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945
post:487945

黄佳莉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6-09-03 14:07
  • 作者:黄佳莉
  • 点击量:

要“美味”也要“营养”

——浅议小学音乐课趣味性和有效性的融通

【摘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既需要丰富有趣的活动环节,也需要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让音乐课变得“营养”又“美味”。

【关键词】小学音乐 趣味性 有效性

 


【案例一】小学三年级《乃哟乃》

1.        老师提问:我们祖国的全名叫什么?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 (回答)

2.        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讨论) 

3.        课件展示:土家族的服饰、吊角楼、工艺品、摆手舞,师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4.        练声:出示135三个音符,“我们一起唱一唱这三个小音符。”调整学生音准和声音。

5.        初听歌曲,体会情绪。 “土家族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就是用135三个音符编写的

6.        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老师带着学生,大声喊出乃呦乃 

7.        拍伴奏:你能随着原唱,把歌曲的节奏用拍手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8.        出示歌词,按节奏读。 

9.        老师范唱,学生聆听出相同旋律的小节

10.    出示歌谱,讨论相同旋律小节,唱谱。

11.    跟琴填词演唱,注意音准的把握。 

12.    把《乃呦乃》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13.    多媒体播放摆手舞视频,引导全体同学跟着一起做。

14.    听音练习(听辨135三个音高)

15.    视唱、背唱曲谱(老师用琴带唱)

 

【案例二】小学三年级《乃哟乃》

1.      听音乐,老师带着律动(播放《乃哟乃》伴奏)。

2.      课件导入(ppt:中国地图)

3.      师: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点击地图出现少数民族人物,请生看图说说这个少数民族。

4.      师 “我们以前还学过几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你们还记得吗?现在有几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首歌,请你们听听、唱唱,如果能表演更好。”(分组,选花朵、表演)

5.      师:这张地图上还有一个民族你们认识吗?(介绍土家族,课件演示图片,背景音乐《乃哟乃》)。

6.      跟着音乐走一走,不断邀请新朋友加入队伍。

7.      出示歌谱,在有颜色小节处拍手。请生在其余小节设计动作表演。

8.      跟教师模唱歌谱,加入拍手。

9.      跟钢琴演唱歌曲。

10.  小组比一比,哪组唱的最好。

11.  师拿出酒杯和碗,问:这是什么?今天我要用他们来演奏这首歌曲。

12.  演奏前,请你们听听他们各是什么音?(5 3 1

13.  师用酒杯演奏歌曲。

14.  请生上来尝试演奏。(12人)只需演奏其中的一句或第一句。

15.  学舞蹈:分组创编,展示评比。


 

上面两篇教学案例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案例一运用了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练声、拍节奏、视唱练耳等,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就如吃了一大碗很有营养的食物,却嚼之无味,令人久而久之便难以下咽;案例二则增加了许多趣味的环节:花朵里“藏歌”、律动、敲酒杯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丰富的活动玩得开心,却缺少了很多时效性的环节,就如吃了各种有滋有味的零食,虽然吃不腻,但长此以往会营养不良!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既需要丰富有趣的环节,也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如果把课堂教学类比吃饭的话,教师既要给学生有营养的食物,也要把食物做的好吃。那么如何让音乐课变得“营养”又“美味”呢?下文将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对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课堂实例分析,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趣味性教学——打开音乐学习的“味蕾”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 少一些枯燥, 打开学生心扉, 激发学生灵感所以, 把握学生的特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

1.情景创设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1]“‘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学生自己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2]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中常用的教学和方法,案例一和案例二都是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少数民族的情境当中,进而营造出合适的课堂氛围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竞赛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有当孩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门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游戏室儿童获得快乐体验最直接的方式。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游戏,其目的都不只是增加愉悦性,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以孩子习得知识,体验音乐设计的,必须明确游戏的目的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吸引孩子而做。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果采用一上来就玩、整节课玩的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引导和训练他们在秩序中的玩非常有必要。比如音乐口令的训练,小朋友很喜欢,这比起其他学科老师们的语言口令更让他们觉得有趣。在案例二中,老师两次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配合教师的评价,从中得到满足感,并刺激学生下一回想要表演的欲望。

3.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的活动方式。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就是体态律动。通过体态律动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影响和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例如,在欣赏作品时,欢快热烈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较快的幅度较大的动作带着学生做,在欣赏柔和平静的作品时,可以设计缓慢幅度小的动作,设计的律动还可以符合作品的内容,这样学生更乐于表演。体态律动还可以辅助音高和节奏的训练,案例二中学唱歌曲之前的拍手也是通过简单的律动来感受歌曲的节拍节奏的方式。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益。与同学合作的活动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在每个小组里,学生的想法得到共享,还要学会配合他们,这无形中提高了活动的难度。在案例二中,老师在邀请和演奏酒杯两个环节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在邀请和展示中,学生能够体验成为“课堂小主人”的自豪感,这种体验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有效性教学——提升音乐课程的“营养”

“有效性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一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概念在一些教育杂志中也有阐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音乐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3]

