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369
post:488369

语文《以课前小研究落实以生为本》

  • 发布时间:2016-02-22 14:38
  • 作者:许方玉
  • 点击量:

以课前小研究落实以生为本
——以《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摘 要】“以学定教”就是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设置恰当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研究学习来帮助教师实现“教”的高效,意在形成以教促学、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创造性课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小研究学习
 
“以学定教”顾名思义就是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设置恰当的学习方式,最终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优化发展和有效提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教是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即先教后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一节课成了教师们的“独角戏”,学生们却都成了配角。教师苦心经营“教”的迹象过于明显,“学”的痕迹寥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有哪些收获?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都没有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本学期,我为了上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节公开课,经历了几次磨课。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推翻、重来,对这一课也有了全新思考,在一次又一次上课过程中也进一步认识到评价一节课的好与不好,不是教师教案的设计有多精当?教师的语言有多精妙?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课堂?通过反复磨练,答案已更明晰。
现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片段来进一步探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优化课堂的重要性。
【片段一:】
师:人们去瞻仰宋庆龄故居,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几小节直接描写了樟树?
生浏览课文后很自然地读到了第4、5两段。
师:这两个小节分别写到樟树的哪些主要特点呢?再仔细默读课文,用关键词概括出来。
生:我觉得是“四季常青”这个词。
生:我认为“香气永存”也能说明樟树的主要特点。
(师相机板书:四季常青 香气永存)
师:引导——有一个词比这两个词更能说明樟树的主要特点,再找找。
生:是不是蓬蓬勃勃?
师:是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4、5两段,共同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先看第4自然段。
师:你看到的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的样子的?请把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下来,在四人小组内互相说说,并读出感受。
(四人小组共同讨论后接着汇报)
生1:我认为樟树的枝干粗壮,所以它的样子是蓬蓬勃勃的。
师:你从樟树的枝干感受到了它的蓬蓬勃勃,你很会读书。
生2:我感受到了这两棵樟树长着稠密的树叶,长得非常旺盛。
师:这两棵树的树叶不仅长得多,而且长得茂盛,还绿的发亮!想象一下,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经受自然界的多少磨难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樟树吗?(出示句子:无论……总是……)
(学生练习说话:无论经过怎样的大风大雨,烈日暴晒,樟树总是……)
师:带着对樟树的这份敬意一起读好这段话。
师:(出图)瞧,这就是蓬蓬勃勃的樟树,这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既写树亦是写人,最初的设计思路是想先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外形和品质,再以树引到人,接着去体会宋庆龄的情感与精神,表达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这一想法乍看并无不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主问题引领,也有小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也能参与其中思考一一作答。老师步步设疑,而学生则通过自主讨论不仅体会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樟树的生命力之顽强,可以说一切皆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可是,课后再仔细阅读分析文本,又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虽说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篇幅不长,但是整篇文章的一个最主要的情感线不容忽视,宋庆龄同志对樟树的这份深深的眷恋之情更不能忽视。可以看出,“了解樟树的特点”这个知识点并不是难点,四年级学生读完立刻能懂,因此教师没必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问花费大量时间浪费精力。倒是:通过认识樟树,走进宋庆龄这一人物,并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展、故事的补充丰富对宋庆龄这一伟大人格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宋庆龄这一“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这才是教学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好好理解和感悟的,也是文章的重难点。文章第二小节就写到: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为什么课文伊始,就提到这么一句话?回想第一课时前和学生交流,学生也曾提出这两个不懂的问题: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学生提出的问题正切合了文本的核心内容。那么,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教学目标,抓住情感线,采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岂不是更有效?
为了了解学生在课前究竟能读懂什么?凭借自身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对宋庆龄这一人物有何了解?我为学生专门研制了一份课前研究学习单:
点击课文: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研读课文4-5自然段及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结合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生平经历,写出你的想法。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片段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先请大家齐读上节课学过的1—3小节。
师:读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宋庆龄同志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深入研读。课前,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已完成了小研究,拿出小研究在小组内学习。
学习要求:
1、 共同朗读好课文第4、5自然段。
2、 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3、 商量好汇报方式。
细读第4自然段
师: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先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
