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体育素养的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的探析
摘要:核心稳定性锻炼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在激发儿童运动潜能,提高儿童身体健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中融入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体育器材及场地、课余体育活动及教师培训这五方面有效地融入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有利于确保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融入
前言
核心稳定性旨在帮助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性能,维持良好的核心稳定性有利于塑造人体健康的姿态,有利于开发人体运动机能,避免和降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害的几率。核心稳定性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加以强化和改善,进而更加有效地维护身体健康,促进运动能力的完善。
儿童处于身体机能塑造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有利于帮助儿童矫正发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良身体姿态,同时开发其运动潜能,形成抵御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的能力,因此儿童较早接受核心稳定性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1. 小学体育核心稳定性锻炼的课程标准
核心稳定性锻炼广泛地适用于成人之中,将其引入儿童体育教学之中,务必要充分结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状况及特点,掌握儿童体育能力水平,制定符合本阶段的核心稳定性锻炼教学目标与任务。
1.1核心稳定性锻炼的教学意义
小学体育核心稳定性锻炼教学主旨指通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后,其核心稳定性达到预期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涉及到核心区域的整体性锻炼,局部性锻炼及核心肌肉和局部肌肉的耐力及抗损伤能力的锻炼等方面,旨在提高儿童的体育核心素养。针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程度,可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概述;首先,初级目标,即初步了解相关内容,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例如,在平衡球的练习中,对每次坚持的时间暂时不做要求,而是着重关注动作的标准程度及要领掌握程度;其次,中级目标,即基本掌握相关内容,可做一定的标准练习。例如,在掌握平衡球训练的要领的基础之上,可做1分钟的支撑训练;最后,高级目标,即融会贯通所有教学要求。例如,在平衡球多次训练中均能达到训练要求,动作标准,时间合格。
1.2核心稳定性锻炼的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的设定依据人体核心区域分布的上、下、前、后、侧具体方位及其功能的差异性展开,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核心区域锻炼,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对各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锻炼;第二,基于各个稳定肌群及整体运动肌群开展功能性锻炼;
第三,侧重于对稳定肌力量、速度、耐力等层面的训练;
第四,稳定度训练分为低中高三级;
第五,符合条件,其同稳定度一样,同样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就小学体育核心稳定性教学内容而言。
一般根据年级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
低年级(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局部稳定肌功能锻炼,锻炼中高稳度,低负荷,高耐力训练为主;
中年级(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以整体稳定肌锻炼为主,侧重力量性的训练;
高年级(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整体运动肌功能训练上,强调低温度和高负荷的训练。
2.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中稳定性锻炼的融入
2.1课程标准中稳定性锻炼的融入
体育课程标准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可知,小学体育教学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
(1)在教学目标上分为参与度、技能达标、生理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2)在教学内容上项目选择有基础与专项之分;
(3)在评价体系方面,采取自评、他评的方式,其中他评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部评价,家长评价等。
将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融入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儿童身体健康提出相应的规定:
(1)具备健康的身体姿态;
(2)形成基于耐力、力量、稳度、速度等特性的综合性身体素质。
在这一方面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有其一定优势,满足儿童身体健康的要求;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如上文所述,核心稳定性锻炼教学能从五个方面展开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最后,核心稳定性锻炼的评价要采取专业的测评方式,对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作出科学评估。
2.2课堂教学中融入稳定性教学
训练手段及方法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实践中的重要条件,基于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的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在训练手段及方法方面要做出如下调整:
(1)针对人体不同核心区域,要细致规划训练方法与手段,保障每部分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的有效性。例如,在肩背拓展练习中,其主要锻炼人体的上核心区域,参与练习的核心肌群为胸肌、背阔肌及三头肌,参与锻炼的人体部位主要为肩、背、臂;
(2)针对不同功能的稳定肌锻炼,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方式。
首先,在局部稳定肌锻炼中可采取静力拉伸训练,其拉伸时不做明显动作,只需在达到合格的位置后保持动作60-90秒即可。例如,在背部训练中,可以将身体左侧靠近一个固定垂直的支架,举起右臂绕过头顶握住支架,接着背离支架的方向扭转躯干,直到达到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拉伸,然后至少保持1分钟,随后换另一侧进行;
