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225
post:488225

魏婷婷 语文 水流千里归大海,条条道路终相遇 ——浅谈教学中老师的导航作用

  • 发布时间:2016-08-31 21:27
  • 作者:魏婷婷
  • 点击量:

水流千里归大海,条条道路终相遇

                       ——浅谈教学中老师的导航作用

【摘要】老师的引导,不只是通过各种方式,让脱离轨道的孩子重回正轨,到达目的地。其实,老师可以像导航仪一样,在司机的行驶偏离既定的路线后,不是拼命把他拉回来重新驾驶,而是根据他现行驶的方向,为他重新规划路线呢。其实每一种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教学环节是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但借鉴这些教学环节也并不是生搬硬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契机,进行合理有机的整合。不管这些教学环节进行怎样的组合,起着导航作用的老师要抓住教学的三个特点进行教学:1、以学为主;2、有指导的发现法;3、分层训练,当堂评价

 

关键词 导航仪  调整教学  以学为主  有指导的发现  分层训练  当堂评价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开始认为,精心的备课,全面的预设,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孩子达到我所期待的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一次听课、评课后,我发现作为新教师的我常常急于追求一节课所谓的的完整性,这样就会出现过教案、走流程的通病,强行让学生按照我设计的路线往下走,而往往忽略了教学的细节,导致教学内容不扎实。如果我在备课时尽可能多预设,明晰难点,从关注教案变为关注学生。遇到学生卡壳或跑偏时,不是匆匆往下赶,而是因势利导,那么学生更能够自我突破。毕竟,教案只是一个框架,在灵活万变的课堂,老师对各种现象的掌控力,具体问题的应变力,才是最重要的。花架子不仅要搭得漂亮,更要牢固,这样开出的花才长久。因此,我决定更应该做一名导航仪式的老师,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中要让学生勇敢表达自我的想法接受学生的不同想法以及短暂概念性的理解偏颇,把学生的学习难点当作调整教学、引导理解的重要契机

 

1、      巧搭支架,指导“先学”

老师的导航作用,是指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有序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提升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为目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 它要清楚地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离不开教师科学地去规划、适时的去参与、去指导、去评价。它是以学为主、学导结合的完美结合,旨在通过教师的导来加强和促进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使教为学服务,教与学融为一体。

在教授苏教版四上《小儿垂钓》一诗中,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这也需要老师前期的精心设计与准备。

备课时,我了解到《小儿垂钓》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胡令,他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构思新颖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其中以描写儿童的天真与可爱,充满童趣见长。在此基础上,我找到了与之风格相似,情趣相同的几首古诗: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的《池上》,高鼎的《村居》。课前学习单的及时反馈,则可以让老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拿出我给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单。稍加整理,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大家找到了几首耳熟能详的的诗句: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选一首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当然,老师的导航作用体现在自主学习时,预知道路的拥堵段,即自主学习的障碍处。因此初次尝试,我给了他们一点小提示,让他们方向更明确。我在每首诗的下面附上:我读到_______这个/些词,仿佛看_______________,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学生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当他们站起来汇报时,我感受到了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以及智慧火花发出的碰撞。有的学生说:“我从‘疾走’、‘追黄碟’、‘无处寻’等词语,仿佛看到了小孩拿着捕蝶网,追赶蝴蝶但未成功场景,体会到了小孩子童年无忧无虑玩耍的乐趣。”也有学生说:“我从‘忽然’、‘闭口立’这些词,仿佛看到小孩子本来高声唱歌,但为了捕蝉,紧紧抿住嘴巴的情景,体会到了小孩子的童心童趣。”这些妙趣横生的答案让我明白,只要教会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他们带给我们的远比想象的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老师发挥导航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2、      自主学习,适实指导

   “有指导的发现法”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主要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学,也可以讨论……究竟哪种途径有效,要看由此引发的大脑皮层上的信息存储是否深刻、细微、强烈。这就要求教师真正树立学生是主人的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1、“导”时带学生

