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952
post:487952

王晨晨 语文《汉字自有其妙,拆解方得深意》

  • 发布时间:2016-08-31 19:38
  • 作者:王晨晨
  • 点击量:

汉字自有其妙,拆解方得深意
——浅谈拆字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的独特运用
南师大附小  王晨晨
摘要拆字法是识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拆字法不仅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可以帮助中高年级学生分析、理解汉字乃至从汉字中理解汉文化、从汉字中体会作者情感。将拆字法适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着别具一格的效果。
关键词:拆字、语文教学、文化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精细化地感受词语的内涵。在对重要字词的品评过程中,可以引入拆字的方法。
    何为“拆字”?拆字是一种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图截文字,直至现在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甚至在字谜、对联、测字算命、喝酒行令中都可以见到拆字的运用。将拆字运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别具一格的效果。
一、科学拆分字形,正确理解汉字
科学性是任何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心理学中的遗忘理论告诉我们,记忆痕迹的衰退除了受时间的推移影响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即“干扰说”和“线索依存说”。“干扰说”认为,日益增加的新信息如果在记忆存储中处于不严谨或是无序的状态,能导致信息的相互干扰,以致信息提取失败。“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遗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忆该信息的方
式,可以导致记忆中的信息虽然存在却因没有良好的线索而提取失败。”汉字拆分需要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科学的拆分方法,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汉字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利用已有拆分经验时能够科学有序地提取正确的信息,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信息的干扰。那怎样才能科学地讲解汉字呢?
首先,拆分部件要正确。只有在教学中正确拆分汉字的部件,学生才能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有位老师在教学“笑”字时就把“笑”拆分成竹字头和“天”两个部件。唐朝诗人李冰阳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笑下面的部件应为“夭”而非“天”,“夭”表示弯腰的意思。在老师的错误拆分下,学生就很容易把“笑”下面的“夭”写成“天”。
其次,拆分层次要科学。科学的拆分汉字层次有利于学生正确树立汉字组合意识。因为合体字由部件构成,所以可以进行层次分析。汉字的部件层次可以分为单层结构和多层结构。单层结构如“解”字由“角“”刀”“牛”三个部分一次构成。多层结构如“落”,第一层由“艹”和“洛”两个部件构成,第二层部件“洛”可以继续拆分成“氵”和“各”。教师在拆字教学中应注意汉字的层次结构,如教学“落”时拆分到第一层次,体现这是形声字即可,继续拆分反而会让学生误解,容易让学生的记忆出现偏差而写错别字。
二、巧妙拆解字形,促进情感领悟
汉语文字有着其他文字难以具备的美感,学生需掌握的生词以形声、会意居多。赏析重要字词时,巧妙利用拆字法,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蕴藏的情感。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后,不难发现诗中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为全诗最为关键的一个字,即全诗的诗眼。接着我抛出问题“作者为何而发愁呢?”,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已经基本上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联想到当时作者的遭遇,不难答出:作者因为科举落榜了发愁。但是仅仅答出这些远远不够,我接着启发学生,提示学生观察“愁“字的字形。有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字是上面一个“秋”,下面一颗“心”。“自古逢秋悲寂寥”,也只有刘禹锡一人别出心裁“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自古给人的感觉是悲凉肃杀的,而此时的诗人张继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落榜了,深夜形单影只,自然悲从中来,饱含了孤独寂寞之情了。接着,我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古代的科举知识。科举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唐朝是科举三年举行一次,和今天的高考相比难多了。“十年读书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科举入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张继也不例外。而且古时交通工具落后,许多书生进京赶考甚至要提前半年出发。离家时间久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此时的张继落榜了,辛苦的付出却没有换来丰厚的回报,失望伤心之余自然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愁”中自然少不了思乡之愁了。在我逐步深入的引导讲解中,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了“愁”的含义,对整首诗的思乡感情认知的更为深入了。
三、深度挖掘汉字“观念”,进行德育熏陶
汉字是“观念”的文字,意思就是说,汉字字形可以直接反映人的思想观念。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我们的祖先把求善、求和定位为人生存在的理想境界。这种伦理型的文化几千年来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这种文化形态在汉字的形体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仁”即一个典型的范例,从人从二。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仁,亲也。它体现了实现以和为贵的理想人际关系。从“仁”这个字中,可以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理念: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与别人建立相亲相爱的融洽关系。再如“信”,从人从言,意思是将一个人说的话传给他人,传信就要将话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从这个字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是初步的“诚信”道德启蒙。
在拆解汉字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汉字的结构,这里面也包含着统一团结、和平互助的人文精神。汉字的构造具有明显的和谐相处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先后,大小长短等等都有严格规定,秩序井然。汉字构造上讲究上下、左右、内外的先后,笔画也自有其顺序。但优先者并不能越位占据太多位置,更不可独霸全部。而是按自身的特点占据一定位置,进行合理分配。如“忠”位于上方的“中”不适宜太大太长,否则会占据“心”的位置,让它在下方位置无法立足。同样,左右关系中,左边字形先写出来,但都会稍稍避让,为右边字形空出位置。如“林”,二木成林左边的“木”的捺收短成点,右边的“木”的撇要稍收,不可盖住左边的点。在这种和谐互让的关系中,不过分夸张任何一方。整个字形是一个完整的统一。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观察汉字的结构,有利于他们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文字不只是语言符号,也是蕴涵着某种道德观念的符号。运用拆字法进行教学时,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调汉字中蕴含的观念,使学生在与文字接触的过程中,认识、理解、接受、内化它所附带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从而增加语文课堂的附加值。
四、展开联想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人造字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汉字本身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形象可感的特点。汉字与生俱来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所学的汉字想象成一幅画,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种景象,也可以想象为一种心理活动。由近及远,由今溯古,将一个生动鲜活充满神奇的汉字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诱发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
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字词编字谜、讲故事,这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学生自己编的谜语和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会用到拆字的方式。从字形上联想,如“杰”,想象是四个小人托起一根木头。将字形字义一起联想,如“勃”。一个小孩子,带着帽子,举着小伞在外游玩,很有力气,就是兴致勃勃。
有的小学生编的故事和谜语是相当出色和有创意的,甚至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有很难想到。但在教学时应适时引导,拆字还应该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避免学生为了编谜语、讲故事就硬性把字拆开,强行把各部件编成没有任何联系的故事、谜语,以致完全违背了汉字的构形本义。
 
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多次文字变革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它的存在自始至终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紧密相连,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改革,还是文字的具体使用,它都会生动地展示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色、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因此,充分依托汉字文化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征,充分运用拆字的方式,创造性地挖掘和揭示汉字的人文因素,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促进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九盈,胡双宝,.中国汉字文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 孔刃非.论汉字的文化学价值[J].古汉语研究,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