其次,整体稳定肌锻炼过程中,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之上,采取小幅度训练方式。例如,肩带收回训练,双手抓栏杆呈仰卧姿势,双臂伸直至肘微曲,肩放松,仅靠后背的力量收回肩胛骨,两侧肩胛骨贴到一起时再放松回到起始位置。这个动作练习每次3组,每组20次;
最后,整体运动肌锻炼中,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采取较大幅度的锻炼方式。例如,健身球仰卧起坐,人体卧于健身球上,两膝弯曲,足平放于地面。双手置于脑后。调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向上抬体,成坐姿。然后身体缓慢回到开始时的位置并重复以上动作。这个动作练习每次3组,每组10次。
2.3体育器械和场地中增加稳定性锻炼配备
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教学中,对体育器械场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健身球、平衡木,支架、踏板等器械辅助完成,并且对运动场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一来,对现有小学体育教学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儿童稳定性锻炼过程中,很多动作需要肢体接触地面来完成,并且需要一定的辅助器械,这就需要为每个学生准备相关的器械,以保障其顺利完成锻炼动作。例如,在平板支撑锻炼中,学生需要手脚触地已完成动作,这就需要为学生准备瑜伽垫;而在诸如健身球仰卧训练中,需要为学生分配健身球以辅助其完成训练。针对训练项目的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器械,以此保障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并且,在器械的选择上,要注重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尽量选择小巧轻便的器械,以方便学生使用,同时,器械选择要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高中低三个阶段具体教学内容的设定情况选择,既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各年级之间器械的流通性。
2.3课余体育活动中融入稳定性锻炼
课余体育活动指小学生在课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是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包括晨练,课间活动,课间操、课下其他体育活动等。就目前管控力度而言,课间操的实施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对晨练、课间活动及课后活动的渗透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活动时间闲散,运动锻炼参与度极低。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针对这一情况,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1)充分利用课间操时间,将核心稳定性锻炼教学融入到课间操之中,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核心稳定性锻炼的重要性。例如,在课间操活动中插入标准深蹲,俯身起立侧摆腿,拉伸带拉伸等训练,在广播体操结束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拉伸带等辅助器械发放给学生。同学们在学生代表的示范下,进行首先进行标准深蹲动作的练习,要求学生主要掌握动作要领,并尽量保持动作的标准连贯;其次,进行俯身起立侧摆腿训练,在标准深蹲的基础之上加上侧摆腿的动作,以此着重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最后利用拉伸带进行拉伸练习,以此放松活跃身体肌肉,避免肌肉的不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各个班级队列中监督学生动作完成的标准程度,并作出详细记录,将其纳入到期末考评中。将核心稳定性锻炼纳入课间操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其运动兴趣及自主参与意愿;
(2)在课间及课后时间段内,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将核心稳定性锻炼融入到游戏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平板撑及深蹲比赛,五人一组,分为3组,依据耐力及标准程度进行评估.在平板撑比赛中,教师为裁判,以支撑的时间长短为评判的标准,时间长着获胜,同时,如果支撑时间超过30秒成绩加10秒,如果支撑时间超过60秒,成绩加20秒,以此类推;在深蹲起比赛中,以20个标准深蹲为一组,完成一组深蹲起动作用时最少为胜。在比赛结束后,根据两项结果综合评比,综合得分高者为胜,配合幽默的奖惩措施,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提高学生锻炼核心稳定性的意识。
(3)校体育队的锻炼。小学生在普遍参加班级体育活动的同时,可将部分有运动天赋,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按照特长分类,组织成若干运动小组,隶属于校体育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巩固训练,提高儿童核心稳定性和体育素养,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在开展校体育队锻炼的过程中,要以身体全面训练和核心稳定性锻炼为主,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全面发展各项核心素养和体育技能,获得多样化的运动技能,为儿童的身体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校体育队的核心稳定性锻炼不能仅仅局限于单项运动范围内。应从多途径,多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儿童核心稳定性。
相比于成年人,7岁以下的儿童是发展运动习惯、心理和技巧的关键时期,且儿童的反应速度和模仿能力要远远强于成年人,在校体育队开展的羽毛球、足球等类似成人的运动锻炼项目中,如果儿童有兴趣参加,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提高儿童的柔韧性、协调性、核心稳定性大有裨益。在西方国家,学校都非常重视这一关键时期,且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保证儿童每天能有2小时的时间用于各项体育锻炼,可让儿童从小就建立“运动惯性”,从而实现长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儿童终生都有好处。校体育队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锻炼方式和项目,以提高儿童核心稳定性为主。例如跳绳训练可强身健脑,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儿童精神注意力,对锻炼手眼协调和下肢稳定性均有好处,在体育队锻炼间隙,可指导儿童进行跳绳锻炼,具体案例如下:
第一步,要求儿童尽量使用长一点的绳子,每次手腕甩动时,绳子要能打在地上,且双手动作要尽量同步,甩绳子的手部方向是向中间甩,可在儿童身体前方画一个点,每次尽量能甩到点上,进行重复练习,此外还需注意指导手腕用力,甩动绳子的双手,大臂需尽量靠近胸两侧,主要以腕力甩动。
