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257
post:488257

“无心”插柳柳成荫——对“随文识字”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使用再思考 严青

  • 发布时间:2016-08-31 14:35
  • 作者:严青
  • 点击量:

“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随文识字”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使用再思考

严青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识字教学的处理方式,它从文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其显著的优势。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在课堂中真正体现“随文识字”教学,可以从初读课文、体悟语言、识字写字三个语文教学常见板块去入手。

关键词:随文识字;识字教学;归类分析  

 

     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是斯老师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识字教学理念,在当时五年制教学改革试验中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意义。经过50多年的不断完善,直到今天,“随文识字”这一识字教学策略成为识字教学的中流砥柱,堪称经典。看上去是将本课要学的生字随意的散落到课文中去教学,但是要想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可要做到“有心似无心”。

1.      “随文识字”的优势在哪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身为一名南师附小的语文教师,能够如此近距离贴身感受“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魅力是我的荣幸。

    “随文识字”是当前语文识字教学,尤其是江苏省语文识字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需要掌握的生字词放到一篇篇生动有趣、选材丰富的课文中去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关键在于文和字的结合。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随文识字”,是在观看斯霞老师的《我们爱老师》课堂实录,斯霞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朵”字,上半部分用红粉笔写,下半部分用白粉笔写,学生观察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记住它,学生说:““朵”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几”字少一钩,下面是“木”字,合起来就是“朵”,花朵的“朵””。斯老师就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分析字形,便于记忆;然后斯老师拿出一大束鲜花,用实物教具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借机提问“花这么可爱,你们知道是谁栽培的吗?”学生联想到之前去公园参观的情景,自然回答出“园丁叔叔、阿姨”,这样便引出了下面对“园丁”的“园”的教学。一堂课上下来,真是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没有酣畅淋漓的快感,有的是春风化雨的温柔。

    反观如今的识字教学,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呆板,让学生心生厌烦,生性好动的他们难免要搞搞小动作或说说“悄悄话”。识字教学对他们来说太缺少吸引力,他们自然用心不专一了。慢慢一屏的生字词突然呈现在他们面前,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识记,效率低下不说,学生是否真正学进去了,从课后的作业反馈中也能略知一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对于如何使用刚学会的生字词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也不是单纯地在课上请学生组两个词、造两个句子就能解决的问题。识字教学的目的,其实是为语用打基础,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打基础,不能把新学的字灵活运用起来,其实是一种教学上的失误。在此时,就更加卓现“随文识字”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2.      如何在课堂中真正体现“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固有它的优势,但使用不当,就变成“爬满虱子的华丽的袍”,徒有其表而沾沾自喜不自知。现就语文课堂一般的教学流程来谈如何在其中实现“随文识字”。

  1. 生字入题,解题巧妙:

    有些课后安排的生字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孔繁森》《怀素写字》《大禹治水》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孔繁森”、“怀素”、“大禹”,字形繁杂,生活中使用频率也不高。这类字的学习最好是安排在课前的预习环节中,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人物相关的图片、资料、简介,课上给两三分钟时间展示,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部分障碍,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一举三得。

    除了人物中出现的名字,还有一些专用术语也可以在解题这一环节巧妙识字。例如《学棋》这一课,在课文中出现了很多与围棋相关的词语,如“棋盘”、“步子”、“棋手”,这些词是阻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难点,“棋”又是本课的重点,于是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棋”字,全班齐读,请班上几个课外学习围棋的学生来说说围棋,讲到古时候是用木头做的棋子,便结合字形,“棋”是木字旁。再出示围棋的一些图片谈谈围棋的专用术语和基本规则,讲到把别人的棋子密不透风的围起来,就可以吃掉别人的棋子时,写上大大的一个“围”字,“围”的字形和围棋中的规则很像,要密不透风的围成一个大大的圈。最后夸夸围棋界的一些名人,然后总结“像这样下围棋特别厉害的人,我们称它为棋手,古时候就有这样一位棋手,名叫秋”,巧妙地衔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此外还有一种,该字的本身便是本课的题眼,例如《蚕姑娘》一课中的“蚕”字,所以我在教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板书课题,读准“蚕”的平舌音,“娘”的轻声,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上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几条蚕宝宝回家去养,课上来交流对蚕宝宝的初步印象,有的学生从蚕的外形上描述“软软的小虫子”,有的学生从颜色上描述“黑黑的一小条”,有的学生从蚕的习性上描述“不停地吃桑叶”,激起孩子的交流兴趣后,我总结:“蚕,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这个字就是说蚕是天下第一的好虫子,那人们为什么这么感恩它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通过联系孩子的生活,解释“蚕”这个生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1. 初读课文,集体识字:

    虽然随文识字有它的优势所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结合一些集中识字的环节。当解完题后,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再考察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否读准确,这时候就需要集中识字来帮忙。不过老师可以在呈现的形式上多出新意。例如苏教版二下《识字6》是一篇与动物有关的识字课文,老师可以在初次检测生字词读音是否正确时,出示课文插图,给每一个动物加上名字,标注拼音,学生对照拼音、看着图片朗读生字词,既可以读准字音,又可以理解词义。除此之外,对于如何排列生字词也值得思考,可以是按照前后鼻音进行分类,可以是按照平翘舌音进行分类,也可以把三连音的字放在一起读,让学生在无形中从字音上给生字归归类。

