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音乐课堂游戏是音乐教学、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当前儿童音乐游戏教学法中情感缺失现象,提出相应的观点与具体的做法,通过音乐课堂游戏活动培养儿童个人的音乐感受与体验的能力,启发儿童能够倾注自己的感情,倾听自己的声音: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音乐实践中体会感悟,做最精彩的自己。
【关键词】音乐 游戏教学 情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不就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吗?”所以,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 音乐课堂游戏是音乐教学、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音乐课堂游戏是学习音乐的手段,伴随着音乐,在游戏活动中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游戏教学,不仅使儿童通过音乐游戏获得音乐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人文素养得到提高,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塑造儿童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一、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情感缺失
当下的音乐教学现状,诚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依们所认为的那样:“过分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和刻板的理论学习,儿童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他们的具体体验没有真正的联系、以理智和抽象概念来进行纯理论教学的音乐教育方法,音乐教学应该强调音乐教育应该体验在先, 坚持以儿童本身的体验贯穿教学的始终”。因而,他们都设计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很活跃的、像游戏般的音乐活动。强调在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创造音乐。达尔克罗兹说过,他希望他的学生在习结束时不是说“我懂了”, 而是说“我感觉到了”。 因为学生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感受音乐中情感的能力。
目前,音乐游戏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如下:
(一)注重游戏内容的设计,忽略儿童的内心感受
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儿童通过游戏来认知世界、学习知识、成长成熟。儿童游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游戏活动内容设计过分强调游戏的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有的游戏活动只是为了达到学生会听、会唱、会编、会演的目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包括已有经验的储备、更不会顾忌到学生的个性需求等,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为游戏而游戏。例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彝家娃娃真快乐》,教师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设计了舞蹈竞猜游戏,教师带着学生新疆舞蹈跳到蒙古舞蹈,再跳汉族舞蹈,最后引入彝族舞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多个舞蹈元素的切入并不合适,学生很难掌握彝族舞蹈的要领,从教学的效果来说,导入环节耗时较长,并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们创设的游戏要能够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与接受的能力,要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
(二)注重游戏的组织过程,忽略情感与音乐的融通
很多音乐的游戏设计非常热闹,组织得也有序,看似学生参与过程中也非常积极,但是忽略音乐的功能,不能启发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大鹿》一课,学生分别表演大鹿、猎人和小兔,教师强调学生表演的形象性,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关注相互之间的配合,而忽略表演应随着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导致游戏氛围很好,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倾听音乐表演。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识谱,唱出旋律的音高,为了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将五线谱画在地上,老师唱到DO,学生就跳到相应的位置,老师唱到mi,学生就向前挑一格,老师唱到ti,学生再向后跳,学生根据音的高低前后跳,看似形象生动了,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跳得很有趣,实则耗时很多,学生往往将前后的距离弄反。此游戏设计与直接在线谱上识谱或者与柯达伊手位教学比较,无论是直观性还是高效性,都没有优越感,学生对音的高低位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反而全班的跳动产生了很多噪音,影响了学生对乐音的听辨与演唱,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此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音的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倒是可以实施。
(三)注重音乐的知识技能,忽略实践中的情感体验
