生操作用具,都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如在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实物———磁性图画卡片、小棒及相关课件,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就这样,通过使用直观教具,把他们对直观对象的外在形式的注意逐渐转移到基本属性、本质特征的感知上来,把他们无意注意因兴趣而引向有意注意,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如认识数“6”时,我带去了6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实物的数量,再从自己的铅笔盒中数出6支铅笔,指导学生注意铅笔的数量,从而抽象出数“6”。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撑握一定的加减计算概念及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外,还要。因此,我们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合理地施教,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操作,促思维
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听、看、触摸、语言)进行感知,再通过自己动手,进行积极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因为操作的直观性强,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容易感兴趣,不枯燥,且经过动手,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第一册中“9加几”的教学为例:
这节课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它是学习20以内进位的基础和突破口。教学的程序是:先由教师实物演示→师生共同摆实物→引导学生自己摆→学生边摆边算→脱离操作,直接运算。
教学【例1】9+2=□时,我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边演示边讲解,在演示的过程中还注意动作准确、明了,使学生能简单地复述出教师的演示过程,即要把9凑成10,先把2分成1和1,这样9加1得10,10再加1得11。在学生复述的同时,在算式下板书推想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由直观而感知“凑十”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尝试9+7=□的计算,,我主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活动,摆学具,教师巡视学生摆的情况,对动手能力差的小组予以指导、点拨。当学生每次完成操作后,留一点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学具对本小组同学说一说:我先摆了什么?又摆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然后再将计算结果填写出来,这样使物化的计算过程内化为儿童的思维过程,由感知→表象→形成“凑十”的方法,让实际操作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完整的印象。
最后我请小组同学合作汇报,引导全班同学总结归纳出算理和计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进行操作时,要一步一步引导,要求不要过高,以免学生无从下手,耽误太多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但也不能操之过急,使操作流于形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 重表达,促能力
一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出声思维逐渐向无声思维过渡,而出声思维是无声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且口头表达能力又不强,这就需要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形式的材料,让学生用言语表述,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层次地加强说意表达训练。
(1)看图说图意。
在学习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依次说出图上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根据图意你是怎样想的?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读句说句意。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如:“公鸡比母鸡多3只”,“梨比苹果少2个”,“红花比黄花多6朵”……让学生读一个句子,就很快地说出:谁多、谁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
(3)变换说法。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如:“鸡比鸭多6只”,让学生反过来换句话说,也就是“鸭比鸡少6只”;“男生比女生少3人”,换个说法就是“女生比男生多3人”等等。通过这样的变换说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直接推理能力及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
(4)说操作过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教师演示的基础上,按操作或演示的顺序,说出其过程,把这一过程的含义转化为语言。这样的活动可以在小组中、同座中多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和调节自己思维的能力。
(5)说算式。
让学生根据图意或题意,解答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算式中的各数在图意或题意中表示的是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表达训练,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6)说算理。
让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说出条件和问题是怎样转化的,计算方法又是如何变化的。经对比后,说出算理。使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仅要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感性材料,让他们有目的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表达,加强他们的说意训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终端。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环节。在复杂的认识过程中,起点是感知教材,并获得有关教材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知识。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性原则,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直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如今我们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使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得到生动、形象、逼真的体现,也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充满魅力。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优化了课堂教学。
让我们在一年级教学中多重视直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知识的难点。使一些知识点从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最终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从而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