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这一门我自小就非常喜爱的学科,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说,语文是一种厚重的关怀,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艺术,一种雅趣。众说纷纭,归根究底,语文是美丽的,相应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将美感传递给学生。
作为一名新老师,有了短暂的执教经历后,总觉得自己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些什么。教学参考书上的重点难点都讲了,基础字词都反复强调了,但似乎总有些遗憾。鉴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应该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情怀,我的脑海中闪现出“语文味”这个词。语文课堂就应该多一些语文的味道。但这“语文味”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解释。
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认为上语文课要实、活、美,才会有语文味。而我认为语文的味道应当是遵循语文之道,要交给学生学会学的方法,要让学生沉醉于欣赏语文的魅力当中。
一、反复诵读,体悟蕴含的语文味
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而诵读则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的有效方式。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教一堂有语文味的课关键环节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领悟到朗读的乐趣。
“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呢?这需要教师作出选择。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种文质兼美的段落篇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的精心之作,当然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学生自然领略到歌词的用词精妙,也会自然发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感受歌词的特点。一切随着诵读学生会逐渐体会到,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可谓是水到渠成。第二单元是写景单元,所收录的三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皆为写景文的佳作,自然适合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中领略祖国大地风物的神奇,在诵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对写作也大有裨益。还有一些课文中的段落,能够体现人物情感,也适合学生去练习朗读。如《蒲公英》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这段话体现了小蒲公英们即将远行之际,太阳公公的拳拳爱意。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公公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对小辈的关心和爱护,领会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读出语重心长的感觉。
二、字斟句酌,品味精微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鉴赏。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作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加以落实,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人文性的实现是蕴涵在工具性的实现之中的。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精细化地感受语词的内涵。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投注到那些牵一发动全身,有着较为丰富内涵的词句段中。扣住这样的词句段不断的品评,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诠释出文本中的语文味。在对重要字词的品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巧妙拆字
汉语文字有着其他文字难以具备的美感,学生需掌握的生词以形声、会意居多。赏析重要字词时,巧妙利用拆字法,会使课堂增添情趣,富有语文的味道。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后,不难发现诗中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为全诗最为关键的一个字,即全诗的诗眼。接着我抛出问题“作者为何而发愁呢?”,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已经基本上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联想到当时作者的遭遇,不难答出:作者因为科举落榜了发愁。但是仅仅答出这些远远不够,我接着启发学生,提示学生观察“愁“字的字形。有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字是上面一个“秋”,下面一颗“心”。“自古逢秋悲寂寥”,也只有刘禹锡一人别出心裁“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自古给人的感觉是悲凉肃杀的,而此时的诗人张继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落榜了,深夜形单影只,自然悲从中来,饱含了孤独寂寞之情了。接着,我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古代的科举知识。科举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唐朝是科举三年举行一次,和今天的高考相比难多了。“十年读书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科举入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张继也不例外。而且古时交通工具落后,许多书生进京赶考甚至要提前半年出发。离家时间久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此时的张继落榜了,辛苦的付出却没有换来丰厚的回报,失望伤心之余自然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愁”中自然少不了思乡之愁了。在我逐步深入的引导讲解中,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了“愁”的含义,对整首诗的思乡感情认知的更为深入了。
2、巧用画面
现在多媒体早已走进日常课堂,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让语文的学习更有画面感,从而使课堂添彩。
在执教《蒲公英》一课中,“波光粼粼”一词是学生必须要理解掌握的。或许在平时不难见到波光粼粼的画面,但在课堂上只用言语的解释则显得苍白无力。不如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湖水的图片,借助图片进一步讲解:“波光”指阳光照到水面上,“粼粼”形容水清澈透明。阳光照到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泛起的波纹闪着细碎的金光,可不就是一副美不胜收的画面吗?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一画面,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为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情感,感受潜在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充盈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堂。不论是教师,还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都要认真品析文本,进而领悟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课堂才能充盈在一种愉悦动人的情感氛围之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场的建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语文,要用浓郁的人情味来感化学生。因为优秀的作家总是以真挚而高尚的情感去抒写文字,而我们感动的不也是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饱含思乡之情的佳作,取材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取的“文包诗”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随着逐步深入的讲解,学生渐渐走入文本,体会到字里行间愈加浓郁的思乡情怀。
总之,语文课能否会多一些语文的味道,关键还在语文老师。如果我们能克服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以“慢慢欣赏”的态度投入语文教学中,努力有意识地去追寻语文的味道,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情怀,让语文的美流传得更加久远、更加绵长!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J].2001.
[2]程少堂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