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911 post:488810
492911
post:488810

李竹竹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9-01 13:39
  • 作者:李竹竹
  • 点击量: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效

   李竹竹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和反映,反映的是从事物一般性到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思维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人的先天生理特征及年龄差异;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其中后者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因素。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挖掘,抓住契机,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

一、创设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课堂气氛呆板、严肃、紧张,学生就会感到疲劳、烦躁,如坐针毡,嫌四十分钟难熬,思维就会处于呆滞的状态。

     如何才能营造有利于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展开争辩。(3)尽量取消点名、要求学生立正发言等形式。(4)尽量表演和鼓励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5)对学生的作品及意见,不要立即下判断,留到最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估。(6)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养成能容忍不同看法的态度,不讥笑他人的意见。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合作、探究性为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的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的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已的思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习过程是一个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

如果课堂教学的时间大量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过多的分析,毫无意义的挖掘,翻来覆去的提问等等所占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一日复一日,学习的积级性烟消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会得到发展的。所以,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向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控制提问时间的“度”。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答问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的作答,而短暂的思维时间,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上一篇:胥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