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
- 发布时间:2016-09-02 09:06
-
作者:李悦
- 点击量:
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
【引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让他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来。教学实践表明,兴趣小组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营造热烈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兴趣小组活动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情况,自己选择喜爱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各项技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过一学期的实施以及对周边学校的观察,我发现兴趣小组活动在一些学校或某些教师面前成了“悬缺”的活动,或者用它来充实其他课程,或者盲目地对其进行实施,造成效率低下。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对学校兴趣小组的实施者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
【主题词】 兴趣小组 小学教育 实践 学生成长
【正文】
一.小学兴趣小组的作用:
小学兴趣小组实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兴趣小组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过程,具有生成性。该活动不再是预先设立的、特定的、静态的、物化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设的一系列“事件”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追求教育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的途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中寻找自我价值,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兴趣小组的实施活动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对话、质疑,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商与合作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兴趣小组活动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兴趣小组的研究目标:
“兴趣小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动手、动脑、体验等实践手段,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自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阶段,首先,要着眼于活动结构的年段衔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拘于设定的框架。其次,掌握兴趣小组实施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活动方式,通过兴趣小组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明确兴趣小组实施的一般步骤,指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小学兴趣小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小学兴趣小组实施的目标是让学生收集信息,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分析问题,交流合作,基于这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能力,并能表现技术和能力,让他们发挥特长,个性的表达,合理的表述观点,让学生有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让四年级学生们以文艺演出的方式,呼吁学生们保护环境,让学生去收集环保的信息,和语文老师、地方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取得联系,给他们提供资料,让他们自编自演了一些文艺节目,效果非常好,得到了领导和全体师生的认可。也很好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这也让我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的实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也下定决心,把这门新兴课程好好开展下去。作为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好好的把专家和其他老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它很好的实施下去。
三.实施兴趣小组的重要性:
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或叫做求知欲,是他们力求认识自然界,认识人类自身,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青少年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指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实施兴趣小组,能够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励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一些学者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强烈而稳定的兴趣是从事活动、发展才能的重要保证。读书好比是学开汽车,其中德育是交通规则,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是获得驾驶执照,而实施兴趣小组好比是上路练习,是学开汽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实施一堂兴趣小组活动课有时候胜过五堂文化课,因为“兴趣小组”是学生锻炼和展示能力的第二课堂,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多动手,多让孩子出去走走,多了解现实生活和家乡历史文化,这不仅可让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受惠,还会直接让孩子在以后的职场中胜出。
四.小学兴趣小组实践性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问题,课程改革的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也不例外,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很难落实。(1)教师的观念问题。课程的成败关键看教师,而教师是否能落实课改 理念关键是观念。(2)教师的研究能力。目前在岗的所以教师都是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对于以研究性学习为只要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缺乏方法的指导,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听到谁学生只知道什么什么,研究不出什么东西。因为自己不懂得研究,无法研究。就指望学生自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程不该归究与学生的素质。这样,这门课程的开设就失去了“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的,而只是把它作为追求功利的工具。(3)参与指导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各个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较少,在大家心中认为这门课排给谁就应该由谁来上,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学科教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指导的教师数量太少,使得每个主题研究不够彻底。
2.活动组织问题:在主题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原因、社区的限制、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和学校条件的缺陷,使得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共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出困难。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使得1个老师得带几十个学生外出,因此交通问题便成了第一困难,其二便是安全问题,1个教师没办法在同一时间内照顾到每位学生。(2)时空条件的限制。小学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带各项活动衷曲,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主题研究问题:兴趣小组活动主题设计应先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要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为主题展开学习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大难点:(1)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未必都可行。学生还大部分生活在童话里,不知道或者对现实世界已有的事实缺乏探究的兴趣,所以当老师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的时,他们总说对体育活动或者科幻世界感兴趣。因为教师提出的主题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操作起来非常矛盾。(2)主题研究比较肤浅。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特征深入探究,防止浅尝辄止。然而目前的许多主题研究都很难深入下去,一方面教师缺乏课程知道的经验,不知道怎么深入,另一方面小学声生活经验有限,兴趣的持久性不强,对同一问题很难较长时间保持着兴趣,因此不愿意继续研究。
4.管理和评价问题: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总结不出好的经验,也就不能为兴趣小组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佐证。没有恰当的评价,就无法衡量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就无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1)与学校常规管理的冲突。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师生按时到小,按时上课,做好两操,搞好卫生等。而兴趣小组的实施就不能受这些的约束,质量怎么样都已不在学校的监控范围,也就无法进行常规管理。(2)考核评估的困难。如果不给予一些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的评价,最终结果就会走向夭折,然而要考核评估,又无法制定一个恰当的标准,只会一些描述性的评价,很难把教师之间的工作差异评出来。
五.小学兴趣小组有效实施的策略:
1.调节气氛,师生互动。为了让学生落实方案,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组织外出调查、访问等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长的监督作用,对组长提出一些专门的要求,让组长来组织、督促组员开展活动。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交流,监督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家六,给以土学生响应的知道,形成师生良性互动。
2.放飞思维,自选主题。课题是兴趣小组实施的载体,它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可研究性,最大基点应是学生的生活与实践。我们的课程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面对学生的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学生熟知的领域中产生课题。这时选题的状态是“撒网式”,没有约束的放飞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世界中,我们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并会随学生的问题走进学生多彩的儿童世界。
3.教师点拔,理清思路。活动的拓展,教师除了要维持学生研究的兴趣,活动状态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的主题、进展情况,即使给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拓展、深化。
4.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即使得到帮助,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对兴趣小组实施的进展,了解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
5.反思。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的边县形态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通过自身活动,不断见建构课程内容。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的不段修正改进使得该课程不断完善。因此,反思也就成为活动课程的有机构成。通过反思,学生可不断改善活动,拓展活动,通过反思,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论】兴趣小组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大量的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制造等活动,这里面就蕴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档次和品味、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智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