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类学习的运用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历史是人们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此可见,历史和音乐在培养人的思想,健全人的人格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音乐与历史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如何找到音乐与历史课的最佳结合点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两者相整合的方式。
1、应用旋律,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学习到南京大屠杀的那段历史时,我准备了一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览出来的遇难同胞的图片,在图片展示时添加了沉重的背景音乐。学生此过程中静静的看,静静的想,静静的思,音乐也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来,产生了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绪的共鸣。
2、应用歌词,重温历史,激发激情。
歌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学习日本在1931年开始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中感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讲给学生讲解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收集历史音乐,提高感受历史的能力。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历史歌曲的欣赏,可以提高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欣赏、学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不同时期历史的理解,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如通过抗日救亡歌曲的欣赏,让学生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扞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历史类的学习只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一部分,由于时间、课时的原因所以不可能把历史从头至尾的进行细致的学习,所在课余时利用历史音乐的收集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当然音乐的收集除老师动手进行外,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各组或查阅相关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