  1. 体悟语言,分散识字:

    精读课文的语言,是两课时式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需要结合语境理解的字,可以在体悟环节中分散学习。在教学这一类生字词时,老师要充分发挥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生活化的特点,通过各种新颖、生动的手段创设、再现语境,这样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运用。

    一种方法是借助字源图,解释字义,理解词义。例如在教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提到“水源充足”这个词时,我先出示“源”的字形图,解释“源”是三点水,与水有关,一颗颗的小水珠聚到一起成了水流,从山石的缝隙间流下,这就叫“源”,指水流起始的地方。理解了这个字的本义后,我出示台湾的地形图,解释台湾四面环海,雨水充足,花草想喝多少水就喝多少水,这就叫“水源充足”。带到语境中理解词义,最好读好这个词,学生就能理解“源”的意思,体会到台湾水很多,气候温暖,所以花草茂盛这个因果关系,自然朗读时更有感情。

在借助字源图解释字义时,老师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本课的生字上,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也可以借助字源图让学生去理解。同样还是以《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为例,如何抓住蝴蝶飞向山谷的动作“飞、穿、越、赶”,想象蝴蝶的动作,体会蝴蝶飞往山谷时的急切心情,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难点。其中“飞、穿”都是学过的字,可以结合旧知让学生自学新知:首先请学生圈出这一句中的表示动作的词,边齐读边做动作。学生对“飞”的动作很了解,一下子就做对了,“穿、越、赶”的动作就做得不到位,说明这就是学生的难点。于是,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旧知“飞”字,出示字形图和蝴蝶挥舞翅膀的图片,看看字形,想想字义,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蝴蝶展开的翅膀就像“飞”字的撇、点,这时带到语境中读好这个词“飞过花丛”。接下来,便让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四人小组讨论:借助字形,想想意思,说说用这个字好在哪里。学生汇报“穿”字时,老师从旁指点一下,提醒一下,出示字源图:““穿”这个字,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穴宝盖,表示洞穴。下面是牙,穿原来表示动物用锋利的牙齿咬破洞穴的墙壁,通过缝隙钻到外面去。”然后,让学生想象:“在这里,蝴蝶是怎样通过树林的呢?”借助动画演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树木高大,小蝴蝶只能从树与树之间的缝隙通过,再读这个词“穿过树林”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对动作了。在前两个字的讲解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一课的两个生字“越”、“赶”如何理解自然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汇报的时候也能说得更加完整,动作也能快速、准确地做出来。

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将这个生字作为课文的文眼去解读。例如《沉香救母》一课,抓住“孝顺”一词,先板书“孝”字,解释“孝,上面是老省偏旁,写完整了,就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老在上,子在下,就是说子女要将父母捧得高高的,非常细心地照顾父母,这便是孝。孝顺,就是不仅尽心的照顾父母,还要顺从父母的话。”然后让学生多次朗读,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沉香的孝顺,这便形成了整节课的主要脉络。整节课上下来,学生不光认识了“孝”个字,对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赤诚之心有了深切的感受,心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要孝顺父母的观念。

  1. 集中复习,整体分析:

低年级每一课的识字量都比较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生字学生都不认识,有一类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对于像这样虽属生字,但是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读、会认并懂得字义的字,可以安排在体悟语言后的写字教学环节中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写字的具体要求量化到了准确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要安排十分钟在写字上。所以在最后十分钟的写字环节中,将本课生字以字形结构的不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找关键笔画,定关键位置。这一环节我从本学期初便放手交给学生去自学,教导学生从“组词、造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字形结构、易错笔顺、关键比划”等几个方面去学习每一个生字,刚开始学生讲得少,不全面,但老师多鼓励表扬,多请几名学生互相补充。出现新的讲解方式时大力表扬,让学生再重复,多练几次学生便有了很大进步。二下刚开始,讲解《识字3》写字环节时,一学生上来补充“茶这个字,我有个口诀方便大家记忆,‘一人戴着一个草帽’”,很明显这个学生没有把这个字讲完整,但是这是一种新的讲解方式,我便引导他“那茶这个字的下面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棵树”,我便帮她补充“茶树不高,只到人的腰,所以写在下面。茶树长得不茂盛,瞧,人的脚都露出来了。”她在我的帮助下,自己修改了口诀:“人带草帽采茶叶,茶树矮矮露出脚。”虽然还略显青涩,但我大力表扬了她,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解释的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讲解《雨后》写字环节时,一学生补充讲解“短”字:“左边是个矢,是箭的意思。古时候测量长的东西用弓,测量短的东西用箭,所以短是矢字旁。”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在写的时候左边不会写成缺失的失了。之后学生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解释生字,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环节都真正参与其中,学有所得。这也是一种随文识字,只不过“文”来自学生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在“随文识字”的教学中,要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识用结合,看似“无心”的将生字散落在课文的角角落落,点缀在教学环节的点点滴滴,实际上每个环节都是在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生字特点后做的精心设计,争取让每节语文课做到高效、有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金玉.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3]甘泉,许海雁,乔晓丽,董艾青.随文识字:分散集中两相宜[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0.1

[4]曹海永.随课文分散识字与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