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37
post:488037

数学 余鸿瑞 《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发布时间:2016-02-25 10:15
  • 作者:余鸿瑞
  • 点击量: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南师大附小        余鸿瑞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学生数学课上的说,是用口语形式反映和表达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同步进行。但是越到高年级我们会发现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愿意说,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清等现象。怕出错,要面子、说不清楚,是阻碍学生表达交流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基于以上因素,老师要多方位考虑,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和谐、民主的交流平台,教会学生表达的方法,创设学生表达的途径,让学生想表达、会表达、敢于表达。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表达

    不少老师认为,创设情境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尤为需要,因为孩子年龄小,需要富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不然,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同样需要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放下束缚,缩短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学生越到高年级越不愿意说,我曾经在班级做过调查,大致有4个原因:1、课堂上老师问题才出来,有些好的孩子已经说出答案,造成了问题总是几个“优等生”回答,而其他学生成为“看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2、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3、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或是表达不准确以后,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觉得很难看,自尊心受到伤害,就没有勇气再说了。4、觉得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自己没接触过不会,所以不敢随便说。由此可以看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张口,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拉近学生新知学习的期待距离,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教会学生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表达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练。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孩子会做但不太会说,有的学生明明会意的很好,但是表达起来却词不达意,绕了半天也不能把意思表达准确和清楚。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少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首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时候,学生经常会说:12是倍数,34是因数。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纠正:123的倍数,312的因数;124的倍数,412的因数。因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成立。再如:在学习了面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后,让学生总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简单地总结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是10000,其它的都是100,而是要说:除了公顷和平凡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它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还有:学生经常会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虽然学生明白意思,但是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时候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纠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边读边圈划出关键词,逐步培养学生用准确、简练、清晰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如:商不变的性质中的三个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零除外”,缺一不可。让学生逐步熟悉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叙述特点,学生多读多练,多记熟记一些数学常用语,不断地积累准确的数学语言,为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的表达习惯打好基础。

再次,在直观的比较中,让学生体验感悟也是让学生准确表达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六年级“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出示实物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找出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较小组交流等活动,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述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学生也理解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搭建平台,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表达的舞台

1、同桌互说:说给同桌听,这一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开口说话。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同桌二个人比较熟悉,交流起来也没有陌生感,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不会产生恐惧,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其中一个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解答、大胆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果同桌两个人正好都是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效果就不会太好,因此,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最好是把表述好的孩子和不爱说的孩子搭配的坐,这样他们会互相影响,从而取长补短。

2、小组交流:小组讨论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一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本组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小组的意见,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动手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再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小组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最后在班级中交流、补充。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及时反馈信息,随时纠正错误,让学生逐渐学会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

4、提供探究性的学习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将两组图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图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放在方格纸上,让学生比较出两组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可以通过数方格发现每组中两个图形一样大,也可以通过割补的方式,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拼剪,直观呈现转化过程,最后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探讨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两种图形的联系,二是怎样用这个联系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让学生回忆、交流第二册中找座位时是怎样确定第几组第几排的,再引导学生用来表示位置,进而组织学生探讨数对的表示方法。这样以旧论新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于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思维和交流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表达得准确、连贯,说出智慧说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