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859
post:487859

宋美仪 体育 《以“柔”克刚的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9-05 09:18
  • 作者:宋美仪
  • 点击量:

克刚的艺术

                                     ——小学柔韧素质练习策略

摘要:柔韧性对于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它能在生活工作中能提供三分之一必要的帮助,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方便。柔韧性训练可减少受伤的危险性,大大避免了因柔韧性不足导致的外部伤害,如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另外,规律地练习柔韧性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可改善肌肉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协调性。最后,柔韧练习可以起到很好的热身作用,还能在运动后迅速的使疲惫的身体得到恢复。因此,从儿童开始进行柔韧性的练习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柔韧性练习提供了方法与策略,促进练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柔韧性;练习策略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以及运动时关节活动的范围和幅度1。良好的柔韧性对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学习、不良姿势的纠正及预防成年后关节性疾病和腰背痛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各项身体素质都存在着敏感期,如果能在敏感期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柔韧素质敏感期为5—13岁之间,柔韧性练习效果最佳。因此,小学期间是练习柔韧性的黄金时期,进行柔韧练习则效果最佳。

一、当前小学生柔韧素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坐位体前屈是测量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其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2],长期以来,坐位体前屈都被作为衡量大中小学学生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2007年开始在我国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欧美国家的体质健康测试3也普遍用其评价学生的柔韧素质。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近年我校低年级学生坐位体前屈数据发现,这项反应柔韧素质的项目数据并不理想,通过问卷调查(表一)分析原因如下:

柔韧素质不理想的原因(表一)

  原因

发展柔韧素质的技巧课时少

天生柔韧素质差

柔韧素质

不重要

课后不练习

练习时不认真

所占比例

25.7%

20%

16.5%

17.5%

20.3%

通过表一分析,认为安排发展柔韧素质的技巧课所占课时少的占25.7%,认为自己天生柔韧素质差的占20%,认为柔韧素质不重要的占16.5%,认为课后不练习的占17.5%,认为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不认真导致柔韧素质没有提高的占20.3%,以上几种原因可归纳为两种:首先,学生主观态度不重视。不管是认为自己先天柔韧不足,还是认为柔韧素质不重要的态度问题,都是属于主观臆断。其次,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师生共同的不重视等存在弊端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技巧单元课时安排比例以及素质练习不足的问题。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柔韧素质的策略(策略内容可再丰富,案例要有一定的评述且有深度)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及神经发育特点,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梳理了提高柔韧素质的练习策略。

1.精选教材,通过专项单元练习实现柔韧素质提高。

  片段一:

笔者执教《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是发展学生背部、肩关节以及髋关节柔韧性很好的一节技巧课,同时也是全身协调用力的一个检测。主教材动作学练,开始手撑在三层垫子,以降低动作难度,背部反向弯曲角度也是最小的,学生练习几次后,根据情况,将手撑的垫子高度降低到两层,身体后仰的角度变大,动作难度增加,最后,让学生挑战单层垫子,难度升级最大,背部后仰角度到最大。拓展部分,让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按照老师发的任务卡,自主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图形。

片段二:

《技巧:身体变变变一课,让学生利用身体的蹲、跪、躺等变化和组合,模仿出一些数字、字母 以及几何图形,拓展练习中,鼓励学生模仿一些不规则形状,启迪学生的想象力跟创造力。

片段一的课堂教学,采用递进式的练习,通过手撑垫子高度的依次降低,难度也呈阶梯式升高。垫子低,背部后仰弯曲角度越大,同时,髋部、肩部以及肘关节和腕关节的力量都要有所增加和稳固才能将动作完成。

片段二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身体躯干以及其他部位的变化和组合来完成动作,过程中对身体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延展性、协调性等是一个综合的提高。

技巧单元是发展柔韧素质相对集中的专项教学单元,横叉、纵叉、跳山羊等技巧类项目都是此单元内容,在此教学时段内有针对性地练习,是提高柔韧素质的良好契机。教师通过梳理教材,精选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课堂设计,让课堂教学成为能力素质提高的主阵地。

2. 游戏与热身,通过兴趣导向性实现柔韧素质提高。

片段三

《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我设计了游戏导入,利用石头剪刀布系列游戏,从双手向上伸直完成自己出的手势,到背对站立,以后仰作为结束动作的手势,使学生在游戏中慢慢体验到背部的反向弯曲动作;最后,让学生在仰卧躺垫双肘顶髋撑垫动作基础上完成石头剪刀布, 为仰卧推起成桥动作做铺垫。

