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彰显数学习题生命力的有效做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陆咏梅
数学习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对策,解决未知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习题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目前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数学习题教学总是单调、枯燥、乏味,不受学生
二、优化使用习题的意义
1、习题有助于激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当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用自己的数学观念表达。新鲜而具有丰富答案的习题,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结论或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2、习题是挖掘、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展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每个学生的数学才能,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最大的发展,能有效的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3、习题中的应用问题,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中的运用,明白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
三、优化使用习题的原则
教材习题的编拟有时比较单一或不完善,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需要,优化使用和再度开发习题,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如何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凸显教材意图,教师在习题教学中需遵循以下几点:
1、习题要体现知识性
编制开放型习题时,要体现其知识性。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2、习题要具有典型性
编制开放型习题时,最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在习题中应隐含着一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习题中蕴含的基础知识可以前后联系,可以与其他知识沟通。习题可以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归一。
3、习题要具有冲突性
具有冲突性的习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矛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可以编制一些习题让学生猜测结果。在猜测中,学生得到相反或是相对的结论。不管结论对错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4、习题要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性和实践性习题的编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彰显数学习题生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应创设情境,把数学练习同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数学知识蕴含在普遍的生活中,从而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意义。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时,可先创设一个大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庆贺活动。然后围绕这个大情境进行练习设计,如分发糖果、分组排队看演出、参加各类游园活动等一系列有余数除法的习题。
2、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就有必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游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合理开发,有效应用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果让学生长期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非但不能提升数学素养,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习题进行适当加工的责任。这种加工的目的在于“放大”习题的价值,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优质、高效的载体。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统计”中安排了这样两道习题:
习题的编排意图、目的非常明确:分别用“移”或“算”的方法巩固新知,应该说训练达成了上述目标。但问题是,“移”或“算”本应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灵活运用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这里却因指令过于明确、直接而成了机械训练,那没有了指令学生会作出何种选择呢?能主动进行策略上的优化吗?习题怎样改动才能展开这一过程?在多次思考的基础上,我作了改进:增设比较,优化策略,改第1题为图(1)。其过程为:
图1 图2
①你能求出下列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吗?(出示图1)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求?
②如果第二条丝带变得很长,现在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求平均长度呢?(出示图2)
改进后的教学少了些限制,多了些空间,学生经历了从策略选择到策略优化的真实、生动的过程。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得到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提升,练习的功能得以拓展。
(三)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适当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启发引导,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难,层层递进,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本质,从而解决数学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可设置些练习。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造应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多层次练习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获。
(四)关注延展,体现再生
原题为选择题:把1根
A. B. C.米
改编题:把1根
A. B. C.米
选择以后,你能否利用原题的相关条件提两个问题,使它们的答案正好是剩下的两个备选答案吗?
改编题充分利用了备选答案这一宝贵资源,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我们说,每一个答案对于某道特定的题来说,能否匹配,决定着答案的正误,所以为错误答案寻找合适的“母体”,是区分、思辨的过程,是对概念、定理等数学新知的最好注解。
(五)课外拓展,适度延伸
在练习课教学将要结束时,可剩余一些时间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对于书中习题来说有些难度的拓展延伸题。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①出示学校地图,让学生下课后到操场上看一看,说一说校园里各方向各有什么?②出示南京地图,让学生寻找从学校去鼓楼广场的路线。师生一起研究讨论,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以训练其思维。
要让练习课教学练得精彩,思考点和有效做法还有很多。我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自觉地把自己当作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让练习趣而有内涵、实而不乏味,一定会使常规练习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