还有的课堂中,老师过分强调音乐的知识技能,深深挖掘教学内容,注重每个环节的细节。这样对于教师吃透教材非常好,但是教师的“一桶水”并不需要在一节课中全部倒给学生,即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也未必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音乐时值游戏,像做数学题一样,进行小音符时值相互关系的抢答游戏,虽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它们的相互时值的关系,但是缺乏运用,如果采取听辨,或者运用乐器演奏的体验形式等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音乐游戏活动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音乐游戏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是仅仅对音乐游戏本身感兴趣,而是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能够倾注自己的感情,倾听自己的声音: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做最精彩的自己。
情感体验是所有音乐活动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来源。 一节课的每个环节的游戏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需求静动结合,有张有弛,从一节课的整体进行设计。
二、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本真追寻
以《小蚂蚁搬米粒》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倾注情感,倾听自己的声音。《小蚂蚁搬米粒》是苏少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的一首故事性很强的歌曲。米粒从一只蚂蚁搬不动,到被一群蚂蚁搬进洞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重要。开头和结尾的“嘿哟”声配上八度跳进的旋律,形象、生动、童趣十足。中间数板的加入,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彩。本节课主要采取各种音乐游戏活动,运用身体、声音感受使出全力的感觉,在情境中,感受一只小蚂蚁搬米粒的过程。通过游戏活动感受团结的力量。
追寻一:“入乎其内”,整体关照,教学目标突出情感价值
小学音乐课是以情感教育内容为主的,音乐情感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由于音乐课的教学是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音乐内容知识和技能学习融入在作品教学的内容之中。所以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整合,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突出情感体验的实现过程和价值取向,又要涵盖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业绩能的有效达成,尤其应在进行快乐的音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针对以上要素,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 通过聆听、演唱、情景表演等音乐游戏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蚂蚁形象,在情境性的音乐活动中,怀着好奇之心关注故事情节与歌曲结构,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② 能用自然地声音演唱,通过创编、伙伴合作,快乐地表演《小蚂蚁搬米粒》。能体会作品生动风趣的风格特点和所蕴含的合作精神。
追寻二:“化乎其中”,游戏启动,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
1.律动游戏,重在倾听
① 听音乐《野蜂飞舞》片段,学一学蜜蜂飞舞的动作,感受蜜蜂的灵活与飞行的频率。
② 听音乐《狮王进行曲》片段,学一学狮子的吼叫声,跟着音乐走一走,感受狮王的威武与气势。
③ 两段音乐交替出现,学生分组聆听,男生听到《狮王进行曲》表现狮王;女生听到《野蜂飞舞》表现蜜蜂。
……
聆听是情感体验和音乐审美的基础,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应贯彻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小学音乐课的欣赏内容,尤其是以生动活泼的听唱等综合性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听辨的注意力、分辨力和记忆力,易于分辨和加强记忆的功能,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发展音乐联觉和联想等。此律动游戏从音乐本身入手,对比两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所表象的音乐形象,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律动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2.谜语游戏,重在感受
①猜蚂蚁谜语,跟着音乐走一走,感受四拍子韵律。
②小蚂蚁很勤劳,劳动的时候很快乐。学生跟着音乐表现蚂蚁快乐的样子。
③用卡片在地板上摆出4/4 XX XX X - 的节奏,在四小节节奏中找出节奏相同的的节奏,师生合作拍出节奏。重点模仿第三小节的节奏。
④ 一只小蚂蚁搬不动,大家帮它打起号子:“嗨-哟-”齐心协力一起搬米粒。
在此环节中,谜语其实很简单,学生一看并知,那么猜的意义是什么呢?当然不是考察学生猜谜语的能力,而是让学生读谜面,用身体语言体验蚂蚁形象,跟着音乐行走,学蚂蚁的样子,体会蚂蚁劳动等,身临其境,把自己当做了小蚂蚁。现实效果也正是这样,每个孩子为自己是小蚂蚁而骄傲,集体打着号子,搬着米粒,在音乐中表现音乐形象,真正做到音乐与情感的融通。由此可见,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的。
追寻三:“出乎其外”,游戏深入,教学重点突出情感表现
1.节奏游戏,重在合作
玩节奏传递游戏:小蚂蚁在发现食物或遇到危险的时候,是靠身体的触角发出信号的。学生模仿小蚂蚁信息传递的游戏,游戏规则:四位同学一次排好队,背过身,由老师先发出信号敲击背部,接到信息的同学,依次传递,由最后一个同学把老师传递的信息,通过敲击小鼓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听。
① 节奏4/4 XX X XX X
② 节奏4/4 XX XX XX X
③ 分组玩一玩,加上打击乐器合作表现
4/4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小蚂蚁,小蚂蚁, 大家 一起 搬米粒。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你帮我,我帮你, 你扛 我推 齐用力。
2.歌唱游戏,重在表现
歌曲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歌词是不一样的,分别表现的是一只小蚂蚁和一群小蚂蚁,此环节主要通过歌唱游戏辨别音的高低,歌词的差异,突出表现一群小蚂蚁的团结合作的力量。
