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42
post:488042

儿童识字进入“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6-09-06 09:48
  • 作者:翟莉
  • 点击量:

儿童识字进入“新常态”

儿童成长受惠 识字教学迎来“新机遇”

     ——南京某小学一年级某班学生学前识字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缘起】

一、去年一家媒体曾报导上海市小学教学改革“零起点”的经验: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材“做减法”:“一学期识字量从350个左右降低到296个。”“写字量降低至118个”,而且只要求“在田字格中描摹,无默写要求。”(《文汇报》)

该报导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同仁不解地提出质疑:社会不断地发展,科技飞速地进步,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而我们的识字教学的要求为什么减退了呢?

从小学识字教学角度来说,“零起点”意味着:要求学生上学前“没有”识字,“无”识字。识字要等他们入学后,靠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二、《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3期“卷首”语曾发表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引用一所学校经过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小学识字教学的起点不是零”。该文得到了许多同仁的认同。但也有同仁们持不同的意见,提出:一年级学生入学,欢迎“一张白纸”的学生(即入学前一个字不识)。还有的同仁心里有疑团,进而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识字教学的起点“不是零”,儿童学前识字的具体情况如何?儿童学前识字“正常”吗?

三、社会上,尤其是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前识字普遍关注,有的认同,有的左右为难。

四、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识字一直是禁止的。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提出:评优时如发现教幼儿识字的情况“一票否决”,生怕一开识字的“口子”,违背教育规律,会加重幼儿的负担。

总之,儿童学前识字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新的形势下儿童学前识字的问题,我们决定以南京市某小学2015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某班学生为对象,做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设计】

一、调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入学时调查学前的识字量。具体做法:以国家语委正式颁布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非常用字字表(一共3500字)为标准,打印发给家长,请家长代为调查,并附一份《通知》,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具体的调查方法。为了避免家长产生攀比心理,《通知》上特别承诺:老师不在全班公布调查数字,不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家长配合,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步:学生入学后一学期,放寒假前,全面具体地调查。其中重点调查家长入学前让孩子识字的目的、途径、方法和孩子学前识字对入学后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为使调查能取得实效,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的提纲。提纲除了相关的自然状况,如学生姓名、性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以外,有8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具体回答。

【结果分析】

全班39人,有效答卷39份。现按照调查提纲的顺序,将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前识字数字统计

1:儿童学前识字数统计表

识字数

人数

识字数

人数

0——200

9

1001——1200

4

201——400

4

1201——1400

2

401——600

4

1401——1600

1

601——800

2

1601——1800

1

801——1000

3

1800以上

9

人均识字:971     最多识字:2059     最少识字:83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很正常。因为孩子家庭的具体情况(经济、文化等)很不同。

 

、家长让孩子识字的目的

               2:家长让孩子识字的目的

序号

识字的目的

人数

1

为了培养识字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31

2

生活需要识汉字,游戏需要识汉字,所以引导孩子随机识字。

15

3

让孩子能自主阅读课外书,获得知识。

30

4

让孩子识字是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减少压力。

15

5

让孩子识字,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

6

启蒙教育,促进大脑发育,开发语言和说话能力。

1

7

跟风,看到人家孩子识字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关于让孩子识字的目的,有的家长比较明确,也有的家长比较模糊,还有的家长是“跟风”。(分类标题尽量采用家长答卷中的原话,下同。)

三、家长让孩子识字的途径和方法

3:家长让孩子识字的途径和方法

方法

人次

方法

人次

1、卡片识字

13

9、看动画片识字。

3

2、生活环境中识字

26

10、听广播识字。

1

3、看绘本识字

11

11、读报纸识字。

2

4、看图画书识字

7

12、利用ipad软件识字。

3

5、读儿童故事书识字

13

13、平板电脑游戏识字。

2

6、游戏中识字

8

14、家长写出字卡教识字。

4

7、看电视识字

4

15、读字典识字。

1

8、电子游戏中识字

3

16、校外培训班识字。

2

从表中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家长引导孩子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校外培训识字”的情况很少,说明孩子学前识字家长起了主作用,采用的方法都比较自然随意。

