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力因素”谈英语“后进生”的成因与对策
南师附小 张泉
面临英语课改力度越来越大,英语学习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转变英语学科的后进生,防止学生厌学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
英语后进生,也就是在英语学习上达不到新课标对该生年级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引导、促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英语教学的任务,是英语教师的责任。为防止和减少出现后进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有必要认识一下成因。笔者通过对一些英语后进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后进生的形成受“智力因素”影响颇大。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智力因素”,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五个基本要素。据笔者观察,后进生通常表现为:
1、观察力薄弱,小学生缺乏观察的自觉性、深刻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而是处处依赖老师引导观察。譬如在对“There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和“The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两句进行be动词的选择时,部分学生容易都填入单词“are”,观察仔细的学生则能通过“water”和“apples”的辨认,做出“is”和“are”的正确判断。
2、习惯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忽视意义记忆。在英语学习中,机构记忆与意义记忆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后进生认为学英语只需要死记硬背,他们只对课堂上的游戏和歌曲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单词的记忆和句型的模仿应用)感觉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这样,他们即使在课堂上记住了一些语言知识,下了课就忘得一干二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对英语也更容易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
3、想象力缺乏,缺乏联想与类比的习惯。英语的语法现象变化很多是有规则的。因此,具有良好的联想与类比习惯对学生巩固旧知,掌握新知极为有利,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后进生往往缺乏这种习惯,例如:当我们学习了be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和疑问句的变换原则(只需将am, is, are提到句首)后,再学习be动词一般过去式的肯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转换就觉得很容易,只需将was, were提到句首就可以了,但对那些缺乏联想、类比意识的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只能依靠死记,学习效果差,而且还容易混淆。
4、思维简单、单向,结构不完善,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矛盾产生就是明显的例子。有些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其思维仅停留在求同思维上——“利用已有的信息,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没有向求异思维发展,也就是没有“沿着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重组原有的信息而产生新的信息”。例如:教师与一位学生表演这样一段对话:
T: What’s the matter? S: I’m hungry.
T: Here’s a cake for you. S: Thank you.
T: Not at all. Bye! S: Bye!
经过几组演示操练,多数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创造新颖内容的欲望,有甚者能将句型都改为同义句:
A: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I’m hungry.
A: Don’t worry. This hot dog is for you. B: Thank you.
A: You are welcome. Bye! B: Bye!
可是部分后进生不习惯这样的求异思维,他们只限于操练教师提供的对话样式,不会变动,久而久之,他们英语应用能力大大降低,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5、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注意力范围小,多定向于注意现象并非事物本质,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水平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目的不明确,没有兴趣,缺少责任心;二是受了环境与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面对上述分析,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学优生“锦上添花”时,也能为“后进生”“雪中送炭”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教师提供意义记忆的机会和方法。小学生擅长于具体形象的记忆,因此,当需要记忆一些抽象的东西时,尽可能与直观的东西结合起来,在形象的基础上,构建英语知识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他们在理解中识记或识记时给材料人为地建立一些联系,尽量增加内容的意义成分,这样,学生就不会去死记硬背,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教师可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和词缀等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单词。
2、老师应当在课堂内外抓住每一次机会,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1) 预读法:预读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文章内容,教师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2) 作业开放法:适当多布置些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譬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新单词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在熟悉单词的时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3) 开展英语活动:学生学完新的单元后,可以要求他们联系新内容和旧知识,自创情境,编成对话表演,让学生充分“玩味”课文,并把英语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是主人,他们能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并能将获得的成就感转化为投入新学习的动力。
3、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具有一种灵活的创新思考能力。教师应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英语语感习惯。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情志。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变换桌椅的摆放方式,让学生围在一起用英语对话交流。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下,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带动下,也会敢于参与交流。例如:在教nose, head时,教师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头,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和谐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要保护后进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要严肃地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说:"Try again."。只要他们勇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应予以表扬或鼓励性引导。
(2)创设语言环境,培养思维能力。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型教学,都应在语境中进行。教师可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融入情境,从而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我们还可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地开展教学。譬如在教学father , mother, brother, sister等家庭成员后,让学生完成:1、介绍自己的全家福。2、用肢体语言表达父母的职业。学生对此颇感兴趣,课下精心准备后,第二天上课时都踊跃发言,不但能自如地介绍家人,还能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父母的职业,活跃的学生甚至会一边说a driver,一边还做开车动作,使对话内容更丰富,更完整地呈现知识。学生在活动中说说、做做,烙下了印象,活跃了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情境教学非常重要。
(3)教师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操练了A isn’t as tall as B.之后,教师可提供“shorter than”来引发学生操练A is shorter than B,再提供“taller than”来启发他们操练B is taller than A。通过这样有层次的变化操练,既拓展了句型的样式,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指向某一特定事物或某一活动,是儿童青少年进行智力活动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会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
(1)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乐学。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播放欢快的音乐,组织学生唱几首英文歌曲;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说说、表演表演英语歌谣。暗示学生将开始上课了,同时让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2)提倡任务学习,培养适当学习紧迫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学生树立这种紧迫感,提倡任务学习。如: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形,仔细听示范朗读三遍,然后学说。”这样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并规定时间,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才行,便可避免学生养成漫不经心、拖拖拉拉的坏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3)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感兴趣才能有注意力,在英语学习中,兴趣也是学习的先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尽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创造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多器官投入学习,重视教学评价,多表扬肯定等形式维持学生的兴趣。
总之,实施补差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我们深信,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英语后进生率定能大大缩小,只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英语教学质量必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