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363
post:488363

体育课程问题的多视角思考

  • 发布时间:2016-02-26 13:20
  • 作者:孟凡栋
  • 点击量:

 

体育课程问题的多视角思考

                   ------价值论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探讨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学生的体质持续下滑令人堪忧,因此新课程改革备受关注。研究认为中小学课程实施的评价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对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为保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为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完成。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程 实施评价

 

一、引言

随着中小生体质问题日渐下降,在长跑测试中偶有猝死现象,这也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放眼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频频出现主课任课老师抢占体育课来辅导语数外,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锻炼,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下降。新课改渐渐深入,体育课的地位性也开始渐渐提高,那么体育课程的实施评价则是保证新课改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保障。本文将从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入手,提高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认识,从而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提供宝贵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为总体研究对象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通过 电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网(C N K I)》的中国优秀硕博学士论文,中国体育核心期刊检索查阅有关文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状况分析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学院资料室、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网等检索查阅1990-2015年期间的有关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实施研究、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研究等期刊文献500多篇,各类教育、体育理论书籍30多本,其中只有部分涉及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或相关研究。

而造成这一状况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一方面课程实施研究受社

会制约影响,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时间短,而在此之前,课程实施问题并未受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研究得不到人们

的足够重视,多认为课程实施只是按部就班的落实过程,不需要额外关注。尽管

课程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好的发展,但课程实施评价并未能受到重视,因而

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得不到发展。因此,受这个大环境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终难

独善其身,远滞后于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体育课程的发

展迫切要求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2、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在教育实践运作中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过程,而是会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只有在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趋利避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经过查阅文献和总结访谈资料,比较国内外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发展情况,认为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一般受到评价的参与者、评价工具和考试制度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管理模式有存在的必要性,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建国初期全面模仿苏联的教育体制,高度集中为标志的管理体制曾一度推动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为我国尚处混乱的体育课程指明方向,在体育课程建设还不健全,还不具备课程意识的时候,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型课程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也是符合体育课程发展规律的。但这种过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课程的成熟,课程意识的口渐增强,地方和学校应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话语权。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和实行,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也应适度的加入新元素,与世界课程管理民主化趋向相一致,改变以往的评价只能由课程专家和教育管理者来施行的单一局面。这就意味着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管理因素不仅限于课程专家和教育管理者,还有其他诸如教师、学生、家长等重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显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也是

众多评价活动中广受质疑的主要部分。那么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如何

保障?评价工具应该表现出简便易行而且易于操作的特性,以便于评价工具的推

广和应用,其开发的程度一方面保证评价工具得到信息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侧

面反映了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发展的程度及水平。评价工具的使用既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评价活动发展的大步提升。然而,现有的评价工具捉襟见肘,研发迟缓,评价工具的医乏,对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研制评价工具一

直困扰着课程实施评价的发展,无论是科技上还是应用上都很不尽人意,是一个

函待解决的难题,当然,评价工具的开发突破也是必然带动评价的发展,带来新

的契机。

经过多次课程改革,体育课程评价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形势依然严峻,很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来未曾停止过,一直在深化发

展,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己经逐步渗透到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观念己

发生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大环境未能随课程改革而从根本上转变或转变

得过于缓慢,其根由在于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未能深化改革,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

导地位,中考和高考绑架了教育,“以分论成败”继续蔓延。受此影响,“重文轻武”的学校体育还相当多地存在,在这种环境中评价只能沦为选拔的工具。在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具体实践中,评价者即使习得课程改革精神,即便形式上有所体现,也难形质相符,只是貌似而神离,“穿着新鞋走老路”也就难免了。理性主义指导下的评价突出体现在工具属性上,而非课程改革理念中推崇的“人的发展”。

3、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内容的分析

   评价内容是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只有知道评什么,才能明确怎样评的问题,因此,评价内容的确定是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基点,为后续评价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评价、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和体育课外活动评价等几部分。