四、幼儿园教识字的情况

39份单卷中1份未答。回答幼儿园不教识字的30份,占77%,其余8位家长回答幼儿园教识字,占20.5%。这些家长写道:

“大班时让孩子写自己的名字。”“大班时,教了最基本的字,大约50个。”“中班时,幼儿园老师开始教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字。”“没有教识字,但是幼儿园有绘本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把字和话对上号了。”由此可见,幼儿园老师基本上没有刻意教孩子识字。

五、儿童学前识字对入学后学习的益处

4:儿童学前识字对入学后学习的益处

人次

1、通过识字对汉字产生了兴趣。

10

2、识字多了,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7

3、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能自主阅读,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0

4、识字多了,语文、数学作业能正确读出题目,理解题意。

25

5、识字了,阅读了,能学习更多的知识。

6

6、识字了,与别人沟通能力强了。

11

7、识字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

7

8、识字了,了解周围事物的机会会增加,生活自理能力强了。

9

9、识字了,入学后适应性快,减轻了学习压力。

9

10、识字对学习拼音有帮助。

1

11、学前识字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1

家长们通过一学期的观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说明了学前识字对孩子成长的益处很多。

六、儿童学前识字对他们成长的负作用

39份答案,34人回答“无”,占87%,另有3人分别回答:“识字多了,上课会不专心听讲。”“孩子识字了,会不重视汉语拼音学习。”“孩子识字多了,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正常发展。”

对于家长反映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家长的主观想象和不必要的担忧,有必要作具体分析:

 “识字多了,上课不专心听讲。”“学前识字了,会不重视拼音学习。”这可能是事实。但我们想像一下:学生学前识了许多字,语文课本上那一些内容,根本就“吃不饱”,上课还需要“专心听讲”吗?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老师如何从孩子的学情出发,改进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真正地吸引孩子。

 “孩子识字了,会影响想像力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识字多了,阅读的范围广了,会促进想象力的提高,除非识字的方法是一味地“死灌硬背”。

我们坚信: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儿童在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识一些汉字,是不会有负作用的。

七、儿童学前识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一方面家长亲身体会很多,可以分成这么几类:

1注意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有19位家长提出这一问题。

2注意选择有效途径和方式。引人注目的是:“生活识字”。用家长的话说: “在生活中识字方便。”“让识字融入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中识字,寓教于乐。”

3注意儿童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有10位家长提醒:“读字要准确,不能犯错,否则上小学难以纠错。这是不能放任自流的。”

另外,有两位家长分别提出:“应识字和写字同步进行。”“多识一些上小学后需要用的字。”

这里有必要提出两点:

1儿童学前识字,只要求认识,一概不要求书写。书写很不容易,孩子年龄小,力所不能及,会加重不必要负担。

2、提前教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字很不可取。儿童学前识字,要防止“小学化”。

八、孩子识字后阅读过的图书

据家长反映,儿童在识字过程中:都阅读了不少图书。这里举几个代表性的学生:

l  韩沁怡:《上下五千年》、《老鼠记者》、《一年级的小朵朵》。

l  王梓妍:《十万个为什么》、《四五快读》、《父与子》。

l  宋海杰:《揭秘海洋》、《一年级的小豌豆》、《马小跳玩数学》。

l  李昊泽:《大百科全书》、《昆虫记》、《不一样的卡梅拉》

l  李铭夕:《科学全知道》系列30本、《卡梅拉》、《唐诗宋词》

l  刘宁麒:《八十天环游地球》、《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西游记》

从上述书目中可以看出:有些图书还是儿童版注音读物,但类型上已经涵盖了纯文学类、漫画类、古典诗词类、历史类、百科全书类等多种类型,非常丰富。

 

九、引导孩子识字过程中的小故事

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趣事,成为家长美好的回忆,这说明家长引导孩子识字并不是一件“苦差事”。39位家长中附上小故事的15位,占40%。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这里列举三例:

第一次发现儿子识字了

孩子大约3岁时,一天全家乘车外出。车子刚开出停车场,儿子突然伸出右手指着前方,大声给我指路。我好奇地问他怎么认识路的。他很自信地说:“看,那个墙上写着‘出口’!”第一次发现儿子识字了,心里一阵窃喜。                                    (马齐国)

 

 

孩子也会“自作聪明”

一次,女儿在放学路上看到一条横幅,上面印的是东南大学关于召开运动会的事。她很自信地对我说:“妈妈,我考你一个问题:东南大学马上要开多少庙运动会?”她重复了两遍后,我才懂了她的意思。原来,她把“届”,看成了“庙”字了。当时,虽然一个字 认错了,我还是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孩子这种“自作聪明”好啊!一、她从小学会关心周围的事物;二、发现她已经认识了“庙”字,很不简单;三、至于读错了“届”字,指出来,变成了收获,对这两个字再也不会混淆了。                                    (何思琪)

 

 

难忘的一瞬间

其实下决心开始陪昊泽认识字,是源自一次同学聚会。那是2012年春季的一天,我和我大学的同学各自带家人一起去天目湖玩。在坐车前往的路上,一个同学的孩子叫哆哆,在高速路上,一看到路牌,嘴巴就说是什么路、什么什么路口等等,而且在说的时候,表现出很能干的样子。对比之下,看看自己的昊泽,我明显感到一种失落,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一瞬间让我难忘!这也是我让孩子识字的开始。                               

(李昊泽)

 

【调查启示】

一、调查研究,科学判断:儿童识字已经进入 “新常态”。

1、让调查数据“说话”。

上述数据是南师附小一6班的个案,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妨借用一下“它山之石”。再列举几所学校的调查数据。

校名

总人数

学前识字数

人均识字

识字最多

识字最少

济南市某小学

五年连续调查

400——500之间

1000个以上

 

南京市A小学

108

627

3000

7

南京市B分校

45

978

2748

123

南京市C小学

389

690

2510

50

南京市D小学

32

936.8

3222

51

大量调查数据说明:儿童学前识字非常普遍,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如有人对此判断有疑,不妨随意从你亲戚或朋友家找孩子逗一逗,问一问,就可以得到答案。

2、具体分析,科学判断。儿童学前识字的 “新常态”,绝不是偶然的。这里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1)、从当今汉字的“生态环境”这个角度说:社会就是一个“汉字的海洋”,“识字的大课堂”。

“教育生态学”研究指出:“研究任何教育教学问题,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生态环境。”汉字“生存”在哪里?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稍稍留意一下,各自的家庭里,暂且不说,只要你走出家门,举目四望,无处不见汉字的存在:从你的所住的小区到你出行的街道,到你所处的工作单位;从你乘坐的交通工具到你购物的商店,到你拿到手上的每一件物品……哪一处没有汉字的标志、招牌,以至广告?换个视角看:当今社会就是一个“汉字的海洋”,“识字的大课堂”!

2)、从当前儿童的生活状况这个角度说: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汉字,生活就是识字的“课本”和“老师”。

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儿童的日常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吃”的、“喝”的那些食品、饮料;都要“用”的、“玩”的、“乐”的那些玩具、文具、电视;都要“住”的那些楼宇、小区;都要“行”的那些交通工具、公交站牌……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大吃一惊:当今儿童的生活和汉字是“零距离”。汉字对于儿童来说,是“触目皆是”,是“触手可及”的。从儿童识字角度说:生活就是识字的“课本”和“老师”。

    这里不妨举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中的小例子:

 每个孩子都要用牙膏刷牙。牙膏盒上的包装不仅精美,而且儿童化、情趣化。每天用两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与牙膏接触何止成百上千次!难道家人从未和孩子说过牙膏的名字?难道孩子每天用牙膏的时候,没有留意过牙膏上的名称和图画?明智的家长就会巧妙地逗一逗,让孩子看看上面的画,认认上面的字。

 这里要特别说明:我们提倡的儿童识字,绝对不是“为识字而    识字”,从小培养儿童关注生活周围的事物的敏感性,意义远远大于识字本身。

3)、从汉字自身的“优势”、“特点”这个角度说:“汉字宝宝很好玩!”