片段四

《跳跃:跨越式跳高》一课,是对髋部灵活性以及大腿内侧柔韧性有一定要求的体育项目,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将跨越式跳高跨杆动作编入热身操当中,提高大腿内侧肌肉以及髋关节温度,配合以动感的音乐,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同时练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热身活动与导入游戏是整节课的先行军,是为主教材动作学习做准备的,是主教材内容的前期铺垫,他们不是独立的一部分,要将主教材技术动作融到热身与游戏中,让动作学习贯彻到整节课的每个环节,这样,当主教材技术动作出现时才不会显得很生硬。无论是热身活动还是导入游戏,要在学生兴趣导向性基础上加以设计,巧妙融合,自然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

3. 巧借器材,通过素质课课练实现柔韧素质提高。

片段五

《跳跃:立定跳远》一课,我利用健身拉力带作为限制练习的起跳线以及分层练习的达标线使用,主教材内容结束后,我设计了素质课课练环节,让学生利用健身拉力带做柔韧性拉伸练习,通过每节课的坚持练习,以此来实现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课课练是我国面对青少年普遍偏低的体质现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重点教育改革举措[4]课课练在教学中可以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如片段五,主教材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素质的跳跃内容,课课练则选择了发展腿部柔韧素质的拉伸练习,既将课上用到的健身拉力带充分用到了每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课没有锻炼到的柔韧素质的有效补充,更是教师提升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课堂运动负荷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课课练是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是为锻炼的全面性体现而进行的对身体是补偿性锻炼。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它的作用。

4趣味命名,通过放松的积极心理暗示实现柔韧素质提高。

柔韧性练习中难免会出现被动性柔韧练习,而这些练习常常会超出正常关节范围的拉伸,有时候还需要外力作用,这都会使练习过程变得十分痛苦。给这样的静力性拉伸取一个有趣的名称会对学生心理上产生正面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例如在压胯关节柔韧性练习时,给这个练习起名字为青蛙晒背,在压脚背韧带时,命名为青蛙晒肚并以相应的音乐来配合气氛,分散学生对被动伸展练习的心理紧张情绪。同时,我还强调积极自我放松的心理暗示。在学生进行被动伸展性练习时给予正面鼓励,xxx真的很勇敢,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你是大家的好榜样,鼓励大家向同伴学习。其次,还要教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学会用意识去放松伸展部位的肌肉,减少协作肌肉之间的对抗,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心中想着 我的肌肉很放松的我的关节不紧张压腿没有那么疼的我可以使自己肌肉不那么疼通过放松的积极心理暗示实现柔韧素质提高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以由情景施授。暗示可以是自我暗示,也可以是他人暗示,还可以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暗示的作用被形容成皮格马利翁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目光看着她,看着看着,这个雕塑真的活起来了。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被暗示者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从使机体状态、动作行为、神经过程、精神面貌等都调整到所需要的目标中。

四、效果评述

坐位体前屈平均值数据对比(表二)

学期初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与优秀率

 

男生

女生

合格率

85.1%

92.6%

优秀率

23%

31%

学期末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与优秀率

 

男生

女生

合格率

90%

96.3%

优秀率

28.7%

40%

     

表二是对我校二年级学生学期初与学期末坐位体前屈测试数据的对比,通过一学期对柔韧素质有针对性地学与练之后,男女生坐位体前屈优秀率与合格率均有所提高,男生合格率由学期初的85.1%,学期末提高到90%,优秀率由23%提高到28.7%;女生合格率由学期初的92.6%提高到学期末的96.3%,优秀率由期初的31%提高到期末的40%

五、结尾

柔韧和柔软两者有联系,如两者都指关节活动范围,但柔韧不同于柔软,柔韧是强调柔中有刚,要求在加大动作幅度的同时要加快动过的速度和加大动作的力量。因此,在发展柔韧素质时要注意结合发展速度和力量。

发展柔韧素质见效快,消退也快,贵在经常坚持练习,力争在柔韧发展的敏感期13岁之前使柔韧性得较好的发展,即使是成年人,也应该注意和坚持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这对于避免受伤和提高灵活性都有作用。

身体素质是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性五部分组成,各个运动素质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某一素质的变化,对其他素质也有影响。单一过多地发展其中某一项素质,会影响其他素质的提升。因此,进行身体练习,发展运动素质,应明确目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动作和确定锻炼的方法。

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各个运动素质都有一个敏感发展期,在这个期间科学地发展有关素质,效果比较明显,但要兼顾发展各项运动素质,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元. 生理学[M]. 北京市: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363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4

3]杨贵仁. 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M]. 北京: 新世纪出版社,2006:9697

4]胡晓婷.小学生柔韧素质课课练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