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558
post:488558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张娟)

  • 发布时间:2016-09-04 21:20
  • 作者:钟树
  • 点击量: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南京师范附属小学张娟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建议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本人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实际,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它与国际数学课程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做到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目的,促进思维、培养兴趣,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内走向校外,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实践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条件

自主参与是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数学实践活动就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地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学生既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致力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教学“游乐园”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妈妈带了两个小孩;2号:爸、妈带了一个小孩入园,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从B口入园门票为9元;2号家庭从A口入园,门票仅为8元;还有的学生认为可分散入园,大人从B口入园,小孩从A口入园,这样1号、2号家庭分别仅用去7元和8元,更省一些。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小学二年级进行乘法九九教学时,给学生留下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放学后,到离自己较近的超市和菜市场,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1)每盒装几个皮蛋?(2)每盒装几粒巧克力?(3)每盒有几个月饼?用画图的方式,把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第二天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即交上来的图画进行乘法九九表的教学,如学8的乘法口诀利用每盒装8个皮蛋和每盒装8个月饼的调查结果进行教学。这时的8X3的意思就是如果每盒装8个皮蛋,求3盒皮蛋的总数或每盒装8个月饼,求3盒月饼的总数。

 

二、观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或思路进行观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观察后,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观察结果,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学“数学迷宫”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数学迷宫”后,向学生说明迷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同时点鼠标闪动显示。并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只要是按照“123、……、9的顺序走,从哪个出口出来都对。接着点鼠标动态演示一种走法,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书上画出走的路线。伴随着各小组的汇报,教师一一进行多媒体演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发生过程,完成走迷宫的游戏活动。

这样,利用多媒体鲜明的动态演示,将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观察有方法,思考有凭借,很轻松地完成“数字迷宫”的游戏,不仅复习了10以内数的顺序,又使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解决了走迷宫的路线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编制这样的题目:某同学帮助家长将400元钱从200021日开始在建设银行存定期一年,那么到200121日,他可以得到多少元?

创设的这个情境与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学生对储蓄虽有所闻,但并不特别清楚。这样的事例,易于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访问、实际计算,学习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一些金融常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操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手段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小科学家看待。”教师可借助孩子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肥沃土壤。

例如,在一节低年级的“拼出美丽的图画”实践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折一折,施展你的创造力。”(在一张正方形纸片上折出其他图形来;在一张圆形纸片上折出两个、四个……许多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画一画,体现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实物,通过观察、发现,沿着物体的一个面四周,描画出不同的图形);“剪一剪,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刚才折的图形沿折痕处剪成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拼一拼,发挥你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拼出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在动手尝试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进而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如教学退位减23-6=?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想办法,看谁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拆开一捆和3根合起来,然后再减;第二种是拆开一捆,先从中拿走6根,再合并剩余;第三种是先去掉3根,再拆开一捆去掉3根,最后合并剩余。教师肯定学生的三种想法都对,为了今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方便和计算的快速,一般用第一种方法的较多,即先拆开一捆变成10,再和3合并是13136等于77再加上1017。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明白了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的道理,同时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表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说、多想、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充分表现自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练习,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五(1)班46名同学去某景点去旅游。这个景点规定:门票每张20元,购买50张开始可享受团体优惠,门票打八折。请问五(1)班应该怎样买门票?为什么?

许多同学看了此题后会脱口而出:“买46张,付920元。”可细细一想,又觉得蹊跷,就会纷纷讨论,有些同学提出:如果买团体票,只需付800元(20×

80×50=800),且多出4张票。经过思考、议论,大家都会同意这种买法。这时教师可提出在人数不足50人的情况下,多少人数时应该买团体票?多少人数时不应该买团体票?为什么?启发学生列出算式:20×80×50÷20=40。从而得出人数是40以上时应该买团体票;人数是40以下时不应该买团体票;人数刚好是40时买团体票和不买团体票付款一样,但买团体票可多余出10张。这时教师可提出多余出的票怎么办呢?开放题训练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因操作性强、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实践活动课已势在必行。我相信小学数学教师只要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活动内容,着眼一个“实”字,贯穿一个“趣”字,突出一个“动”字,就能使实践活动课更加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使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