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441
post:488441

语文:《以<鲁班和橹板>为例谈学习目标的细化和分解》

  • 发布时间:2016-02-25 11:40
  • 作者:李昌亮
  • 点击量:

源于学生,提升学力

——以《鲁班和橹板》为例谈学习目标的细化和分解

李昌亮

 

引言

这节语文课要干什么?语文老师常常纠结于这样的问题。这反映出目前语文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清晰和精细,常常如浮云般模糊,不可捉摸。如何分解和细化学习目标,让目标更加清晰往往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案例回放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鲁班和橹板》一课的教学研究为例初步集体备课,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学习目标(初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体会鲁班关心劳动人民,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中发现生字词的学习重难点不够突出,缺少方法上的正确引导。学生对鲁班“爱观察,善联想”品质的体会常常游离于文字之外,常常是口号式的表达,缺少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于是,我们开始过细的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获得什么?这节课希望通过文本交给学生什么?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学习有所收获?在对学生、教材重新分析、思考、讨论之后,我们有了对本课学习目标的调整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学习目标(定稿):

(1)、通过写和评,复习“力、往、安、已“几个字的写法,通过认读巩固二类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吃力、盯着、忽然眼睛一亮;看图理解:撑竹篙、摇橹板、脚蹼;动作理解:拨水。

(2)、抓住鲁班的所见、所想、所做,理解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正确、流利地读清楚课文的意思。

(3)、能改过对比,重点理解鲁班从两种常见的事物中展开联想,开展个人创造发明的过程,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爱动手的品质。

(4)、拓展阅读《鲁班和锯子》,了解鲁班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生活,对创造发明的故事产生兴趣。

基于这样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有过程,有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文本,在真切地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让课堂洋溢弄弄的语文气息。

反思

前后两次教学对比之后,笔者对整个的磨课过程进行了反思,回顾了本课学习目标设定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针对不同目标设定而生成的不同课堂效果这一现象进行了重点反思。

1、      学习定位从教师主导到以生为本

《鲁班和橹板》一课中学习目标设计的初稿显然没有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没有思考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其中就有着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臆断成分,根据这一目标来设计的字词教学过程难免会不尊重学生,犯平均用力的毛病,从而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样的学习目标完全是为了老师完成教学流程而设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的目标定位无疑是在一开始就模糊了学习过程中以生为本的定论。

只有在目标设定之时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目标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基础之上的。研究学生已有水平是准确制定学习目标的前提。如“通过写和评复习“力、往、安、已“几个字的写法,通过认读巩固二类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吃力、盯着、忽然眼睛一亮;看图理解:撑竹篙、摇橹板、脚蹼;动作理解:拨水。”这一目标确定就是建立在对学生水平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哪些字容易错,哪些词用怎样的方式容易理解,课前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目标,让目标真正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

语文阅读课上尊重学生还不能忘了研究学生阅读的规律、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兴趣。阅读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行为,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希望能够保持阅读的完整性而不被打断。阅读也会伴随独特的体验活动,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抓住鲁班的所见、所想、所做理解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正确、流利地读清楚课文的意思。”这一目标的制定就是让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和自主读书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所阅读的对象有所认识,有所提炼。这样的目标保证了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尊重。

2、      “三维目标”从割裂到融合

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并非就是指我们所提的教学目标,但课程“应体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结合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具体确定。三个维度在课堂上表现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和渗透。来看看《鲁班和橹板》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你给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朗读体会鲁班关心劳动人民,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第一条和第二条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三条是情感、态度目标,彼此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在这样的学习目标设定中几乎被忽略。这样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彼此割裂的学习目标设计在日常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语文教学中,过程和方法是水,知识技能是渠,水到自然渠成,良好的过程正确的方法为基础,知识的活动和技能的培养便是自然而成的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有源之水浇灌出的花朵。如:“能通过对比,重点理解鲁班从两种常见的事物中展开联想,从而创造发明,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爱动手的品质。”这一点的设计中都是将“三维目标”加以融合和渗透的,“能通过对比”是学习的方法,“理解鲁班从两种常见的事物中展开联想从而创造发明”这既是知识也是方法,不仅仅知道了鲁班发明的过程,也从中了解了发明创造的一般过程,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作为整体考虑,在目标设计的环节中是不能将彼此切割的。

3、      目标设定从模糊到精细

我们来看《鲁班和橹板》学习目标初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朗读体会鲁班关心劳动人民,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这样的目标确定显然没有关照学生如何来学这个问题。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怎样理解词语?理解哪些词语?用怎样的策略去朗读和体会?这是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中常常被忽略的问题,也可以说,这是备课过程中对学习策略的忽略。这样的目标设定会让学习的方法不够明晰,让学习的指向变得模糊。

目标设计的指向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应该一目了然,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不会绕圈圈,瞎折腾。《鲁班和橹板》的细化分解目标中每一点都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这样就为提效语文课堂奠定了基础。同时,目标设计也要预留空间。明确的指向是课堂预设,预留的就是课堂生成的空间。我们主张“激扬生命”的课堂,那就是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表达和个性体验,就是要保护学生在课堂上可贵的“生成”。如要求“读清楚课文的意思”这一点其实就是充分的预留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主理解和自主的情感体验,自由地选择朗读的方式。再如:“拓展阅读《鲁班和锯子》,了解鲁班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生活,对创造发明的故事产生兴趣。”这一目标,不仅仅是课堂上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创意和发明,更是将空间延伸到课外,给根据兴趣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发明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阅读世界对学生而言是无限美好的。因此,我们再进行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体现生成性和预设性相结合的原则,给生成性目标留有充分的余地。

 

                                        20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