生:因为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所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师:其实这里写到了樟树的外在特点。那么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呢?
生:樟树的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发亮。
生:我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发现:作者写到樟树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的特点,这其实也是在说宋庆龄同志的精神如同樟树一般蓬蓬勃勃,她整个人都显得那样端庄美丽。
师:是呀!因为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机,所以宋庆龄舍不得。
细读第5自然段
师: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有其他原因吗?再读第5小节中直接描写樟树的段落。
第二小组汇报:
生:因为这是两棵永葆香气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能抗拒虫子的樟树。
(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
师:你从哪儿体会出两棵樟树的香气是永久的?
第三小组汇报:
生:樟树充满生机的时候,连虫子都很惧怕它。
生:即使它枝枯叶落了,可香气仍然不变。
生:不管它是有生命,还是失去的生命,即使作为木料做成家具了,它依然散发出香气。
生:老师,课前我也查了资料:虫子都惧怕她,就好像宋庆龄在困难中坚强不屈、一身正气地对抗敌人一样。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这也说明宋庆龄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不改变。
生:课前,我还读到了一则和宋庆龄勇敢抗敌的一个小故事,我讲给大家听……
师:现在你明白了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
生:宋庆龄非常欣赏两棵樟树香气拒虫永久保持的品质,所以她很舍不得。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发现了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宋庆龄就像两棵樟树。
生:两棵樟树象征着宋庆龄。
生:老师,我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他们在樟树前照相,就像跟宋庆龄照相,是想表达自己对宋庆龄的那份尊敬、爱戴之情。
生:也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师:是的,借助课外资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们通过讨论研究、思维间的碰撞,对宋庆龄的人格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感悟】
一、生生互助,为学而教
上课伊始,通过对课文1-3小节的回顾,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迅速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宋庆龄同志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同志究竟舍不得樟树的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深入研读。课前大家都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拿出小研究学习单,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疑问为抓手,抓文章的情感线,让学生带着疑问来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同伴间交流互动,彼此取其精华,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获得别人的帮助,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逐渐提高,同伴交流所带来的收获远远高于自己的闭门造车。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我认为既然学生都会的,老师就大可不必教了,而是应该回归文本,立足文本,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在把握好学情的基础上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实现“生”教“生”,而这一切教都是为了不教。因此,为“学”而设计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事先了解学情,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制定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性反应,相机制定教学对策, 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序进行。
二、走在课前,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并不是只为“学”而忽略“教”,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学”的实情出发,使“教”为“学”服务,并引发教学上的一系列回应,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对传统“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的颠覆。
课前小研究学习,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 “教”之前。首先,要根据学生“学”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要解决“怎么到那里去”的问题。其实,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对教师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也是足够的考验。例如:第二个教学片段中,课前,学生刚拿到小研究时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必须要深入了解才能完成任务,根据老师布置的研究问题,通过资料查找、故事阅读充分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各所不同,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也大不一样。其次,在学生完成小研究后,教师要把小研究收来批改,发现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的困惑,初步了解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会了什么?哪些学生在未正式“学”之前已读懂课文大概内容,已把握文章精髓。那么,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即可以无师自通,学得轻松。哪类学生通过自学没完全弄懂,课堂上还需老师或同伴的帮助或提醒。小研究则帮助教师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教师在上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正式学课文时,教师对学生的“学”可进行有效调控,或点拨、或指导,这样才能教得准、教得实,教师适当的“退”,才能更好的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课堂也会更显高效。当然,小研究的内容设定一般都是文章的一些核心问题,或是贯穿全文与课文中心紧密相连的重点问题,对教师备课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极大挑战。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优化课堂是在对学生的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研究学习来帮助教师实现“教”的高效,意在形成以教促学、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创造性课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上一篇:化简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