   特别要指出的是:汉字与任何拼音文字不同。它是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殊魅力。有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有的汉字就有一个字谜;有的汉字还有一个故事。有学者研究提出:汉字还“会说话”哩。汉字还具有联想功能,学一个,带一串。如认识了一个“马“,可以联想到“吗、码、妈......”等一串汉字。汉字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用儿童的话说:“汉字宝宝很好玩!”只要家长、教师引导得法,中国儿童识字何难之有?

 总而言之:儿童识字“新常态”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必然反射,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其重要、深远意义有待深入探究。

二、 “新常态”让儿童成长受惠,倍加点赞:汉字魅力助力儿童自立成长。

在儿童识字“新常态”下,“受惠”的当然是儿童主体。看看调查表中家长的那些由衷的表达,让我们感慨万千:“识字了,能自己看书了”;“与别人沟通能力强了”;“能理解作业题了”;“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增强了”……汉字特有的魅力助力儿童“自立”成长。这种特有的能量是无法替代的,值得倍加点赞!

这里有必要着重提出一个常常被大家忽视的问题,这就是:学生入学初的“压力”。统计显示:家长让孩子入学前识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减少压力”的,15人。学前识字减轻了学习压的,9人。特别是学前识字了,语文、数学作业能正确读出题目、理解题意的,25人。文后附语文、数学作业各一份,请看:这样的作业,学生一字不识怎么完成?这样的作业每天都要做的呀!曾有一所学校做过调查反映:学生进校后一段时间,体重普遍下降!可见学生心理上负担“压力山大”!

儿童学前识字了,这座大山被搬走了!能不为之鼓掌吗?!

    三、把握“机遇”,主动应接:为识字教学改革,做出“新贡献”

儿童识字的“新常态”,给我们识字教学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主动应接”“新学情”,积极改革,为识字教学做出“新贡献”。这里简介一条“轻车熟路”——

1、“识字活动”课的“三个一”

1)改革“封闭性”课程结构,开设“识字活动”课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改革目前“封闭型”的课程结构,每周或每两周开设一节“开放”的“识字活动”课。在用好现有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2)、引导学生当识字小主人,动手动脑做“识字剪贴本”。

老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识字素材(带有汉字符号的食品、用品的包装、广告等),剪剪贴贴,读读认认,带到活动课上,和大家交流、分享。

    3)、创设各种识字游戏,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识字活动”课上,通过“识字大王”、“发现大王”、“联想大王”等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潜能。

2、“识字活动”课的主要特征——

1)、它是“开放”的:它像一座桥,有效地将“新常态”下社会生活中汉字资源吸纳为儿童识字的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使识字教学获得一个大的“解放”。

2)、它是“主体”的:学生真正地成为识字的“小主人”。学生自主创造识字的“课本”。

3)、它是“潜能”的:它不是“为识字而识字”,而是通过识字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

4)、它是“游戏”的:识字活动课上,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汇报、交流,以游戏为主。

5)、它是“无负担”的:“识字活动”课,识多少字没有刚性指标,而且只识不写。

6)、它是“普适性”的:城乡任何学校都可以做好。

“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做了,小学低年级两年,就可以轻轻松松识字2500个左右,尽早实现“自主阅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大大超过目前一般二年级水平。

学生尽早实现“自主阅读”意义深远。

(详见《语文教学通讯》20143期)

19915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汉字教学研究会”确认:“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出版,第25页。)文字学研究指出:“根据汉字的特点制定的识字教育,对于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是有重大意义的。”(《字里乾坤》,中国档案出版,第293页。)

儿童识字“新常态”下,儿童成长受惠,识字教学迎来“新机遇”,让我们携手并肩,为识字教学做出“新贡献”——路,就在脚下。

                                                             

 

 

 

 


 

下一篇:张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