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668
post:488668

基于本土教材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探索(尹润萍)

  • 发布时间:2016-02-26 09:16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基于本土教材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探索

——《包子剪子锤》案例分析

 

元素性音乐教育是瑞士教育学家Pestalozzi提出的——“教育的艺术必需更深入地研究其基本的部分,必须加以元素化,并在这条途径上创造出一种单纯的艺术,元素性音乐教学的特性包括音乐学习应以“元素性的形式”进行,具有游戏的性质自然的本质艺术的实质教育的价值

那么,元素性音乐学习是否一定要有特定的教材才能实现呢?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能否结合本土教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合元素性音乐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从浅表层面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到内在教育思维更新的变革呢?

下面就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下的歌曲《包子、剪子、锤》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探索从单一教唱歌曲的教学活动向元素性音乐学习教学设计转化的思路与要点。

 

学习内容:《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学习

学习方法:游戏“走走与跳跳”

基本元素1.xxxx三种基本节奏的感知。

          2.已学的音rmsl的音高感知。

          3.乐句的重复。

          4.音乐中断与连的对比表现。

设计思路: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的情境,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在充分感知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兼而完成歌曲第一部分的学唱。

 

实施步骤

元素性学习表现

一、准备活动。

   先进行随乐行进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琴声中自由线路行进(行进过程中不碰到任何人与物品),根据教师所奏音型配合以走、跑、跳的步态(xx:跑;x:走;x:跳)。

进行乐句节奏的步态表现:静止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再用步态将其节奏表现出来。

 

²  元素1的学习,在实践中得以强化。

 

²  元素3的感知,关注于乐句节奏的重复表现。

二、歌曲第一部分学唱;结合学唱认识八分休止符。

 首先出示曲谱(歌曲第一部分后半句),带领学生认节奏,并认唱音符,再加词演唱准确后,和老师合作,随乐边唱边走的活动(老师唱前半句,学生做已学的后半句)。

 然后从听觉入手,让学生感知加入八分休止符后音乐感受的不同,再认一认,唱一唱,拍一拍,对建立较为全面的想认知。

   最后用模唱的方式学唱第一部分前半句旋律。在学唱中利用步态的变化感知每个乐句前后节奏的变化;通过师生接口唱统一歌唱的发声;并以边唱边用相应的步态行进的活动协调声音与身体的综合表现。

 

²  在元素1掌握熟练的基础上、叠加元素2 的感知运用。

²  从元素4的体验入手,学习新的休止符。

²  元素3的综合体验活动。

三、学习歌曲数板部分,开展双人游戏活动。

 教师首先和一个学生示范游戏的玩法——两人并排,一人用歌声与手势“指挥”另一人用合适的步态围绕自己行进。

 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时,引出了问题:“我们两都想当指挥(走动),怎么办?”

从而带领学生练习歌曲的数板部分,并以此示范划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注意游戏中“指挥者”的声音是行进者步态的重要根据,并思考该怎样去“指挥”别人。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用音乐的方式去表现。

 

²  音乐段落的综合游戏,对四个元素的综合运用表现。

 

一、始于音乐元素,行于音乐游戏。

从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出发进行分析与教学设计,是在本土教材中体现元素性音乐学习思想的始发点。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在挖掘、理清了所要学习的音乐元素之后,活动得以紧紧围绕着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的学习展开。

而从学习的形式上看,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的形式从教师引导的学唱歌的活动,转化为学生全面参与的游戏活动,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将对音乐课堂面貌产生重大的改变,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

二、多模仿,重“自做”。

在元素性音乐教学中,通过模仿进行自做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音乐学习本身是音乐经验获得的过程,而获得经验的最有效的行为模式就是“模仿”-“自做”。模仿教师的行为减少了学习中的盲目性,而自做则是内化为经验的必经之路,是通过感知促进认知、通过认知建立意志的起始。如第一项准备活动的设计,用动作表现出老师弹奏的节俭,就是一个“模仿”-“自做”的实例。

从上述片段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模仿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模仿,在“自做”中给予学生“自建”的空间,才有可能向元素性学习的终级目标“通过习惯形成修改,通过修改构建人格”迈进。

三、在音乐中学习适应

    元素性音乐学习不是割裂的音乐学习,相反,它更强调音乐活动应该是与他人合作中完成的,应当时刻关注与他人的关系。而良好的关系的建立,更多地依赖于每个个体对他人的适应。如在自由行走中注意观察避让,及时合理地规化路线,不碰到任何人或东西;又如再两人合作的游戏中,观察与配合对方,从歌声与动作和谐统一在音乐中获得快感等等。通过音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建立适应他人意识与习惯,不仅对其学习音乐有益,亦将对其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思维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之中,应当考虑将以师生交流为主的音乐学习转化为生生交流的合作模式,以实现元素性音乐学习的这个目标。

   

          

附:《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