① 朗读歌词,比较两个乐句的不同之处。
② 听辨旋律游戏,师生玩接唱游戏,唱准两个乐句的不同之处
③ 学生用高兴的心情、快速演唱,跟着音乐把小蚂蚁搬米粒的动作加入,边唱边表演出来。唱一只小蚂蚁的时候,动作是“嗨—哟—”;唱一群的时候是“嗨哟嗨哟”,数板的地方拍手。
歌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特殊的地位,歌唱教学采用声音结合连觉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为先的原则,配以生动的语言声调神情手势体态等。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接唱游戏、生生联系实际的演唱,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团结的力量,表现出歌曲的力度和劳动中欢乐的情绪。
3.创编游戏,重在想象
① 学生创编表演游戏:播放音乐,一只小蚂蚁在歌曲第一部分,做搬米粒的动作,数板的地方一边拍手一边找同伴,在“你扛我推齐用力”这句歌词的时候对所找的同伴做出一个邀请的动作,接着第二只小蚂蚁走到第一只蚂蚁的后面,一起搬米粒。
② 小组创编不同的号子声,换不同的打击乐器,小组合作表演,展示与评价。
即兴创编和表演在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所有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自然地嵌入学生简单的自主即兴创编游戏,如简单的模仿性节奏创编开始逐步过渡到分组合作游戏创设,还可以即兴改编歌词、填词、即兴改变速度、节奏等。教师可创设游戏,也可由学生自主创编。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创编游戏活动,学生的情绪随性而发,大大增强游戏活动的效率。
三、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意义反刍
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因此,设计丰富的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一)面向全体,分层设计,重视儿童的感觉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能够参与。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协调能力,表现能力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
例如:《萤火虫》一课中的旋律听辨环节:运用动画图示与音乐听辨游戏相结合降低学习的难度,有的学生通过听辨音乐就能辨别乐句的走向,而有的学生要根据小萤火虫飞舞的图示提示才能够准确听辨,根据学生的表现,有层次的设计问题,使得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乐句的不同走向。
① 萤火虫飞来飞去,有时向上飞落在树丛里,有时向下飞落在草地上,这三只萤火虫分别落在哪儿呢?一边听一边画画他们飞舞的旋律线。
② 演唱旋律。并用手势随音乐划出表现旋律高低起伏的线条,形象感受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的姿态。
③ 找出相同的萤火虫演唱的旋律。
(二)组织有序,活而不乱,重视儿童的表现
小学生天性爱游戏,容易激动,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呐喊,往往忽视音乐的表现,所以游戏得有游戏的规则,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有纪律的要求,评价的标准等,避免游戏过程中的混乱。游戏过程中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例如“音高听辨游戏”七位同学带上小音符头饰,按照从低到高一字排开。
① 单音听辨: 教师弹奏标准音之后,弹奏某个小音符,弹三遍,第一遍听不做任何动作,第二遍被弹到的音符向前迈一步出来,第三遍的时候唱出自己的音,同时做科尔文手势。
② 多音听辨:学生比较熟练之后,增加比赛的难度。教师由每次弹奏一个音,变成两个或者三个音,仍然弹奏三遍,第一遍听不做任何动作,第二遍被弹到的音符都向前迈一步出来,第三遍的时候依次唱出自己的音,同时做科尔文手势。
③ 乐句听辨:教师弹奏一段简单的小乐句,出现最多的那个小音符迈出一步,进行演唱。例如:2/4 35 35 | 6 6 | 5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5”,扮演这个“5”的小音符的同学就要演唱表演。
游戏规则:
① 注意倾听,第一遍不出声,发出声音者犯规,扣1分;
② 每个音出现的机会等同,答对者加5分,答错者不得分;
③ 全班同学分成七组,作为每个音符的支持者,参与计分评价,最终胜出者,其所支持的小组每人加1分。
④ 分数最低的小组,课后准备一个节目,下节课进行表演。
(三)适时适度,动静结合,重视儿童的适性
游戏活动要有目的性,游戏的安排必须为教学服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充分考虑教学的难点和其它教学目的。音乐课堂动静结合教学是一个充满了知识交融,思想交锋和情感共鸣的过程。音乐课堂游戏动静结合的策略能使音乐课堂起伏有致、张驰交替,充满生机与激情,跃动生命的强劲音符,让学生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例如《表情歌》一课中游戏环节的整体设计:
① 听辨游戏:《黄河序曲》《江河水》《龟兔赛跑》乐段(静)
② 律动游戏:“快乐的舞蹈”(动)
③ 节奏游戏(动)
④ 倾听范唱《表情歌》(静)
⑤ 配乐朗诵,并加上拍手的节奏,完整地表现歌曲的韵律。
⑥ 倾听歌曲,听辨相同歌词的旋律是否相同?(静)
⑦ 演唱歌曲,表现出快乐的情绪,用动作表现歌曲。(动)
......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因此,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逐步做好自己爱听、爱唱、会听、会唱、注意听、主动唱,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得到逐步发展与丰富,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能与他人胜利的交流合作与情感共鸣。这样融入情感的音乐游戏课才充满认知情趣;才能放飞儿童的天性;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正是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本真所在。
【参考文献】
[1]藤缔弦.达尔克罗夫、奥尔夫和柯达伊三种音乐教学法的共性[J].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2003.12.
[2]高建进.新体系教材分析[R]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6.3.
[3]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