第二步,指导儿童学习跳,和与绳子结合起来跳的动作,最后对跳和甩绳子的动作相结合:跳的时候要求儿童能听到绳子甩打地面的声音,听到后立即起跳,反复练习,直到儿童逐渐习惯这种协调性为止。
第三步,要求儿童慢慢熟悉双脚跳和单脚跳(俗称踏水跳),对儿童跳起的脚掌动作进行观察,要求尽量以前脚掌着地跳,一方面可加快跳动速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儿童跳跃能力。
2.4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融入稳定性理念
为提高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质量,必须定期对小学体育教师采取相关的培训,使其及时掌握教学最新动态,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的融入,对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面带来了优秀的创新内容。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相关培训应作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开展主题培训活动。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进程,在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中融入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的新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师务必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参加相关专题培训活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以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为主题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运动专家进行有效地讲解,其中包括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两个部分,演练部分,要教师从课程计划开始,到学生达标为止,开展一个完全的模拟演练课程,每个细节都要有理可依并将学生的具体表现记录在册,以用作日后教学研究。教师在培训中既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融会贯通,达到能努力完成相关教学的水平。在每期培训过后,要求教师针对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项目进行讲解展示,包括动作要领,核心肌群等理论知识的讲述,并且现场进行动作示范,由专家进行指导点评。
(2)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体能训练培训班,给予其吸收先进运动理念与锻炼方式的机会,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工作方向,参与到健身房健身课程及健身房组织的相关稳定性训练活动之中。核心稳定性锻炼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方式,在健身房中得到广大教练及健身爱好者的认同,体育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健身房中进行稳定性训练,将成人稳定性训练的项目及宗旨领会贯通,运动到儿童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之中。在划船器的使用过程中,其主要针对背阔肌,手臂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开展,教师在锻炼过程中根据其动作要领,降低其难度及力度,将其运用与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项目之中。在儿童锻炼过程中可以采用拉伸带代替划船机,将利用划船机锻炼的连贯性动作分解开来,利用拉伸带进行肢解动作完成,以此在锻炼儿童肢体协调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其核心运动机能。在锻炼过程中,要符合刺激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原则,让其获得良好的核心稳定性和身体协调性,锻炼肌肉力量并不是主要目的,将成人化的锻炼方式进行改良,运用到儿童身上时,首先需注意装备要符合儿童身体,其次,运动量要适中,最后,运动频率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结束语:
综上,在现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中融入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平衡能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进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综合教学成果。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主要通过融入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器械及场地、课余体育活动及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到具体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创新措施,进一步确保小学体育活动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定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及日后发展空间为出发点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壮,林辉杰.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技,2015,36(6):53-54,57.
[2]窦桂梅.聚焦完整人的核心素养--清华附小“1+X课程”亮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12):12-13.
[3]金天.“教学无小节,节节皆育人”——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116.
[4]潘雪玲,卢依娟.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50-51.
[5]任玉庆,潘月红.人体平衡机能增长敏感期和衰减明显期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5):81-85.
[6] 李健, 张锋周, 郭胤,等. 小学体育特色活动的形成、组织与实施策略[J]. 体育教学, 2016(3).85-86.
[7] 周侗. 试论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J]. 考试周刊, 2013(24):116-116.
[8]林辉杰.小学生核心稳定性锻炼5分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5,34(9):5-7,19.
[9]王学良.核心稳定性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4):112-114.
[10]郭梁.竞技体育中核心稳定性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3):214-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