1.  练声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优美的歌声是孩子表达音乐美好的最直接方式,唱歌具有器乐演奏所不能比拟的普及功能。儿童嗓音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在唱歌中要有良好的声音分辨能力,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他们不正确的听觉习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声音。通过“打哈气”、哼鸣、弹唇等训练方式长期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准和音色,从而提高歌唱水平。在案例一中,老师设计了简短的“1 3 5”三个音的模唱练习,过程中如果再提出发声的要求、演唱状态的要求,对学生唱准、唱好歌曲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2.识谱唱谱

对于音乐基础教育来说,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是非常必要的。识谱教学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必要环节,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读曲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会孩子们识谱唱谱,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授之以“渔”。

3.乐理知识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听辩各种节奏及标准乐音,有助于更好的欣赏、分析、理解和表现音乐内涵。小学乐理的一些基本概念,虽然简单却能提高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加强综合素质,获得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学生获得了这些感悟能力后会不断提高欣赏层次和审美情操。例如掌握了曲式分析的能力,学生在欣赏较长篇幅的音乐作品时就不会觉得冗长而乏味,部分的注意力会不自觉的转移在乐曲主题作品曲式结构的听辨上。这就好比普通人吃到美食只会觉得好吃却说不出菜的做法,而美食家或厨师尝到菜品可以立即分辨出配料和烹制方法是同一个道理。

三、    趣味性与有效性的自然融通——“营养”又“美味”

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只有在把握学情、掌握教材的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效融通,才能真正使音乐课变得“营养”又“美味”。

我们身边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能做到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玩”和“学”的合理分配,把“学的内容”隐藏在“玩的过程”当中,学生学的不累,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了音乐带来给身心的愉悦。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把我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一堂好课一定是节奏稳定、张弛有度的,教师要用心准备,精心设计,灵活的将听、唱、动等各种音乐能力训练融入游戏之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在活动中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

【案例三】二年级《包子剪子锤》执教老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尹润萍

A.游戏一:走走与跳跳

学生在教师的琴声中自由行进,根据教师所奏音型配合以走、跑、跳的步态。

静止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再用步态将其节奏表现出来。

歌曲第一部分学唱;结合学唱认识

4.识唱后半句旋律(‘走’的部分)

  听前四个乐句,找一找这些“走”来的旋律在哪里,随乐边唱边走。 

5.认识

6.模唱前半句旋律:

1)仔细聆听,随乐前半句跑(跳)行进,后半句原地接唱。

2)师生合作,教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学生对旋律稍熟悉后交换进行。

3)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部分,边唱边用相应的步态行进。

7.学习歌曲数板部分,开展双人游戏活动。

1)教师邀一位学生共同演示游戏规则:两人并排,一人用歌声与手势“指挥”另一人用合适的步态围绕自己行进。

2)学习数板乐句:猜拳决定角色,师带领学生按节奏齐读,并以此示范划分角色进行游戏,进行合作游戏。

B.游戏二:音乐跷跷板

1.出示图,明确“跷跷板”两个分别是“ml”和“ms”两组音,并通过手势与声音比较其音高变化的不同。

2.跷跷板轮流抬起(站起并演唱),老师在“ml”一头,学生在“ms”一头,教师以不同的节奏韵律变化演唱这两个音,学生唱自己的两个音,并用与老师同样的节奏韵律呼应。

完整演唱:分别加入歌词“蹦蹦跳跳”和“快快乐乐”练习,带领学生按歌曲的中的节奏和顺序游戏,并以模唱 “轻轻松松轻轻松松玩一玩”一句为结束乐句。

5.双人合作游戏,边唱第二部分边表现跷跷板,前面加入“包子剪子锤”的数板。

C.游戏组合,完整地演唱歌曲:

1.出示歌曲曲谱,完整地听范唱:“这两个游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2.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进行游戏。

 

在案例三中,教师用两个游戏串联起教学的过程。游戏一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从而完成歌曲第一乐段的学唱。针对第二乐段旋律与节奏的特点,以游戏二“音乐跷跷板”开展对话式的学习,从中引导学生对比并唱准“ml”“ms”音程所构成的旋律;承接前面“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开展二人组合的演唱与表演活动,学会第二部分,从而完成整首歌曲的学唱。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玩心”,即是学习的动机。在案例三中,训练和游戏已经巧妙地合二为一,时间分配均匀。每一个游戏环节都渗透了歌曲的音乐要素的分析,巧妙地将能力训练的要求转化为“游戏规则”,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一节好的音乐课,不是单一乏味的训练,不是五花八门的游戏,更不是将所有教学手段、教学套路简单的堆砌在一起,教师只有用心的将有效的训练与趣味环节自然融合,才能给学生“美味”又“营养”的大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 李粉玲. 从情境中探究在兴趣中发展[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6)

[3] 吴丽娜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 《音乐时空》 201312

 



[1]从情境中探究在兴趣中发展,李粉玲2015.6

[2]从情境中探究在兴趣中发展,李粉玲2015.6

[3]邓友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湖南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