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让启智与规范双赢
——反思“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在科学实验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含义,作用和操作经常被混淆,甚至被忽略,实际上学习指导和学习引导本就是同一个大环境下两个相同目标不同达成路径的方法,两者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只有如何的合理使用,而不是提倡一个制约另一个。
【关键词】:学习引导 学习指导 概念 实施
【正文】:
1、 缘起:
在新课标引导下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用引导启发来促使孩子进行科学探究和团结合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各位老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每个环节到底是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可是,仔细观察和探究发现,有的老师其引导的方式是告诉学生每一步应该怎么做,事无巨细,非常精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回头思考一下,这样是引导吗?是引导还是指导?
这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引导和指导各是什么意思。
通过有关查证得知:
所谓学习指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所谓学习引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上述关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界定,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为主体、客体、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其中,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主体是指承担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任务的人员,既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优秀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客体都是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目标都是促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都体现为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要求都体现为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上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
(1)学习引导强调的是引导,而学习指导强调的是指导;
(2)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方向引领,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指示和指点;
(3)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启发诱导,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学习的教导。
根据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那种事无巨细的详细指引,实际上不是引导,而是指导,而指导也引导的根本区别也就在于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站的位置,即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目标,还是提示学生一步一步走向目标。虽然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对于学生的启智和习惯养成,所达成的条件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结合着新课标的学习和引导,有走在研究前沿的老师说出了这样的话:“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引导要多,指导要少。”
2、 追问:
真的是像这位老师说的那样?只有引导才能叫探究的课堂?
面对类似这样的观点,我不禁产生了这些疑惑:
疑惑1、一定要引导尽量多,指导尽量少?
疑惑2、引导和指导到底在实施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疑惑3、怎样实施引导和指导,才能达成破解关键点的效果?
带着这些疑惑,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摩了一些经典的课例,希望从名家的课例和理论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3、 寻路:
课例1、3.小小露珠
1、 导入新课
1、 PPT展示露珠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学生齐答:露珠。
2、提问:既然你们都看到过露珠,那你们是在哪里看见的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树叶上、草丛里。
3、提问:哦,那你们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清晨、傍晚。如果学生回答下雨的时候,就说那时树叶上面的是小水滴,并不是露珠,露珠不是因为下雨而形成的。相反,露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4、提问:那为什么清晨和傍晚有,中午的时候就没有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因为中午热,早晨和傍晚的时候很冷。(温度高,将露珠蒸发掉了。)
5、师述:哦,原来是因为冷和热的交替变化,才产生了露珠。那到底是从热到冷形成的露珠,还是从冷到热呢?
学生进行猜测。(从热到冷)
6、那么我们预测:露珠是由于热的(停顿:水蒸气)遇到了冷的(停顿:冷的物体或树叶)才形成的。好,请大家将预测写到第11页的方框内。在学生写的时候,继续追问,我们要检验自己的猜测,该怎么做呢?
学生齐答:做实验。
二、设计实验
1、好,大家说到了做实验,那么实验怎么设计呢?想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告诉老师。
如果有学生提到了用空调吹,不管是用热风或者是用冷风,都会加速了空气的流动。而我们上节课刚刚学过,加速空气的流动会使小水珠快速的蒸发掉,可能刚形成的小水珠就被吹干了,这样我们就看不见小水珠了。
2、 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并且都非常好。老师呢,给你们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的器材),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实验该怎么做?
3、 请把你们的想法写在第12页上面“设计”的方框内。现在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来写实验步骤,待会儿呢,老师会请同学们上来汇报一下。好了,大家开始写吧。(下去走动,看学生写的情况)
4、 老师看大家都写的差不多了,有没有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呢?
三、做实验
……
五、拓展
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现象呢?
