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847
post:487847

全敏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6-09-04 18:32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从动情到移情——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体验
南师大附小 全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低中年级,可以让学生表演的课文是很多的,课后经常出现“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读一读,演一演”这样的要求,比如《狼和小羊》、《蘑菇该奖给谁》、《狐假虎威》、《小稻秧脱险记》等等。通过表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对于富有情趣的角色,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儿童普遍会感到其乐无穷。他们扮演或担当了角色,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进而会立即融入所担当的角色中去,其学习动机也会得到强化。更具深层意义的是,角色扮演让儿童心理从动情到移情,从而加深其对角色语言、情感、行为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也乐于借助角色扮演这种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角色扮演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三是创造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至于创造角色,就要求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根据角色特点增加课文中没有的、但符合角色特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让形象更丰满。角色扮演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扮演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呀,小狐狸呀,孩子们将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随即热烈起来,一个个欣喜若狂,争相扮演。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这样,教材语言与眼前形象连接,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表演本身常常是即兴的,且其背后不仅有感知、记忆,也包含着想象与其他一些思维活动,因此,每次表演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了理解教材语言,或为了运用语言训练表达。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时,我就充分利用了角色扮演法,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体验。课文中共有两个群体角色——小稻秧和杂草,一个个体角色——喷雾器大夫。在分配时,我发现孩子们偏爱扮演杂草和喷雾器大夫这两种角色,喜爱喷雾器大夫很好理解,这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正义使者,救助弱者于危难之中,小朋友特别崇拜,所以很愿意表演。偏爱扮演蛮横无理、手段毒辣的杂草很有可能是孩子想借助这个角色释放平时被抑制的“恶念”,尤其是对角色的再创造,可以正大光明地“欺负”小稻秧们。至于文中的主角小稻秧,因为是一个被恶者欺负、被强者救援的弱者形象,几乎乏人问津。
    在第一个小组表演完后,我请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有的说 “表演杂草的几个同学太温柔了,没有表现出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的说“小稻秧被抢走营养后应该说话有气无力的,他们几个声音太大了”,还有的说“喷雾器大夫的台词背错了”,我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要背熟台词、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应该再适当地加点动作等等,我相机板书出“神态、语言、动作”等关键词并分发事先制作好的表格,让学生将自己表演的角色填进去,可以是书上的原词,也可以是你自己再加工的,学生立刻奋笔疾书。
 
神态
动作
语言
小稻秧
不知所措、担心害怕
生气、没精打采、高兴……
挤作一团、瑟瑟发抖
垂下了头、挺直了腰
跳起舞来……
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谢谢你,喷雾器大夫!
有了你,我们再也不怕杂草来抢营养啦!
……
杂草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凶恶、警觉、疑惑
有气无力……
一拥而上、团团围住
双手叉腰、横眉怒目
抢、抬头看天、倒了下去……
快把营养交出来!
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你是谁?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你等着,我吗……还会回来的……
……
喷雾器大夫
严肃、气愤、欣慰
……
昂首挺胸、一边喷洒除草剂一边大声说话
抚摸小稻秧的头……
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我是喷雾器大夫。
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你们放心吧,杂草再也不能和你们抢营养啦!
……
    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小组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越写越多,简直欲罢不能,每个组完成的表格也各不相同,但是表演的结果都是大家纷纷叫好,拍手称赞:你们组的杂草凶,我们组的喷雾器大夫强,他们组的小稻秧多精神啊!
角色扮演一方面让儿童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变成自己或班里的同学、老师,这就促使他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表演的形式不仅能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而且这样的形象还被罩上了情感色彩。对这种生动的形式,儿童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且富有戏剧意味。儿童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