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726
post:488726

章梅 期初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 发布时间:2012-02-13 21:25
  • 作者:章梅
  • 点击量: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当今社会语言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络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与大脑思维的桥梁。语言的表达实质是内部语言形成的原因,是思维的火花。因此,儿童的语言能力不仅是评估儿童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发展儿童智力的有效手段。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任务。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使之在社会交往中、在继续学习中能运用自如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规范的数学语言要从小培养,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因素,有计划地安排训练,经过实践与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一、数学语言训练规范化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规范化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主要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

1、有头有尾——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虽然低年级小学生已能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转述给别人听,但是他们的语言往往不连贯,或者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完整性,要求他们把每句话都说地完整,尽量不说省略句。

    在开学之初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往往不习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例如,上开学的准备课“上学图”时,我提问:“图上画着几位老师?”学生回答我说:“一位”。虽然当面说话用省略的语句做答,老师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问题,提示他们:“图上有几位老师?”重读“图上有”三字,使他们有所领悟,逐渐纳入我要求的回答轨道上来。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我逐渐省略提示,直接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这样既培养了说话能力,又让小朋友有了句子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简单打下基础。

2、有根有据——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性

    新入学的小学生几乎不论是什么东西都以“个”或“只”来作单位名称,也不懂为什么数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量词。为此,在这一阶段,我着重抓了单位名称的运用。通过粗略地统计,发现涉及的常用单位名称在二十个以上,这些字在语文课上都还没学过,要学生记住它们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常使用单位名称帮助记忆。

例如在教学生数数时,我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画着几支铅笔,学生随着我的教棒饶有兴趣地数“一支、二支……五支”然后告诉我“图上画了五支铅笔”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复说了铅笔的单位名称,并把它牢记在心,这种记忆不是感觉记忆或短时记忆,而是长时记忆,记住了铅笔是一支支数的,也就记住了它的单位名称。

还可以结合课本中插图,让学生说出图中事物的单位名称。例如在教一年级的准备课“开学图”时,一幅插图就包含了1~10个数及其单位名称。如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中有7只小鸟;教学楼旁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通过看图数物体,学生也掌握了不少的单位名称。

再如结合认数教学,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认识“8”时,让学生说出用8表示的物体个数。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比如校园里有8盆花,树上有8只小鸟,我得了8颗五角星,我有8个好朋友等。在学生举例时,我特别注意他们说话中的单位名称,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用词,这样学生不仅把抽象的“8”通过语言训练得到了具体的“8”,还掌握了正确的单位名称。

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能用日常语言说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候我都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说,比如,教百数表时,竖着看有什么规律?有的学生说前面一个数是从1开始,一直到9,越来越大;后面一个数都是一样的。尽管对照百数表还是能理解的,但这样的叙述是不规范的,不准确、不概括,我就鼓励学生谁能用数学语言概括的更准确、更精练。有个学生说竖着看这些数的十位上从1到9越来越大,个位上的数都相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概括是非常棒的了,我及时的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3、有前有后——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一年级上学期,“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中要努力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了什么,要求什么,让学生能根据图意学会讲几句话。整幅图可叙述为:“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1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我在教学时通过依次出示小朋友左手和右手中的气球,然后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起来来指导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左手有个气球”和“右手有1个气球”是告诉我们的条件,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是问题,是要我们求的。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感受到左手中的1个气球和右手中的1个气球合在一起,这两部分合起来得到的总数就是一共有几个气球。如此进行了加法意义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初步学会了看图口述加法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我在教5以内加减时便开始逐渐让学生看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在逐步训练之后,教以后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教学时,我都让学生看图,口述这幅图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图意,通过这样的口述,不仅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也帮助学生对算式有进一步了解。再进行说算理的训练,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几乎都能把算理讲得有条有理,说话的条理性也增强了。   

二、要学生学会倾听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或认真地听同学们的发言,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我在讲解连加算理的时候,先是由我把算理讲清楚,让学生仔细听好,再是由学生跟我说,或者是让班中好的学生尝试着讲,最后让全班学生来说。例如,在教3+4+2等于几这道连加算式时,是由我先来讲算理的:先算3+4=7,再算7+2=9,所以3+4+2=9;接着让全班学生跟着我一起说一遍;最后由学生自己说。在学生能讲清楚3+4+2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我再出示类似的连加题4道让学生试讲,以达到巩固算理的目的。这样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使学生掌握了连加的算理,为以后学习连减与加减混合作了铺垫,正由于学生的连加算理掌握得很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几乎成了学生们在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时的一个“口头禅”,因而在学习连减及加减混合时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所以,要使学生学会说,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听,只有听清楚老师的讲解,才会模仿老师把算理说正确,从而把知识学到手。

三、鼓励学生归纳小结

“连减算式的得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我是这样算出来的:先把前面的两个数相减,把减出来的差再减去第三个数,这样算出来的最后结果就是连减算式的差。”这是在教学连减一课时的一次师问生答的经过,这种对连减算理的概括是相当正确的。还有一次上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课即将结束时我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些什么收获?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除了他们学会的这些,我还学会了做什么事都要自己动脑筋,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这是一个一年级学生的发言,不仅条理清晰,还很有深度。正因为我注意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创造机会,尽量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时间,最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归纳小结的能力。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多说,不仅要让他们会模仿讲,同时还要会独立思考,说话逐渐形成句,形成段,形成篇。在规范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只要讲清楚,有条理,不重复,都是好的语言表达,都应该予以肯定、赞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归纳小结能力也在提高,课堂气氛就活跃了。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低年级小学生尽管认识水平的限制,但只要教师深入领会教材,重视语言训练,给学生有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不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