比如:冬天向外哈气,会有“白气”,就是口腔中的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带眼镜的人热东西的时候会看不清,是由于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眼镜表面液化成小水珠;还有冬天家里,特别教室里的窗户内部会有小水珠,是由于内部温度高,而室外温度较低,导致玻璃温度低,室内的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了小水珠(特别在室内外温差大的时候)。
看来大家都很留心的观察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都具备一位科学家的潜质。好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
课例2、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作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教师讲解显微镜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名称及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要左眼观察,右眼记录;(2)对光后显微镜不能移动;(3)先用低倍,再用高倍,从最低处向上反方向旋转直到看清晰为止;(4)随意用手指试擦镜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5)在使用显微镜时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教学时可特别强调以下两点:①使用反光镜能将视线调节清晰。②使用调节螺旋能进行微小的调焦。视线模糊时,可允许学生进行这样的调节)
3、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台边,略偏左;(距台边约7cm);安镜头,莫出错。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与载物台相距2cm)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为止。(3)观察思考:在镜筒下降,物镜接近标本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眼睛看着物镜?
4、你们知道它是怎样使用的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能用显微镜发现什么奇妙的现象?
5、出示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6、学生观察标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7、汇报观察结果。
课例3、空气占据空间:
1、 集中话题: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研究空气,(上课前板书:空气)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 空气在哪里啊?(无处不在,追问:能具体说说吗?)
2、 空气是什么样的?能看的见吗?(动作:摸,闻)
3、 那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空气存在呢?
2、 探究活动:
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空的吗?(不是,里面有空气)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气球皮,吹一下,好的,这里面有什么?(气)现在我把这个气球皮套在瓶子上,大家来预测一下,这个气球能不能吹大?为什么?(能或不能:为什么这样说?说说你的理由?评价是猜、根据实际经验、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每位同学都有想法了,想不想体验一下?好,老师为大家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瓶子,我们就来试试,把瓶子里面的气球吹大。
1、 再所有人参与尝试
注意:
1、尽力去吹,体验有什么感觉。
2、记住自己气球的颜色,不要交换,注意卫生。
3、尝试过后立刻按刚才的样子将瓶子放回原位。
(开始活动)(1分钟)
(交流)吹大了没有?(同学说的情况很多)
(PPT: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那你们觉得为什么气球吹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先在自己的头脑里想一想(1分钟)小组讨论交流一下(1分钟)(学生交流发言的时候注意别急,慢慢讲,我们现在只是在想为什么吹不大)(学生说,希望能有学生讲到空气占据空间或接近,如果有学生讲到坏了,现场拿他的气球出来吹,聚焦到对瓶子的处理上,尽量遇到问题都能现场解决,10分钟这个环节)(可能有学生讲吹的气都从嘴边漏出去了,为什么回漏出去,不是应该吹进去的吗?什么情况下才会吹漏出去?)(老师引导语:这个瓶子里除了气球,剩下的都是什么?满满的都装满了空气,那我们还能吹的进去吗?)这些都是你们的想法,那好,现在我们有任务了,我们必须吹大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办?那你觉得怎么做就可以让气球吹大起来?(PPT:想办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因为已经聚焦到了瓶子上面,也许学生会讲到开洞)大家想不想试试看?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有方法的就用自己的方法,还没有想到办法的就尝试旁边同学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一些剪刀提供给大家使用(剪的时候要小心,找个好剪的地方剪,不要伤到自己。)
(活动)(老师到各个小组帮助学生剪口子)(5分钟)
你们成功了吗?
谁来说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为什么剪开就可以吹大?(暴露方法,一样的解释)
大家都是要让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能说空气从瓶子里炮出来了?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出来了?
方案1:没有人想到办法的时候,大家再吹一次,体验一下,空气是不是出来了,从哪里出来的。
方案2:有同学讲了,请他上台来演示。
需要材料的话,要问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个材料)摆在哪里?空气从哪里出来的?
(补充教师语言:那还是你的感觉啊,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你能借助什么来让我们看见空气出来了?)
