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表达的自由与深刻
——基于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的思考
崔璨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表达的要求与现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表达有条理。”通过复述课文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要达到第三学段的目标&就要采用“创造性复述”策略。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从细节处入手,更具体生动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者场景细节。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书中共有六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提出复述课文或讲一讲故事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表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学生的表达思维受到限制
学生的表达大都是在教师提问后进行,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会对学加以诱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具体回答。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表达,自己最原始的表达思维已经僵化,所表达的内容基本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就失去了表达的应有意义。
在教授《天火之谜》时,我提出问题:富兰克林实验的风筝,和我们平常放的风筝有很大的不同,请你来找一找这个风筝的特殊之处,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根据自己画的图,试着和同桌按顺序解释风筝上各个细节的用途,说一说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的学生在黑板上画。谁能将两百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再现一次?
因为提到“各个细节的用途”,所以学生在回答时,更多的是关注风筝,而不是关注实验本身,所以在复述实验过程时,表达不够连贯,完善。
(二)学生的表达语言较为单调
上文提到,在课堂表达之中,学生的表达思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表达语言变得单一、匮乏,因为当学生在思维受到局限的时,就无法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不但不能体现出表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功效,还会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例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中,复述课文时,学生的语句都来源于课文内容,缺少自己的想象发挥。而好的句子大家都在说,所以导致呈现出的答案大致相同。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的相应缺失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表达的现状,学生的表达品质也就呈现出了相应的缺失。
(一)缺失表达的自由性
自由性应当是鼓励学生进行表达的第一原则。教师让学生进行表达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自由地使用语言,还要让学生们在个人情感、学习能力、情绪变化等方面感到自由。而在课后学生的反映,曾经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比较传统的,教师通都是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使学生别无选择,只能端坐听讲。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无形的束缚,在表达上也就不会有自由性可言。
我在上课时,为了使他们积极思考,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一些比较灵活开放的问题。但“等饭吃”的习惯已经养成,火花很难闪现,很难使课堂呈现多样表达的场面。
(二)缺失表达的真实性
表达的真实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用语言反映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师生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表达中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对教师的想法进行揣摩与迎合,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表达变成了满足教师教学需要的一种手段,失去了表达的实际作用,学生在表达时无法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其学习语文也有着一定的阻碍与影响。
三、缺失表达的深度
在接手班级一个月时,我已经认识到学生表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也积极倡导学生表达,但对学生的表达还是缺乏细致的引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这样就造成学生表达的质量不够高,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经常会出现支离破碎的情况。这种缺少深度的表达,不仅不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反而会给教学带来新的难题。
例如在复述《伊索寓言》的故事时,学生得出的哲理都是书上的话语,自己却很难有其他发现。
三、提高学生自由表达与有创意表达水平的方法
(一)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摆脱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相信自己、 信任自己。 另外, 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和手段,以助于学生进行有创意性的表达。
(二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表达的内在价值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比如,对于课文的理解,就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表达的内在价值是很丰富的。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除了展现自身的学习成果与学习经验,也会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学生对于表达的内在价值的理解,可以很好地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 完善自身的学习过程,对于理解知识内容,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学生的表达做出正确评价
想要让学生的课堂表达不但具有自由性而且富有创意性,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达做出及时的、 行之有效的评价。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构成、 学习水平和自身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出现不尽相同的形式和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达时,不能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不仅重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价。该教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阶段,及时对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相应调整,让评价方式跟上学生表达发展的变化。该教师发现,在运用这种动态化、全面化的评价方式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表达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这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实际便利, 为创设自由性、 创意性的课堂表达打好基础,做出了合理铺垫。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楚知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性的表达,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以练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关键是“练”语文课既要重视读,又要强调听、说、写,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过程“活动化”,而不是教师一人一讲到底,课堂枯燥无味。当然,教师在学生的课堂练习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得“练”有目的性,练得得法,练得有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做到“精讲勤练”、“少讲多练”,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让学生从练中发现问题,从练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练出成绩,练出能力,努力克服教师满堂讲或学生满堂练的弊端。
总之,复述训练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死”到“活”,从照搬到创新的过程。只要训练得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