教育管理者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参与体育教学的决策,计划评价,因而它与具体的实施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则与教育管理者有着直接关系,起到决定作用。那么,教育管理如何发挥监督和反馈功能?体育教学实施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近来,有的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如长跑,体操等高强度的一些活动,出现学生意外事故,教育管理者就放弃开展体育活动的政策,显然这种做法增加学生负担,降低学生体质健康。

   根据学生体质下滑的实际情况,国家教育部前不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并且适时改革考试制度,拟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这意味着高考与中考相似,体育有可能成必考科目,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措施以更高的要求逼迫学校领导和学生充分重视体育,通过变压力为动力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改善体质,扭转时下体质令人堪忧的局面,这种做法实质上取得的效果不得而知,需要实践验证,但就体育教学而言,必将

发生深刻变化,操作和安排若有不当体育课就有可能异变成训练课的危险,给学

生徒然增添新的负担,有可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显然,体育纳入高考体系并未能如愿地起到积极的影响,相反,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考量,现有的高考考核方式和内容或许与高考体育的善意初衷相背离。传统考试过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因而考试科目的增减并不是学业负担的根本原因,哪怕只有一门考试课程也必然要分出个高低。所以,高考命题思维的改变对教育管理者探索高考改革至关重要,而不只是考试科目本身。

  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将体育课程和学生联系起来的

重要桥梁,是体育课程具体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决

定了本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价值认同和综合素质将深刻影响具体的教学行为,具体的实施走向。体育教学评价的施行主要是为了获取改进信息,从而完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集中反映出教师本人的教学质量,因而对体育教师的这两方面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真实性和全面性,为正确评价教师提供坚实支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等方面。而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应该注意的是,以往的评价更多是结果的评价,以确定最终成绩,这种评价毫无疑问是不科学的,同样,课堂教学更多是呈现动态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活动,因此,过程携带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应成为评价重点,而即时评价为准确捕捉真实信息成为可能,是提高评价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意表现,最终还要参考学生学习前后的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载体,也是最终价值体现的主体,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程实施评价至关重要,是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窗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评价体系”,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价值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变化影响课程改革的方案制定与修改。因而,也是当今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现如今学生体质出现诸多状况,800米100米成绩越来越差,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懒于运动,讨厌上体育课。那么用什么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呢,这个标准应该是一个可以达到并有效果的一个标准,鼓励中小学生去锻炼运动。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努力战胜胆怯和自卑,自信地学习和实践,勇敢克服困难与障碍,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善于利用体育活动作为手段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时理解与尊重,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努力承担责任,遵守规则、尊重裁判,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正确对待比赛,能与他人很好地交换意见。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意愿,强制规定为辅助手段;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开放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与正式的体育课学习有很大不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较为自由可以自主选择锻炼项目,比较灵活能充分激励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但并不意味着课外体育活动就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相反,是以宏观调控指导,有严密的活动计划来配置学校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力量,使课外体育活动有序地开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发展的重要阶段,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保证其顺利进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亟需强化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2)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将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注入人和社会的需求,充分注意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3)体育课程实施评价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研究深度、高度和广度尚有待提高,研究体系还不健全,重引进轻消化,函需强化本土化理论研究,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建议

(1)以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为突破口,加大体育课程实施评价领域的研究力度,充分认识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并真正将其落到实处,促进体育课程发展。

(2)融合国内外母学科和体育学科的经验,注重本土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健全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3)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和复杂性,逐步积累经验,构建一条“检查一一反馈一一改进一一提升”的通道,促进体育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 田国祥,张凯,赵菁,等. 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卷缺失(11): 108-110, 114.

[2] 杨传传. 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上海体育学院, 2011.

[3] 林赞波. 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研究[D]. [出版地不详]: 广州大学, 2013.

[4] 郭智光.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沿革与改革研究[D]. [出版地不详]: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5] 谢忠萍,邹红. 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构建_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 卷缺失(2): 110-114.

[6] 朱伟强. 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框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卷缺失(8): 1102-1103,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