(放在活动区,方法1、用塑料袋装。2、餐巾纸飘动。3、水槽冒气泡)(引导:你感觉到了,但我没有感觉到了啊?大家也没有看到啊?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大家都能看到呢?《再不行就对着头发吹》)
刚才借助了——让我们看到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你还能借助什么让我们看到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
总结:果然是空气出来了,原来真是这样,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子里面的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瓶子没有开口,里面的空气出不来,气球就吹不大,瓶子开口了,里面的空气出来了,气球就能吹大了。这就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3、 过渡: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玩的是气球,现在我们来玩另外一种球——乒乓球
4、 完善活动:
1、 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底的大瓶子,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在水上,乒乓球会停在哪里?接着我用大瓶子扣住乒乓球并竖直下压到水底,(动作,但不实验),请同学预测,乒乓球会停在水的哪个位置?是沉到底,还是在中间,还是浮上来?为什么?(出示选择题)
2、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教师讲实验要求,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做好记录)
反馈:说一说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对,无论空气在哪里,都要占据空间。
……
四、反思:
在进行反复学习之后,我有了几个偶然的发现:
1、 引导和指导向平衡。引导和指导是同一个大环境下面对不同要求而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是丰富多彩的活体,所以光凭引导或光凭指导都是片面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化的安排引导和指导。例如课例1,在了解露珠形成原因的时候,就很细致的进行了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在实验设计中针对使用空调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则很明确的使用了指导。课例3也有相似的设计,在探究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的活动中,教师大篇幅的进行细致的引导,将重难点一层层进行分解,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探究任务,但在出示“占据空间“概念的时候,老师仍旧使用了指导的方式。
2、 引导和指导的相通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度”,即开放的环节积极使用引导,将思想中的“指导”转化成“引导”。这需要老师对自身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 教师是协调而不是调度。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研究的外部条件,如果过分的引导,就会消解学生思维的广度、强度和深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引导过度,更会造成偏离。
2、 教师是教练而不是裁判。学生需要的是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引领,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判断对错,课堂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观念,要让学生“心悦诚服”。
3、 教师是支持帮助而不是包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供资源和可选路径,让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进行自主学习,积极调动旧知,尝试解决问题,不可以放好一切,仅仅让学生单独的走一遍。
在基于以上的认知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去看:
1、 指导容易引导难。从难度系数上说,的确是这样,指导只要把步骤讲明,细节说清,给学生指好路,让学生按照要求走下去即可,但引导则需要从学生的学情和实际生活出发,换位思考,模拟学生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完成思维的架构。
2、 指导可以转化为引导。技术上就是要将指示或指令语句改成疑问句或反问句;将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把割裂的距离整合起来;把公式化的语言变为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细心。
3、 无论是引导还是指导,关键在于合适。在科学实验课堂中,指导和引导的和适度主要要观测三个维度,即内容、学生,规范。
1) 合适开展学习引导的内容,就要积极进行学习引导,如课例3中的吹气球环节,一人一个气球,怎么吹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那就引导孩子们吹吧,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就会有“悟”的一瞬间,但“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包括“空间”这个概念,学生都是没有具体的认识的,他们只能找到类似“空间”的东西,并不能达到空间这种概念,所以在最后总结时,教师仍旧要以指导的方式告诉孩子,这就是“空气占据空间”。在课例1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从生活的角度来看露珠的形成,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但一旦上升到冷热温度等专业的问题后,就不再适应学生的认知理解了,此时应用指导效果更好。
2) 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引导和指导。我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能发现个别的学生不容易融合到课堂中来,在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也不能良好的同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显然适合于大家的引导活动并不适合于这样的学生,那么针对这样的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进入小组针对个人进行活动指导,从而促进个别学生的充分学习。
3) 实验规范需要指导完成。例如课例2,是一个典型的显微镜使用规范的实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运用指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了显微镜操作的规范过程,效果很好,同时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用来进一步练习观察和操作,更是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如果这里采用学习引导的方式一步步来,也许能达到效果,但一定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在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不利于学生的认知。还有例如如何使用酒精灯,一味进行引导,甚至可能会造成危险。所以个人认为,一些特殊的环节,如仪器的规范使用和脱离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水平的知识技能,仍旧应该使用学习指导的方法。
总之,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是自主探究学习大环境下产生的两种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完全赞同一个或孤立放弃一个,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选择的使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