这一环节,老师的导航作用是在充分把握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取舍教学的内容。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已自主获得的认识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新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思维在矛盾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使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加入有意义学习队伍

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从课堂一开始的导入,我就为我的目标做好了铺垫。我让孩子们玩个对诗的游戏,请根据所给的上半句诗,对出相应的下半句诗。(出示诗句,展示出来。)而这所对的几首诗,就是我之前所选的四首儿童诗。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描写儿童的诗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悟。

2、“学”时扶学生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导航作用是作适时的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没有充分地思考,丧失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斗争而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会丧失自主探究的信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概就是适时介入的最好诠释吧。

在抓关键词想象品童趣这个重点环节中,我提出“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请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个大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小组起来交流汇报时,其他学生互相补充,而我则发挥导航作用,相机指导学生学会抓住“稚子”、“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等关键词展开自己的想象。如学生会说从“蓬头”二字可以看出小孩子头发乱乱的,若无其他学生补充,那么我可以追问:为什么头发乱乱的呀?那学生就会想象到是因为小孩子早起钓鱼心情太急切,连头发都没梳理,就跑去钓鱼的场景,瞬间对孩童的天真顽皮有了代入感。这样,通过对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的人物形象,调动自身充分想象,产生丰盈画面感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稚子”一词的形象感知,对词语的内涵理解更鲜活,也更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诗中的“童趣”。

3、“议”时放学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交给给学生,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表演自己的创作,从而满足学生表现欲望和认知、情感上的需要。

我以“遥招手”为切入点,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这一情景,在活灵活现的演绎中,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身临其境,感受乡村儿童不拘小节专心钓鱼的鲜明形象,品味古诗中的童趣,这样可以浸润儿童心灵,感受儿童特有的率真、可爱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同时,就古诗中的“遥”作何解,有学生认为是“远远地招手让路人靠近”,有人则认为是“连忙摆手”,我让孩子们大胆地争议、讨论,言之有理即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课堂上,总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行给学生,不要把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当作填塞知识的容器,而应及时发挥老师的导航作用,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臻于学生发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4、“结”时抓学生

在进行小结时生在形象具体的感知上,对这个方法也有个概念化的印象。最后,在配乐读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画面读一读,无疑对这一学法又进行了固化。

 

3、      分层训练,及时内化

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准确地判断学生学习的起点水平和通过努力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或期望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这一差距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时机。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围绕学生的问题,经过教师对新旧知识的关系的点拨,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烈、活跃、多方面探索、多渠道想像、多种方法论证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明晰今天我们就是用抓关键词,展开合理想象,品味意境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放手让学生去学时,老师的导航作用了解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反馈,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上《金蝉脱壳》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自由朗读第四小节,说清楚金蝉脱壳的步骤。能力稍弱的学生在回答时可能只能零散的说出蝉儿各部位脱壳的顺序,甚至可能说不全。那么老师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出蝉儿脱壳的步骤,并加上适当的连接词,使他的表达完整流畅,并再找基础薄弱的学生练说。而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做到表达完整流利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关注描写蝉儿脱壳时的动作。从而得出我们虽未亲眼目睹蝉儿脱壳的过程,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有顺序,抓动作,才将这奇特动人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本课教学的读写环节中,我请学生看看破茧成蝶的情景,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词写出这个过程。同样,对于学习能力比弱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描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能够将观察到的动作写清楚、完整。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紧扣动词,将过程写得更加的生动、多彩。

教师的导航作用除了在教学引导学生达到终点,还体现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合适的问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确保学生的课内训练度,并且通过当堂评价,有效解决知识缺陷累加的问题,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育。

 

实践证明,老师的导航作用是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先学和课堂教学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而且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师生观、教学观。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内在探究的能量得到释放并让其在自主学习的时空里生根发展,成长壮大,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学物理学程导航式教学初探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21300)  海门市树勋中学(226100)  毛卓飞

[3]《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2005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7(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