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1
post:488121

语文 孩子的心你要懂

  • 发布时间:2016-02-25 15:38
  • 作者:胥婕
  • 点击量:

 孩子的心你要懂

    南师附小  胥婕

每当听到“名表”一词时,我的脑中跳出的不是那些奢华高端大气的手表,而是我班期末考试卷上的一道看拼音写词语的题目“名表”。年级中有很多孩子写不出来,有的还写成了“明表”。可偏偏我们班的孩子有不少写对了,我也很纳闷。同事们笑称,你们班是土豪班。真的吗?真是土豪班?带着好奇,我走进课堂。

“这次的名表,写对的同学请举手。”“说说看,名表是什么意思啊?”

学生1说:“名表就是记名字的表啊!就是你登记分数的记分表。”啊?名表是记名字的表?

学生2说:“名表就是写着名字的手表啊?”看着我诧异的表情,孩子们反倒觉得非常疑惑,难道不是写名字的手表?哈哈哈,歪打正着,“名表”原来就是这样写对的。孩子的心真是让捉摸不透啊?

记得冰心关于孩子的心理,曾经有过一段生动的表述: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往往我们所以为刺心刻骨的,他们却雍容谈笑的不理;我们所以为是渺小无关的,他们却以为是惊天动地的事功。名表的例子不是正好诠释了冰心先生的表达吗?平时和低年级孩子接触多了,越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再来说个自己的识字教学片段吧,我发现在识字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尤为显著。

课堂片段重现:

师:今天的一类字,你认为哪个比较难,需要大家帮忙?

(x):“廊”字我觉得难。

生(j):我来说,广字头下面是个女郎的郎,所以可以这样记:广场上来了一个女郎。

生(h)我是这样记的,广西有个新郎,桂林在广西嘛!

师:不错,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真是聪明的孩子,给她掌声!

生:“骆驼”两个字我分不清,怎么办?

师:(心里偷偷说)这两个字都分不清,你也太……

生(t):我来教你:马到洛阳逢干旱,就记住“骆”了。这样就能分清“骆”和“驼’

(生有点茫然,不太听得懂)

师:在黑板上板书  “洛  ” 再将三点水改成马字旁,边说字谜边板书。

生(h):我还有一个办法。骆驼的“驼”去除马是“它”,“它”和“驼”的第一个字母都是“t”,就能记住“驼”了,骆就能和驼分清了。

生(w):我还有个简单方法:马靠它,它靠马,就是驼,骆驼的驼。

生:“鼻”字很难,我不会记。

生(s):“自”是自己,“田”是鼻腔,“一”是嘴巴,“撇和竖”就是鼻涕,鼻涕流到嘴巴下。

生哈哈大笑

生(c):我受到s同学的启发,是这样记的:自己的田感冒了,就流鼻涕了。

师:“碧”字你们有好方法吗?(因为没人提出“碧”字,只好自己问了。)

生(s):王妈妈,白妈妈坐在石头上。

生(l):一个王老汉,带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

生(r):王姑娘,白姑娘,坐在石头上。

生(z):一颗琥珀珠落在石头上。

师:(心里暗暗地想)难怪他们不问,原来记的方法比我的多。

从刚才的教学片段中可见孩子的心理和需要教师并不是真正地明白。尤其是“骆驼”二字,那个孩子说自己分不清。当她提出这个问题时,除了我感到奇怪之外,在场的孩子并没有觉得大惊小怪,而是很认真地帮助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些方法也的确富于新意,很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课后的练习和检测,我发现这几个孩子认为较难的生字已经不再是拦路虎,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却是孩子们自己。

于是,我在反思自己的识字教学,在备课时常常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假想孩子的难点,其实我并不懂孩子的心。与其让教师挖空心思去想办法帮助孩子记生字,不如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这样教师省心,孩子也学得舒心,并且会很有成就感。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地尊重学生,充分地关注学生,充分地相信学生。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快乐会留在他们心中,惊喜会写在我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