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936
post:487936

以学定教,强化第一课时的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2-25 17:30
  • 作者:曹颖
  • 点击量:

以学定教,强化第一课时的教学

——《维生素C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语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重点在于识字教学。以前我一直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无非就是带领学生熟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因此,我总是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很明了,每每上第一课时时都像走过场一样的,想着把整篇课文的重心放在第二课时。

在执教《维生素C的故事》第一课时时,我依然是采取了以往的教学策略。先对本课的生字词进行落实,然后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本课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多音字,“拖累”的“累”,在处理这个字的教学时,我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以下的内容:

lěi  1.积累  2.屡次,连续    3.牵连

lèi  1.疲劳   2.使疲劳;使劳累 3.操劳

léi  果实累累léi   (接连成串的样子)

     léizhui    (多余,麻烦)

 

日积月累(          拖累(        劳累(  

果实累累(          累(   )赘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读幻灯片上展示的“累”的各种解释,然后指名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课后,我对学生课堂上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测,检测情况并不理想。我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工具书上列出来的解释很多,但这却割裂了生字的学习和词语学习之间的延展性关系。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字的学习获得一类字的学习方法,但我在幻灯片上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太多了,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关于这个字的相关知识,但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学情,概念化地解读了这个生字,整个教学环节显得有些呆板而沉重。

另外,在教学“艰苦”这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去找一个“艰”的同音字,学生立刻回忆起了“坚”,然后我让学生进行组词,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了规律:“艰”与苦难有关;“坚”与意志或物质的硬有关。显然,这个环节要比上一个教学“拖累”的环节要流畅很多,而且学生的思维也明显地打开了不少。我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点,中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丰富了不少,在语文学习的能力方面也提升了不少,对于字词的学习,他们已经从识记字形到理解词义了,也能够联系上下文推想出词语的意思了,所以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语境,学生便能自己发掘出答案。

对于课文中“浑身”这个词的教学,我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以下内容:

1.       2.

     )沌         )身  

      )合   

这个环节显得有些多余了,因为“浑”和“混”这两个字的可比性比较小,仅仅是在读音上有些类似。除了这个字,我还在其它几个字的教学方面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使得我在字词教学方面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我的初衷是想把字词教学这一板块给学生夯实了,结果有些适得其反。另外,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时,音形义平均用力,没有一个很明确的重点,这也使得其它的教学目标没有时间完成。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在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之前,我先带领学生读通了几个长句子:

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近,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

我考虑到学生之前对这篇文章的预习时间比较长,就挑选了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子,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幻灯片上三四两句的难度比较大一些,句子中的连接词比较重要,学生在朗读时没有能够把关联词前后的不同程度读出来。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句时,让他们比较了“艰苦”和“危险”这两个词中哪一个的程度更深一些,学生迅速理解了“危险”的程度更深一些。第四句我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坏血病的恶化过程是多么可怕。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突破整篇课文的难点。但是,这个环节也有些拉得过长,我指名了不少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时我采用了随机叫答的方式,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使得时间花费比较多。另外,单独把句子拎出来也显然有些脱离了整篇课文。

这两个环节结束以后,整个课堂已经没有时间了,我只能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概括出整篇文章的内容。遗憾的是,整个课堂没有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最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组关键词:

1.可怕的“海上凶神”

 

2.遭遇了“海上凶神”

 

3.破解了“海上凶神”

随后学生根据这三组短语对课文进行分段,理清了整篇课文的脉络。

通过回顾整个课堂环节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预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在课前所做的准备直接影响到学习这篇课文的效率,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之后教师也可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数学生的预习并不到位,这与我之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的随意性不无关系,多数学生可能仅仅是通读了课文,甚至敷衍了事,这反应在课堂上就是字词仍然不熟,小组交流环节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给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并及时在课堂上进行检测,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情,更加地有侧重点,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提前让学生做好梳理,也能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预习时有什么困难,以便在课堂上顺利解决。

第二,及时对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教师可以在教完字词以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当堂的检测,让学生在听写本上及时进行听写,然后借助投影仪单独出示学生容易写错的词语,在投影仪上进行加粗,带领学生理清词语的笔画,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全班进行互动,这样一来也避免字词教学的枯燥乏味,又提高了学习字词的兴趣。

第三,明确教学重点,即什么教什么不教。课堂的设计要教在学生困难处、教在学生的需要处、教在语言文字的关键处。《维生素C的故事》这一课需要注意的生字词不少,就“累”这个字而言,我可以引导学生把“累”的不同的解释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和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我在本节课上平均用力,想着把所有的生字词都整理出来让学生朗读、识记。其实并不是所有生字词语都需要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教师需要选择学生在朗读上、在理解上有困难的,以及容易混淆的让他们在课堂上理解并记忆,剩余的学生靠自学能够解决的,一句话带过就好。

第四,课堂上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维生素C的故事》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的时间太晚了,我一直把时间花在脱离文本的字词教学上,这使得第一课时的节奏很慢,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影响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专家曾指出:“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本课在长句教学时,教师是直接选择了文中的四个长句子,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学情。在授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而学生在预习时是肯定遇到字词以及表达方面的障碍的,这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可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因此,课堂上我需要给学生一个暴露朗读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暴露问题后,继续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以前我总是有一个错误的想法,那就是精读课文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要学生能够把整篇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而这样恰恰会错失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每一次进入文本都应该要带着目的去,教师应该要在这一方面给予指导,不是仅仅让学生读准生字。就《维生素C的故事》这一课来说,比如描写坏血病症状的片段:“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这段话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就可以带领他们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个症状一步步的发展讲清楚的?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症状的发展可以用这样一连串的词来描写。再例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教师引领学生思考“艰苦”和“危险”,哪一个是船员更加不愿意遇到的?

阅读教学在于带领学生获得文本的意义和文本的语言,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于文本的字词语句,但脱离文本、脱离学情,走过场式的教学方式永远无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只有深入考虑学情,深入文本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变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