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10
post:488110

英语《中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诸蕾)

  • 发布时间:2016-02-26 10:14
  • 作者:诸蕾
  • 点击量:

                                           中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诸蕾

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和版块,其中语法教学一直是老师们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如何上好语法板块的课,更值得我们思考。本学期我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再思考的过程。本文是就骨干研修的两节课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梳理的一个总结。

一、Learning for using

教的本上是为了学,学为了什么?语言教学,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为了用。本

次活动展示的两节课在这方面都体现得非常到位。具体体现在:

1.      词汇与情境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是词汇与句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课,机械枯燥的句型操练不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两位教师都利用任务型教学将词句操练与情景有机地结合。无论是第一节课的Food show之后的survey,还是第二节季老师课的招聘服务员的活动,都激发学生有效参与操练,相比较而言,survey的活动趣味性不如招聘服务员活动,但是后者的学生参与度不如前者,所以建议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分小组继续招聘,这样不至于大部分学生做听众,只是少数学生有操练的机会,使活动在全部的层面效率更高。

2.      听说训练与语法教学的无痕糅合

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中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通俗地说,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词句。两节课都在语言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提炼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句型,让学生有章可循,思路明晰地使用语言。但是季老师的课这个环节的过渡语值得商榷,她的前一个环节是:What else are in my snack bar?之后教师的过渡语是:This is the waitress in my snack bar. What would she say? 这个问题问得学生莫名其妙,因而冷场。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也就是教师的两个问题跳跃性太大。所以建议改为如下语言过渡:There are more food and drinks at my snack bar. So many people come to my snack bar. When they’re coming, what would my waitress say?

    不过季老师的课能注意在词汇教学部分注意将可数名词,不可数名称的使用方法在听说活动中渗透,公开课上难能可贵。这方面也可以借鉴顾洁老师和陆蓉老师说课中这部分的处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这样无痕地糅合,才能再保留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

3.      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的适度配合

课的设计的层次性处理在有难易度的练习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之外,

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适度拓展课文的相关知识。王老师的课的任务环节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排序再表演的任务活动,能够注意从理解个别语句过渡到形成语篇,从语言的学习过渡到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建议增加一些课外的相关语句、词汇。训练学生在语境中猜词义、猜句意。让学生有挑一挑摘桃子的挑战的刺激性。季老师的课最后呈现的课外阅读太好了,可惜的是没有很好地运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建议压缩前面的时间,让这个更有意义的环节有效实现教学意图。

二、Learning for fun

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会让智慧注入孩子的心田。怎么

打开这扇天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用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孩子来说,为了趣味学习比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会更主动得多。观察这两节课可见,学生都是在趣味的活动中学习。欣赏王老师的最畅销食品的评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调查有意义的同时赋予该活动趣味性,不过建议让学生汇报时改用:…students would like…这样就促使学生使用本课相关的重点语句,比说单独的数字要有意义得多。并不是书本以外的语言学生就不会用,教师也要注意大胆放手,这样学生日后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才会有丰富的语言呈现,之所谓灵活地在语境中使用语言。更欣赏聪明的季老师能将普通的活动赋予它有趣的形式,有扔大象自我介绍、快速反应、招聘服务员、趣味阅读,这些活动无一不让学生愉悦,但是需要思考的是在纷繁的活动中,教师如何做到忙而不乱,如何在有趣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思维的连续性,让学生不仅在玩中有收获也明白如何收获,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会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以上就是我这次活动的浅显思考,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思索、研讨中才会体现它的生命力。让我们为有活力的教学努力成为教学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